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盲订到大定,汽车预售正在被中国车企重新定义!

引擎真探 2025-04-15 22:31:18

当小米SU7以“可退大定”重新定义汽车预售行业规则时,这场持续五年的汽车预售狂欢还是一次又一次刷新了我的认知(还有造词速度)。现在的我实在是想不出还有什么新词能被创造?

从盲订的赌石式消费到大定的定金绑架,从小定膨胀术到订单注水学,一套精密的话术体系正在中国汽车市场的交易中重新生成。

当一次次预售捷报传来,它既是新势力野蛮生长的兴奋剂,也是传统车企转型焦虑的止痛药,更是资本与消费者共同编织的双赢假象。作为"韭零后"的自我修养:我们又是如何被"盲订-小定-大定"一步步套牢的?

当车企将“小定”“大定”写入预售合同,很少有人意识到,这套术语的源头竟是传统婚俗中的“纳吉”与“纳征”。在不少地区,男方提亲时需先付小聘(即小定),待八字相合后再行大聘(即大定),若悔婚则定金不退。

车企巧妙地将这套千年习俗移植到汽车交易中,赋予冰冷的商业行为以婚姻契约般的仪式感。下定即“订婚”,锁单即“领证”,提车则成了洞房花烛。

这种文化挪用让付定金不再是消费决策,而是对未来生活的庄重承诺。

但资本的贪婪很快让这场联姻变了味。2024年极氪001将大定金额定为5000元,用户一旦反悔分文不退;小米文字游戏将可退的意向金包装成大定,168小时犹豫期如同婚姻冷静期,既赚足流量又规避法律风险。

这像极了当代年轻人的婚恋观,既要传统仪式的安全感,又要现代契约的进退自由。车企深谙此道,用小定膨胀术制造抢购假象。

甚至有某新势力被曝员工内部刷单,2000元小定可获双倍报销,预售首日“订单”即破历史,真实转化率却不足10%。中国车企正在把汽车预售玩出各自花样!

将不确定性包装成稀缺性

预售话术更像是是一场针对人类认知弱点的精密围猎。车企人才辈出也深谙首因效应的威力。盲订阶段强调限量特权,小定时期渲染早鸟优惠,大定环节则恐吓配置锁定。

这套组合拳下来完美利用了损失厌恶心理。正如某新势力销售培训手册所写:要让客户觉得不下定就会错过一个时代。

更隐秘的操控藏在数据烟雾中。当小鹏P7+宣称“两小时订单破3万”,很少有人追问这3万订单中有多少是2000元可退小定;当小米SU7的“大定”允许七日内反悔,其公布的5万订单本质上只是5万次免费试驾邀约。当声势营造出来,其价值也就到也就压榨的淋漓尽致。

这种注水营销学的集大成者,是某车企发明的订单三阶论。A级订单(已锁单)、B级订单(大定未锁)、C级订单(小定未转)。

对外宣传时却混为一谈,制造出供不应求的幻象。一位离职销售主管透露:我们甚至开发了话术温度计,根据客户微信回复速度调整逼单话术,超过3分钟未读就启动退款挽留程序。

这场心理战的终极武器,是对未来预期的期货化运作。车企将激光雷达、城市NOA等尚未量产的技术作为盲订诱饵,就像卖出的月球上的空中楼阁地契。

2024年智己L7减配门爆发时,车主发现宣传中的800V高压快充变成了400V,车企却以测试车配置搪塞,这与保时捷电动转向柱减配事件如出一辙。

谁是幕后推手?

预售话术的泛滥离不开车企、资本、消费者三方共谋的结果。新势力需要订单数据向投资人讲故事。2024年某车企凭借10万大定订单获得200亿Pre-IPO融资,尽管最终交付量不足2万;

资本市场的估值逻辑早已从市盈率变成“订单率”,造好车,不如讲好故事!

消费者则在这场游戏中获得双重快感,支付千元大定,既是对早买早享受的自我说服,也是对参与历史的身份认同。社交媒体上,晒订单截图成为新型社交货币期待着自我满足的追捧。

真正受伤的是产业健康度。当车企将更多的研发预算投向营销话术包装,而非三电系统创新;当经销商库存积压却要配合总部表演一车难求,这不是在造车,而是在造梦,终会有梦醒时分。

写在最后:

2025年3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新能源汽车销售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大定”需符合定金罚则,7日以上锁单期必须标注风险提示。政策铁腕下,车企们精心设计的文字游戏即将失效。

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已有车企将“小定”包装成“星选预订”,并附赠优先提车权继续打擦边球。

以前觉得付定金是上车,现在发现是上贼船。船票越便宜贼船越黑!

0 阅读:6

引擎真探

简介:驷马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