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车展的缺席者:是不玩了,还是没东西可玩?

引擎真探 2025-04-25 20:07:20

2025年的上海车展,如同一面多棱镜,既映照出汽车行业的繁华盛景,也折射出某些车企的黯然离场。仿佛这里不是车展,而是全球汽车市场的分水岭。

谁在离场?

在这场全球汽车业的盛宴中,比亚迪、奇瑞等品牌的展台人声鼎沸,而现代、起亚、兰博基尼、玛莎拉蒂等昔日老面孔却集体缺席。这些缺席的车企,究竟是不愿再与中国市场共舞,还是手中已无足以震撼人心的筹码?

根据乘联会最新数据,2024年韩系车在华市场份额已跌破1.5%,法系车更是仅剩0.3%。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能源车渗透率突破45%,自主品牌市占率超过60%。

有人说,这是中国车市最残酷的洗牌时刻;也有人说,缺席者不过是输不起。但真相,远比表面更耐人寻味。

韩系车有技术,无市场的尴尬

现代、起亚的缺席,尤为引人注目。在全球市场风光无限,年销700余万辆,利润率甚至超越丰田的现代起亚集团,在中国市场却遭遇滑铁卢,市场份额跌至不足1.6%。

这并非因为技术落后,而是战略上的犹豫不决和对中国市场的误判,把自己活成了备胎。当全球同行纷纷将最好的技术带到中国时,现代还在纠结;当国产技术横扫混动市场时,起亚却在等待中国车企的自我淘汰。

韩系车的缺席,更像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它们并非不想在中国市场继续玩耍,而是手中拿不出足以吸引消费者的新产品,或是战略上的保守让它们错失了最佳时机。

如今,韩系车试图通过发布新车型、与华为合作等方式重振旗鼓,但能否挽回中国消费者的心,仍是一个未知数。

法系车浪漫不再,市场边缘

上海车展是法系车在中国市场沉沦的缩影。燃油车卖不动,电动车推不动,法系车已逐渐淡出主流视野。标致雪铁龙集团的全球战略与中国市场渐行渐远,而中国消费者对法式设计的耐心也已耗尽。

分体式大灯、悬浮式车顶等曾经前卫的设计元素,在新能源车的科技美学面前显得笨拙而陈旧。

法系车的缺席,或许是一种主动的放弃。面对中国市场的快速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升级,法系车似乎已无力跟上节奏。

它们或许还有浪漫的设计、精湛的工艺,但这些已不足以打动挑剔的中国消费者。说句难听的法系车已经从看不懂的艺术变成了卖不动的累赘。

超豪华品牌困境

兰博基尼、玛莎拉蒂等超豪华品牌的缺席,则更多地体现了它们的傲慢与偏见。

在新能源汽车崛起的时代,这些品牌仍坚守着传统燃油车的灵魂——发动机声浪、昂贵的内饰材料等。

然而,中国新贵们早就不吃这一套了。中国消费者对豪华的定义已悄然改变,他们更看重的是科技、环保和智能化。

超豪华品牌的缺席,或许是一种被迫的无奈。面对中国市场的政策限制和消费者需求的转变,它们或许仍有顶尖的技术和精湛的工艺,但已无法在中国市场找到原有的立足之地。

新势力的缺席

高合、极越、哪吒等品牌的缺席,则暴露了这些新势力最脆弱的命门。当资本退潮,供应链管理和现金流成为生死线时,这些曾经风光一时的品牌纷纷暴露出问题。

哪吒汽车从年销15万辆的黑马跌入欠薪丑闻,只用了18个月;高合HiPhi Y在上一届车展风光首发,如今母公司已进入破产重整程序;极越的闪崩传闻,让百度与吉利的联姻成了行业笑柄……

这些事件让人们对新势力的未来充满了担忧。

因此这些新势力的缺席也在意料之中。在资本的推动下,它们或许曾有过辉煌的时刻,但当市场回归理性,消费者更加看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时,这些品牌就难以继续维持下去。

相比之下,蔚来用萤火虫以10+价格向市场低头,华为拉着四大车企搞鸿蒙智行……在中国车市,没有情怀可言。

与上述车企不同,特斯拉的缺席更像是一种战略上的主动选择。特斯拉目前在华主力车型仍为Model 3/Y/S/X四款,虽有小改款但无颠覆性升级。改款Model 3/Y已通过线下渠道展示,车展曝光价值有限。

马斯克强调特斯拉是科技公司而非传统车企,在营销策略上也有调整,更倾向于独立技术发布策略,尤其经历了上次上海车展维权事件,也可以进行风险规避。

市场的选择,时代的淘汰

车展是汽车行业的缩影,也是市场选择的体现。那些缺席的车企,有的因为战略上的失误而错失市场;有的因为坚守传统而错失未来;有的因为资本狂欢后的脆弱而难以维持。而那些活下来的玩家,则不断适应市场变化,不断创新和突破。

当车展变成技术竞技场,缺席或许比硬撑更体面。这些品牌面临的选择题很简单:要么拿出真本事重新入局,要么优雅离场。

中国市场从不缺少玩家,缺的是愿意认真陪跑的选手。下一次车展,我们或许会看到新的面孔——不是回归的老朋友,而是彻底出局的陌生人。

0 阅读:31

引擎真探

简介:驷马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