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的北京车展上,两个画面被媒体反复定格。一边是比亚迪、奇瑞展台前挤满看车观众,车顶导购牌写着一口价x.xx万买车;另一边是问界M9的后排座上,销售顾问给客户讲解车辆的特点。
而夹在中间的B级车,曾经叱咤风云的凯迪拉克CT5、君威们,此刻仿佛成了车市里的透明人。
这绝非偶然。在新能源浪潮下,低端市场早已演变成生存修罗场。比亚迪喊出电比油低的口号后,五菱星光插混版将价格压到8.88万,极狐汽车考拉S国补后价格来到7.98万。
当BBA们纷纷砍掉入门车型,退守豪车价格带重塑“奢侈护城河”,中国车市正上演一场史无前例的中间塌陷。
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20万-30万价位车型销量同比暴跌23%,而10万级和40万以上市场分别增长17%和9%。这场血腥的“哑铃型战争”,正在用价格屠刀将车市切割成两个平行宇宙。
低端车型卷到极致的生存游戏当比亚迪喊出电比油低时,没人想到这场战争会演变成电比米贱。各车企纷纷跟进。这不是技术竞赛,而是一场以现金储备为弹药的消耗战。宁德时代财报显示,动力电池价格三年暴跌40%,但车企的降价幅度却普遍超过50%。
价格内卷的代价是只能将铝制悬架换成铸铁、车机芯片从原本8155降级为骁龙690。这种降配求生正在制造大量工业快消品。某畅销电动车的车门密封条寿命从10年缩水至3年,中控屏故障率飙升200%。消费者看似捡了便宜,实则可能成为工业垃圾买单者。
高端神坛与低端市场的血肉横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端市场的优雅收割。保时捷推出选装价18万的大师级车身彩绘,劳斯莱斯限量版幻影车头小金人换成钻石镶嵌版,就连蔚来ET9都敢把售价定到80万。
这些品牌的共识很明确:当技术壁垒被击穿,唯有将汽车变成移动的身份图腾。
这种车外价值的挖掘,让豪车毛利率反而从18%攀升至25%。当一台车能撬动圈层跃迁,价格反而成了最不敏感的要素。
中间地带的死亡陷阱夹缝中的20万-30万车型,正遭遇来自上下两端的精准绞杀。向下,它们无法像比亚迪那样用垂直整合压榨每一分成本。
某日系合资车企测算,其混动系统成本比同类自主品牌高37%;向上,它们缺乏BBA用百年积淀构建的信仰溢价,也冲破不了华为智驾赋能的“5界”枷锁。
更致命的是消费者认知的坍塌。年轻人觉得加点钱就能摸到豪车门槛,务实派认为不如省10万买代步工具。
尤其在二手车市场被加倍放大。一辆2023款合资B级车,一年残值率从65%暴跌至48%,当中产标配变成贬值黑洞,这个曾经最稳定的市场正在被加速抽空。
未来的车市没有中间派?这场塌陷或许只是开始。供应链专家指出,当动力电池成本逼近300元/kWh的临界点,10万级电动车将具备与燃油车全面抗衡的能力;而智驾技术的进化,可能让百万豪车的专属配置下放到30万区间。
到那时,中间价位将面临更惨烈的挤压。要么下沉加入地狱级内卷,要么上探到陌生战场,呆在原地只有慢性死亡。
但总有不信邪的挑战者。小米SU7、华为享界S9试图重新定义中高端价值。未来也不缺乏冒险者。
或许我们即将见证一个新时代:要么跪着生存,要么站着封神。曾经代表进步与体面,如今却成了不合时宜的尴尬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