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要自驾车出去旅游,到黄河拐弯处跑一趟还是不错的选择。在黄河流经陕西、内蒙、山西时形成的大拐弯,是中国古老文明的孕育地,也是我们民族记忆的起点之一,更难得的是,这里有北方其他地方难以看到的秀美风光。
当然,最动人的,应该是这一带留下的或凄婉或欢快的情歌。
翻阅陕西或者山西民歌,“妹子”和“哥哥”都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不过,这甜蜜的称呼背后,却与“走西口”这类沉重的话题息息相关,只有长久的分离才会产生如此深的思念和呼唤。
在交通便利的今天,走西口不再是一段生死未卜的险途,相反,几个小时的车程可以成就一段美途。特别是沿黄公路的开通,让我们可以在山西的民歌声中看沿途风光,重温这段厚重的历史,聆听美好的情歌。
这里所罗列的,只是沿途经过的几个标志性景点,真正的乐趣,或许还在您踏上路途的那一刻才能体会到。
河曲:唱着民歌走西口
沿黄公路在忻州会经过河曲。河曲地处晋、陕、蒙三省区交界处,传说在这个区域,公鸡一打鸣,山西的河曲、陕西的府谷、内蒙古的准格尔旗都能够听到,故以鸡鸣三省而闻名。
解放前的民谣中,河曲是这样的:“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这里是有名的贫困县,也是走西口的发源地之一。
在山西民歌中,河曲的“山曲”很具代表性。在众多情歌中,有相当部分反映的是男子外出谋生、与家人难舍难分的情歌。“提起担担你走呀,扔下妹妹怎活呀”;“你走口外没有安住家,你叫我少食无燃怎介活?” “守住妹子倒也好,挣不下银钱过不了。”“烂大皮袄顶铺盖,光景迫下跑口外”。
这些吟唱,道出了河曲男子因糊口的压力,不得不抛妻撇子,到遥远的口外谋生的原因。
两三百年前,走西口无疑是一条充满凶险的创业路。一部分人创业成功,带着财富回家买田置地,但对更多人来说,这是一条不归路。沙漠里迷路、染上瘟疫、遇上土匪、忍冻挨饿,这些都可以让他们丢掉性命。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在河曲出现如此多哀怨的情歌,对他们来说,这一别,也许是永别。
余秋雨在《抱愧山西》中提到这样一个故事。“阳曲县的商人张瑛外出做生意,整整二十年没能回家。他的大儿子张廷材听说他可能在宣府,便去寻找他,但张廷材去了多年也没有了音讯。小儿子张廷彦长大了再去找父亲和哥哥,找了一年多谁也没有找到,自己的盘缠却用完了,成了乞丐。在行乞时遇见一个农民似曾相识,仔细一看竟是哥哥,哥哥告诉他,父亲的消息已经打听到了,在张家口卖菜。
交城县徐学颜的父亲远行关东做生意二十余年杳无音讯,徐学颜长途跋涉到关东寻找,一直找到吉林省东北端的一个村庄,才遇到一个乡亲,乡亲告诉他,他父亲早已死了七年”。
这样的惨剧比比皆是,当年山西人外出谋生的重要据点包头,至今还保留一片晋商的坟地祁太义地。这是清代旅蒙的祁县、太谷籍商人合资购买的坟场。在河曲,每年七月十五,当地人都会顺流飘下三百六十五盏河灯,遥祝孤魂平安返家。如果这个时候来到河曲,晚间河灯的微微闪亮会让人沉醉其中。
所以,河曲的女性并不愿意自己的丈夫或儿子“走西口”,但是不走,同样会面临生存的困境。于是在走与不走之间,就产生了一种特别矛盾的心情:“跑口外跑得我心残了,一出罗门泪往出抛。一出罗门掉一掉头,扔不下妹子不想走,走一步,挪一挪,扔不下妹子无奈何。走三步,退两步,腿把把好比绳拴住,走三步,退两步,扔不下妹子再站住,走三步,退两步,没钱才把人难住,背起铺盖哭上走,泪蛋蛋滴得我抬不起头。”
可以说,河曲的男子是唱着情歌走出河曲的。他们在异乡经常过着 “东三天,西两天,无处安身;饥一顿,饱一顿,饮食不均”的生活。当然,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折磨:“大青山上卧白云,难活不过人想人”,“上畔畔葫芦下畔畔瓜,娶了媳妇守不成家”,“万般出在无其奈,扔下亲人走口外”,“走了三天离家远,异乡孤人谁可怜。”
今天看来,河曲也有过辉煌。这里的西口古渡,沿岸巨石垒砌,顺河而下百余米长,是山西有名的人文自然景观,这里曾经是晋商的必经水路,有过“一年似水流莺啭,百货如云瘦马驼”的风光。现在辉煌不再,不过残留下来的蛛丝马迹依然让人神往。
除此之外,大禹治水的故事也在这里广泛流传,而面向黄河而建的禹王库,香火一直很旺。在禹王庙西墙根的一块清代石碑上,记述着康熙年间朝廷准许河曲人开垦鄂尔多斯土地等事件。
杀虎口:哥哥你大胆地往前走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哥哥你出村口,小妹妹我有句话儿留,走路走那大路的口,人马多来解忧愁。走路走那大路口,人马多来解忧愁。紧紧地拉着哥哥的袖,汪汪的泪水肚里流,只恨妹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
这大概是最著名的一首走西口情歌了。而这首歌里唱的西口,是沿着沿黄公路进入右玉县的重要景点杀虎口。
杀虎口位于山西、内蒙交界处,这里最初是长城上的一道关隘,也是山西人进入西北地区的重要门户,更是山西人日进斗金的起点。
杀虎口并非因老虎得名,它之前叫杀胡口,从名字就可以看出,这是明清时期的战略要地。这里的门洞关卡故意被造得很低,为的是胡人过关时必须单人骑马而过,减少他们冲关的威胁。如今在杀虎口的城门里,还保留着一小段可供一辆马车和几个人并行的官道,可别小看这条官道,康熙平定葛尔丹叛乱的兵马正是从这里出发。战争结束后,从民族团结的考虑,杀胡口被改为杀虎口。
作为军事要地的杀虎口,后来成为商品交易的重地,也是山西人当年走出去追求财富的窗口。
乔家大院的先祖乔贵发,正是因走出杀虎口而改变命运。几番打拼,他在包头开设了票号。当年,包头只是个叫包克图的小村子,因为山西人来这里做生意,才有了如今包头市的雏形。有谚云:“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而复盛公,就是由乔贵发在包头开设的商号名称。
在山西,像乔贵发这样因“走西口”而致富的商人并不少见。王家大院、渠家大院、曹家大院,都见证了晋商曾经的辉煌。事实上,在此之前,山西商人就已经得到朝廷的礼遇。
顺治帝刚上位不久,就召见了八位晋商,在“宴便殿、赐服饰”之后,把他们编入了由内务府管理的“御用皇商”行列。雍正十五年,朝廷派兵平定青海叛乱时军粮供应发生困难。关键时刻,山西商人范毓宾“毁家抒难”,而范毓宾的爷爷,正是被顺治皇帝列为“御用皇商”的八位晋商之一。作为回报,清廷把与西北游牧民族贸易的特权交给了范家。
山西人从杀虎口走出,就到了昔日由山西人包揽经商的归化与绥远(统称归绥)、库伦和多伦、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及新疆等地。不仅如此,杀虎口还是通往蒙古恰克图和俄罗斯等地的重要商道。而在恰克图的贸易,当年也是由山西商人垄断。据资料显示,山西人在恰克图的贸易,在当时占到了俄国对外贸易的49%,占到中国出口贸易的19%。马克思还做过相关的统计:在恰克图贸易的中国商人有二十多家,只有两家非山西籍。
在通往财富的路上,妻离子散的故事屡见不鲜。汉代苏武出使匈奴前就写下了著名的“三别”,把夫妻、兄弟、朋友间生离死别、难舍难分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在《别妻》中他这样写到:“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欢娱在今夕,燕婉及良时。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有人说,这是最早的关于走西口的吟唱。
如今站在杀虎口的城楼之上,杀虎堡、平集堡清晰可见,堡内是明清时期中央直属机构副将署、答税部、驿传道等八座衙门,还有康熙大帝亲征噶尔丹叛乱三军会典的校场。这里的通顺桥是西口古道的起点,当年过桥的人都祈盼“走出西口,通通顺顺”,桥下的石路上布满了深浅不一的印痕,据说那是背井离乡走西口的人的脚印。
当然,走西口不只是山西的故事,这首歌早就跳出了地域限制,内蒙、陕西以及更远的宁夏、青海和甘肃等地,这首歌的传唱度也很高。
碛口古镇:名妓冯彩云的民歌传奇
沿着沿黄公路进入吕梁,就会邂逅碛口古镇。这一坐落于临县边缘的古渡口,与黄河对岸的陕西吴堡县相对望,它的旅游价值,在1989年被著名美术家吴冠中率先发掘。
像山西这样的内陆省会,碛口古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九曲黄河第一镇”,它依托的是黄河的水运。碛口西接陕、甘、宁及内蒙古,东连京、津,在东西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枢纽作用。因为地理位置太重要,无论是在杏花村的汾酒博物馆里,还是在武乡太行八路军的总部里,都有反映碛口重要通商口岸地位的区位图。
碛口古镇在乾隆年间成为大西北数省物资集散的商业重镇。到道光27年,碛口仅坐商就有60余家,客商数百。到了民国初年,碛口镇仅坐商就有204家。每天有百十条船往来,仅麻油一项日卸货数万斤,因此有了“碛口街上尽是油,三天不驮满天流”的说法。
另一个显示碛口重要性的证据,是民国四年(1915年),山西省军用电信局长途电话直通这里,设电信局。一年后,碛口成立中华邮政局,比县城整整早20年。
从康熙末年到抗日战争爆发的这二百来年时间里,碛口无疑是商贾云集、货物堆山的大码头,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花花世界。在碛口的民歌里,有一首与名妓冯彩云有关。
作为碛口镇的名妓,有关冯彩云的传说有很多。关于她的身世,《山西民歌集》里收录的第一个版本是这样唱的:“家住陕西米脂城,四沟小巷有家门。一母所生二花童, 奴名叫冯彩云。二老爹娘太狠心,只要银钱不要人。把奴卖给残废军,掀奴到红火坑。泪蛋蛋本是心头血,谁不伤心谁不滴。看见我男人就想哭,一天也不想活。越思越想越心酸,泪蛋蛋漂起九支船。脱缰的野马断轴的弦, 逃到碛口街。”
沦落风尘的冯彩云,并没有因为妓女的身份受到怠慢。她的事迹之所以深得人心,是因为她与人合力除掉了当地著名的恶霸杜其瑞。人们把这个过程编成了有40段之长的民歌,流传至今。可惜的是,冯彩云红颜薄命,不久后因病卧床,只活了27岁就去世。她死后,据说碛口的商人以商会的名义,举行了祭奠仪式,并自发捐资筹款,将她的灵柩送回米脂,葬在了父母的身边。
碛口的地标性建筑,无疑是卧虎山上的黑龙庙。这个庙里有个戏台,早年唱戏从不用扩音设备,但是唱起戏来连黄河对面的陕西村庄也能听清戏文,故有“山西唱戏陕西听”之说。黑龙庙里有一副对联,上题“物阜民熙小都会,河声岳色大文章”。在今天,我们很难想像,这样的评价,竟是在描绘一个吕梁山里的偏僻小镇。
老牛湾:传统民歌九座庙宇
老牛湾有两个,一个是山西老牛湾,一个是内蒙古老牛湾。两个村落虽一河之隔,却分属两个不同的省份。
从地形上看,山西省的老牛湾到内蒙古的老牛湾,春夏秋三季只有一只小船的距离,十多分钟就可到达对岸。到了冬季黄河封冻,这段距离可缩短为五分钟。
老牛湾也是个鸡鸣三市的地方。它南依山西的偏关县,北靠内蒙古的清水河县,西邻鄂尔多斯高原的准格尔旗。这里地势因受高山阻挡,黄河河道在此形成一个“几”字型的大弯,这个大弯,是黄河与长江第一次“握手”的地方。
早在明代,老牛湾就被卢承业写入《咏偏关十景》的诗作中:“关西形势若崤函,北塞天潢折向南。岩戍飞楼悬壮剑,河翻浪雪点幽潭。花飘蝶影惊鱼穴,风送涛声破乌庵。相接云峰传八阵,筹边人至把兵谈。”
没错,老牛湾最初的身份是军事要塞。据偏关县志记载,在明朝,地处晋蒙边境的偏关县是边关重镇,而地处黄河岸边的老牛湾村,则是这个重镇的前哨基地。到了清朝,老牛湾边防废弃,石山古堡不再驻军,商人看到了商机,纷至沓来,做起了边贸生意,于是渐渐有了村落。因与内蒙隔河相望,老牛湾成为晋人走西口的一条通道。因此,过去的老牛湾,村民多从事水上运输工作。家境富裕的,买船做船东,家境破落的,从事拉纤的工作。所以,在水位不高的时候,你可以在悬崖峭壁上看到一道人工凿出来的石头栈道,这是旧时纤夫人工开凿的入水栈道。
因为从事水上工作十分危险,因此老牛湾村有着祭拜神灵保平安的习俗,这个依山傍水的古村落,竟然拥有大小九座庙宇遗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老牛湾村进入全盛期,不过在20世纪60年代,因山西至内蒙古的陆路交通条件得到改善,老牛湾作为水上交通的身份被终结。不过,作为旅游景点的老牛湾,也同样红火。即使在一切讲究快节奏的今天,老牛湾的步伐依然像老牛一样缓慢,这里的村民依然过着让大城市人“羡慕”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在老牛湾,你还可以听到纯正的山西民歌。事实上,“二人台”中最具代表性的《走西口》,其发祥地正是老牛湾。
“二人台”走西口,描绘的是太原府女子孙玉莲与丈夫太春新婚不久,就遇到了“咸丰正五年,山西省遭年限”。丈夫被逼无奈,只得离开爱妻,外出走西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