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国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医大家,为中国的中医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其中赫赫有名的“药王”孙思邈就是其中一位。而孙思邈对于药的理解,其实也脱胎于道,与外丹术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孙思邈生于西魏大统七年,幼年嗜学如渴,知识广博,据《旧唐书》载,西魏大臣独孤信对孙思邈十分器重,称其为“圣童”。立冠年级,已经可以侃侃而谈老子、庄子的学说,精通道家典籍。
而这之后,他的一生也以道士的身份游历天下,看到了民间的疾苦,特别是贫苦大众看病难的问题,这也让孙思邈伤透了心,于是他决定收集民间药方,积极的参与到救死扶伤的这个行业,由于在治病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宝贵临床经验,著作出了名满天下的医学盛典《千金方》,这本书被称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
不过他一生的贡献,除了这一撰之书,还有一毁之功,毁的就是让当时达官贵人趋之若惊的五石散。
五石散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方子?能被达官贵人,文人雅客趋之若鹜?又能让孙思邈深恶痛绝?
其实这五石散传说是由神医张仲景研发的一个处方药,又叫五行散,还有一个别称叫寒食帖,本意是治病救人,对染有伤寒病症的人使用,对症下药对病症有很不错的疗效。
其主要成分是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故而才叫五石散。
但是就连他都没有想到,到了魏晋,却变了性质,在上流社会流行开来,即便没有伤寒,也都开始吃将起来。此时的配方和张仲景原始药方已经有了一些调整,但主要成分没有变化。
为什么如此呢?首先,五石散有一种类似精神药物的功用。虽然服药后,肉体或许有些莫名苦痛,然而精神却可以进入一种恍惚和忘我的境界之中。
世俗的烦扰,内心的迷惘,都可以被忘怀,剩下的是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这正是这些文人墨客追求的境界,即浑然忘我风流不羁。
而且当时还有一些医者推崇此药,认为它是“制作之英华,群方之领袖”,吃了能延年益寿,功效广大。甚至有说五石散可保治百病,实在是仙丹一样的东西。
但实际上,此种药物吃到肚子里以后不能静卧,否则性命堪忧,需要走路,这种本来麻烦的事情也被魏晋名士称之为“行散”,反而形成一种做派。
又有服散之后全身发烧,之后变冷,症状颇象轻度的疟疾。但他们发冷时却不能吃热东西穿厚衣物,那就非死不可了。一定要穿薄衣,吃冷东西,以凉水浇注身体。所以又形成了“寒衣、寒饮、寒食、寒卧,极寒益善”的“寒”流,被士子趋之若鹜。
当然不得不提的是,除了这些追求时尚的心理,还有不言著于口的是,这味药还有壮阳的功效。所以才会在上流社会之中流行。
可正是这种已经偏离的本来功效的药,被孙思邈十分警惕,当一味药变了味道的时候,只会为害,诚如现在许多具有精神镇定的药物都不会轻易开具一样,否则必定为害不浅。
因此身为药王的他,在后半生都在致力于毁掉“五石散”的这个方子。他曾经对唐朝的皇帝上书阐述五石散的危害性,希望借助国家的力量来让大家把五石散给戒掉,他还经常的告诫身边人要慎用五石散。
他还利用自己“药王”的身份,对外宣传说现在的五石散是一副假方子,真方子只有他自己才有,同时他向人们阐述了五石散对身体的巨大危害性。孙思邈在晚年目睹了五石散对社会所造成的巨大危害,他在不同的场所都会大肆宣传五石散的危害性,反对人们乱服食五石散。“宁食野葛,不服五石。”这句话流传千古。
所幸的是在他和徒弟们的努力下,五石散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中,最后慢慢的消失了。虽然现在看起来有些“一刀切”的感觉,但是在当时社会,远不如现在社会管控的严格稳定,因此这种方法,实际上可以说是更好的避免了毒瘤的残存,为后来的稳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