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7日的上海夜空,被一场名为“智界品牌之夜”的发布会点燃。奇瑞董事长尹同跃与华为余承东同台站桩。一个眉头紧锁、字字泣血:价格念不下去,亏到肉疼;一个笑容满面、金句频出:让尹总出血了,但诚意必须到位。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把商业双簧演绎的淋漓尽致。
尹同跃的价格酷刑论绝非偶然。智界R7增程版新车型售价29.98万元起,比去年纯电版25.98万的起售价高出4万,但尹同跃仍坚称亏本。
这看似矛盾的表态,实则暴露了智能汽车行业背后硬件成本只是冰山一角,软件生态与智驾系统的研发投入才是真正的吞金兽。
华为ADS 3.3系统的研发、鸿蒙座舱的迭代、乾崑智驾的算法训练,这些隐性成本如同一张巨网,将传统车企的利润空间越勒越紧。
华为显然深谙“羊毛出在猪身上”的互联网逻辑。余承东的诚意满满背后,是华为对用户数据的饥渴。智界R7车主每一次使用自动泊车、每一次调用小艺语音,都在为华为的算法喂食数据。
尹同跃的痛,或许正是华为收割未来的必经之路。
智驾第一的含金量当尹同跃高调宣称智界就是智驾第一,没有梯队。华为ADS 3.0系统的车位到车位功能固然惊艳,可特斯拉FSD的中国困境、小鹏NGP的步步紧逼,让第一的含金量始终悬疑。
智界R7搭载的53.4kWh电池,将CLTC纯电续航从251公里暴力拉升到360公里,配合华为智能热管理系统,在-7℃低温下仍能保持64%的续航达成率。用华为的话说这种细节恰恰是其技术整合能力的具象化。
更耐人寻味的是,华为与奇瑞的相爱相杀。奇瑞在上海设立新研发中心紧贴华为上研所,表面是技术协同,实则是防止沦为代工厂的防御性布局。
星纪元ES与智界R7的同平台竞争,更暴露了传统车企在智能化转型中的精神分裂。既想借华为之力突围,又怕失去品牌灵魂。
智界R7的定价策略更像一场豪赌。29.98万起的增程版,直接杀入Model Y与问界M7的腹地。尹同跃的亏本论若为真,有一个致命问题:当技术溢价无法覆盖成本,高端化还怎么打?
用户也未必买账。社交媒体上,星纪元换壳贵十万、钱包撑不住的吐槽此起彼伏。有网友犀利指出:若真亏钱,为何不同平台的星纪元ES能卖更低价格?
到底是华为抽成太高,还是奇瑞供应链太菜?这种质疑直指合作模式的软肋。华为的智能化赋能是否值得每年多花数万元?所谓的诚意可能瞬间变成傲慢。
余承东此前曾回应每卖一辆车亏3万因为成本太高、用料太好。但也潜移默化的培养用户习惯这似乎才是华为的终极算盘。
同样,当智界R7的车主习惯了鸿蒙座舱的丝滑交互、依赖上ADS系统的放手驾驶,他们便再难回到传统车机时代。这种体验一旦形成,华为就能像苹果一样,通过软件订阅、OTA升级、生态服务持续变现。届时,卖车亏的钱,不过是放长线钓大鱼的饵食。
但若用户不认可华为的技术宗教,若特斯拉突然降价反扑,若小米汽车带着性价比杀入战场……智界的高端梦可能一夜崩塌。毕竟,中产的钱包虽厚,耐心却薄。
写在最后:尹同跃与余承东的价格双簧,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认知战。前者用亏损论博取同情,后者用诚意说强化价值。
但消费者也会计算每一度电的续航达成率,比较每一颗激光雷达的识别精度,权衡每一万元溢价背后的真实体验。
在智能汽车的世界里,没有永恒的第一,只有永恒的迭代。
实在没新的订单了[大笑][大笑][大笑]和S7一样赶紧降价处理,智界享界发布多次都卖不脱。
闭眼入智界,华为生态直接封神
呵呵 华为的技术宗教。立场暴露啦
技术流碾压全场,这价格真香警告
亏本买?傻逼才信!
作者:满口的酸溜溜!崇洋媚外的渣渣只会踩没有灰色收入的界牌抬39公里趴窝高速的无知
国产车硬刚BBA,奇瑞打头阵!
都是竞争的市场行为
奇瑞老粉:买车认准理工直男!
尹总:我们搞技术,顺便造个车
苦肉计 亏本可以不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