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赤壁怀古》:“人生如梦”还是“人间如梦”?

大林品诗词 2024-06-06 07:23:48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处,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是,笑我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酬江月。

人教版《语文》课本中,倒数第二句是“人生如梦”,但在它援引的《东府乐府笺》中却为“人间如梦”。孰是孰非?其实,除了“人生如梦”和“人间如梦”之外,还有“人生如寄”和“人间如寄”。两个异文,四种组合。

在笔者检索到的29种古籍版本中,15个为“人生如梦”,8个为“人间如梦”,4个“人间如寄”,2个“人生如寄”。

在《听秋声馆词话》中,丁绍仪在对“浪声沉”和“浪淘尽”作出雅俗之论后,接着说:“惟‘谈笑处’作‘谈笑间’,‘人生’作‘人间’,尚误。”他认为,朱彝尊的选择总体上是正确的,但还存在两处错误,即“谈笑间”应为“谈笑处”,“人间如寄”应为“人生如寄”。前文已述,朱彝尊对《容斋续笔》之说几乎照单全收,唯独把“人生”改成了“人间”。

“人生”,即人的一生,强调的是生存的状态。“人间”,通常与仙界或阴间相对,是“三界”之一。在《赤壁怀古》中,“人生”和“人间”都说得通。当是时也,东坡被贬在黄州,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浩叹命运之无常,自在情理之中。但对东坡来说,这又显得平淡无奇。要知道,在中国文学史上仅有两位被称作“仙”的人,一是“诗仙”李白,二是“坡仙”子瞻。李白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他的诗句如梦似幻,他的行状飘飘欲仙,他的一生也大都在求仙问道的路上。苏轼是李白的粉丝,他也信奉道教,并常常以仙人自居。道家认为,天地万物不过是一气之转变,气聚而生,气散而死。故《尸子》引《老莱子》说:“人生天地之间,寄也。”

东坡在《水调歌头》中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唯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在另一首《念奴娇(凭空眺远)》中也说“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两首词中,都用的是“归”字。赤壁江上,望月而叹,此时东坡的心想必又“回(归)”到了天上,“人间如寄(梦)”之说应该更符合心境。明白了“坡仙”的这个特质,“如梦”和“如寄”也就不难选择。寄者,寓也。李白是被贬谪到人间的仙人,东坡也是如此。他们都只是寄寓在人间,故曰“人间如寄”也。

“寄蜉蝣于天地,渺浮海之一粟。” 在《赤壁赋》中,东坡也用到了“寄”字。“(曹孟德)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曹操也好,周郎也罢,都只是寄居于天地之间,也都是在人世间匆匆走一遭——东坡又何尝不是如此?在《江神子(梦中了了醉复醒)》中,东坡说:“都是斜川当日境,吾老矣,寄余龄。”在《临江仙·夜归临皋》中,东坡曰:“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在《南歌子》中,东坡谓:“苒苒中秋过,萧萧两鬓华。寓身化世一尘沙。笑看潮来潮去,了生涯。”东坡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只是寄寓在人世间。

当然,东坡也有做梦的时候。《醉蓬莱·重九上君猷》曰:“笑劳生一梦,羁旅三年,又还重九。”这首词亦作于黄州。《永遇乐·夜宿燕子楼》中说:“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西江月》也说:“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人的一生,飘忽不定,难以预测,不可把握,既可说是“寄”,亦可谓之“梦”。

曹丕《善哉行(其一)》曰:“人生如寄,多忧何为?今我不乐,岁月如驰。汤汤川流,中有行舟。随波转薄,有似客游。”东坡诗词中也多次出现“人生如寄”,比如《答吕梁仲屯田》诗云:“人生如寄何不乐,任使绛蜡烧黄昏。” 《西江月·送钱待制》词曰:“莫叹平原落落,且应去鲁迟迟。与君各记少年时。须信人生如寄。”

“人生”还是“人间”?“如梦”还是“如寄”?区别非常微妙,实在难以取舍。如果非要选择,我还是倾向于“人间如寄”。

(本文摘编自拙文《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新考新论》,全文22000字,发表于《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11期)

附:本文所引部分古籍版本截图

《渔隐丛话》宋刻本

《渔隐丛话》明抄本

《东坡乐府》元刻本

《草堂诗余》元刻本

《东坡词》明末汲古阁刻本

《词综》清刻本

《听秋声馆词话》清刻本

0 阅读:1

大林品诗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