庄子为什么在妻子死后还敲着盆子唱着歌?

周生南山 2024-04-09 07:20:31

谈论生死是世人极力回避的一个残酷话语,面对生死:一是不愿意谈;一是害怕和恐惧。但人生又不得不面对它,正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哲学探问。

(一)

儒家的生死观,可以从《论语.先进》中直接了解到。“子路问服事鬼神的方法。孔子道:活人还不能服事,怎么能去服事死人?子路又道:我大胆地请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回答道:生的道理还没有弄明白,怎么能够懂得死?”

孔子让人注重现世和当下,让世人知道生存活着的意义和目的,消除人们对死亡的忧虑和恐惧。但儒家这样的回答,未必能完全满足一般人对生死问题的关心。

(二)

与儒家看待生死态度的不同,道家文化集大成者庄子则正面回答了生与死的问题。

他在《庄子.知北游》中说:“生是死的连续,死是生的出生的开始,谁知道其中的规律。人的生死不过是气的一时的聚散,气的聚集便是生命,消散便是死亡。如果死生是相属的,我又有什么忧患呢?所以,万物都是一体的。”他又在《庄子.达生》篇告谕世人:“生命的来临不能拒绝;生命的离去也不能阻止。”

庄子用气的聚散来讨论生死,在庄子看来,气是自然界的基本物质(分子和原子),人的生死就是气的聚散。“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生死是自然规律和自然现象。生命降临或离去,都要以正确的态度坦然面对,一切都要顺应自然,而不可强求,否则就违背了天道和自然本性与法则。

正是因为庄子看破了生死的玄机,所以他在妻子死后鼓盆而歌,做出了异于世风、常情的惊世骇俗之举。

《庄子.至乐》篇记载了妻死庄子鼓盆而歌的典故。“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去吊丧,看到庄子正岔着腿坐着,敲着盆子唱歌。惠子说:‘与妻子共同生活,她为你生儿育女,现在老而身死不哭也罢了,还要敲着盆子唱歌,这岂不是太过分了吗?’

庄子说:不是这样的, 当她刚死的时候,我怎能不哀伤呢?可是想到她当初本没有生命,不仅没有生命而且还没有形体,不仅没有形体而且还没有气息。在恍惚之间,变而成气,气变而成形,形变而成生命。现在又变而为死,这样生来死往的变化,就好比是春夏秋冬的四季运行一样。人家已经静静地安息在天地之间,而我还是声嘶力竭地嚎哭,自以为这样是不通达生命的道理,,所以才不哭。”

(三)

庄子为什么会从“苦生乐死”这样的视角去看待人的生死?这大概是由于庄子是一个有深度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而他作为这样有知识和智慧的“至人”,他能够知道宇宙真相,知晓事物发展规则,洞悉事情发生的必然性,在了解到生死的真相后,清楚地认识到生死总是相随,有生就会有死,死是生的天然结果。

在道家文化中,人的生命本来就是无,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庄子在《养生主》中说:“指(脂)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烛薪的燃烧是有穷尽的,火却传续了下去,没有穷尽之时。)意即人的个体生命虽然沉寂消失了,但人类却薪火相传。

为此,他还认为,生命有的长命有的短寿,这是物性使然,只要物尽其性,这又相差多少呢?人的一生只是顷刻之间而已,如《庄子.逍遥游》中千年的灵龟、800岁的彭祖在宇宙的长河中也只是短暂一瞬,与朝生暮死的蟪蛄,不知春秋的寒蝉们一样,也终究是从无到有,再从有返回到无。

庄子有了这样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后,作为思想家的他便不动感情,不为情感束缚,能够做到以理化情,以理性代替情感,对哀乐之事作出了他认为的理性表达。

庄子“苦生乐死”的生死观与儒家“重生厚死”,即重视个体生命活着有价值,尊重生命,不作无谓的牺牲,反对在生的问题上不负责任的想法和态度;死后能够实现“三不朽”(立德、立功和立言)的信仰,并且对死者厚葬,甚至倡导守孝三年的伦理观,是截然不相同的。

庄子是时代的清醒者,他身处战国中期那样一个乱世,各种社会思潮涌动,他也在寻求一种解决社会矛盾的思想方案,这会影响到他的生死观。他以虚空、清净和无为的姿态(此处的“虚空、“清净”、“无为”与前面的“有”、“无”一样是哲学概念),看透生死,乃至避世和逃世,成为他无奈的选择。

(本文为原创,参考《中国哲学史》、《先秦文学史资料》、《中国人性论》、《庄子今译今注》,图片来自互联网。勿洗水、抄袭)

0 阅读:1

周生南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