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绿色金融发展、环境与气候经济、能源与产业转型

鲁鲁经济 2024-06-06 05:57:29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部署做好绿色金融等“五篇大文章”——绿色金融月报(2024年5月)

市场数据:绿色债券方面,截至2024年5月,全球符合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标准的贴标绿色债券累计发行规模达到3.09万亿美元。境内市场方面,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5月,中国境内市场贴标绿色债券累计发行3.69万亿元,存量规模2.03万亿元。其中,2024年5月,中国境内一级市场发行规模426.34亿元,二级市场交易规模为1145.03亿元。绿色信贷方面,根据人民银行发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33.77万亿元,同比增长35.1%,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合计占比66.8%。全国碳市场方面,截至2024年5月末,全国碳市场碳配额累计成交4.60亿吨,累计成交额264.74亿元,其中,5月成交量288.15万吨,环比减少了55.8%,总成交额为2.71亿元,环比减少了55.6%。

国际重要政策与事件:欧洲议会通过《可持续产品生态设计条例》;欧盟新电池法碳足迹核算细则草案正式发布;美国发布关于自愿碳市场的联合政策声明和原则;美国对东南亚四国光伏产品发起双反调查;澳大利亚发布电池发展战略;英国排放交易计划将扩展到新行业;英国和新加坡加强可持续金融和金融科技合作;卡塔尔宣布启动国家可再生能源战略;埃及加快绿氢项目建设;秘鲁计划延长针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税收优惠政策。

国内重要政策与事件:五部门召开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工作座谈会;国务院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发布《关于做好2024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八部门联合印发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名单;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2024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的通知》;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智慧城市发展 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财政部发布《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国家发改委发布《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锂电池行业新规;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入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能效诊断的通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取消银行网点与保险公司合作的数量限制;证监会修订发布《关于加强上市证券公司监管的规定》;中证协:进一步研究证券公司投融资业务碳足迹测算方法;四川出台全国首个钒电池产业专项政策拓展新型储能领域;上海市发布《上海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4—2035年)》;上海市发文促进绿色电力消费,完善绿电交易收益分配机制;福建:鼓励企业在安全可控前提下开展氢燃料电池船舶应用试点示范;苏州市印发《苏州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吉林省出台“绿色金融二十条”;香港金管局延长绿色与可持续金融资助计划;重庆市印发《重庆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

机构绿色金融实践:进出口银行融资支持匈塞铁路塞尔维亚诺苏段项目全线贯通;中国银行:提供不低于2000亿元的融资额度推动绿色金融支持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工银亚洲成功办理大额进口押汇业务支持某央企融资需求;交通银行成功发行2024年第一期对标中欧共同目录的绿色金融债;桂林银行落地首笔生物多样性保护+ESG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天风国际助力浙商银行与沙特投资部签署合作;上海农商银行落地全国首笔化工行业转型金融贷款;新加坡能源与招银金租达成80亿融资规模战略合作;中国银联、中国建设银行实现“碳”账户互通、互认;商道融绿成为首家签署《ESG评级和数据产品供应商行为守则》的中国机构;首批中债绿色普惠主题金融债券优选指数基金陆续发售。

热点与趋势:5月9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了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要求银行保险机构提高政治站位,立足职能优势,着力优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多样化、可持续的“五篇大文章”服务体系。要加强内部管理机制建设,建立健全专项领导协调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落实尽职免责制度,通过加大信贷资源投入、适当下放审批权限、实施差异化内部资金转移定价、设立专门部门或特色分支机构等方式,加强对相关业务的组织保障和资源倾斜。绿色金融标准和评价体系更加完善,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不断加强,绿色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银行保险机构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表现持续提升。

(作者:林蕴琦,方琦,钱立华,鲁政委)

气候风险情景分析与压力测试概述:情景设计

气候风险情景设计是气候风险压力测试的首要工作,其合理性决定了压力测试结果的可参考性。气候风险情景的设定需要考虑覆盖范围、时间跨度、情景的创设方式与构成、变量的选择与设定等要素。对比分析国内外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的实际创设情况,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测试对象及覆盖范围方面,国内外监管机构重点围绕银行业展开,商业银行则主要监控碳密集行业。国外实践涵盖的行业面更广,已将农业、林业等非碳密集行业、甚至全行业纳入测评。 气候风险类型方面,国内外实践均关注转型风险的评估,如政策变化、技术变革、能源供应与消费等因素,我国聚焦碳排放成本增加方面。另外,国外已有机构针对干旱、洪水等气候灾害事件展开评估,或纳入温升幅度等表征慢性物理风险的因素,我国尚无机构开展此类测试。 情景创设方式方面,多数国内外机构采取直接应用公开情景框架或在其基础上优化的方式,仅极少数机构完全自行构建。监管机构的情景框架主要源于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符合巴塞尔委员会《气候相关金融风险有效管理和监管原则》的“在适当情况下使用共同情景”原则。国外商业银行选择面较宽泛,也包含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和国际能源署(IEA)的情景框架。 变量选择方面,国外实践的变量选择更多元、设定更细致合理,包括温升、地区气候政策差异性、技术变革速度、二氧化碳去除(CDR)技术的应用、能源消费变动、能源价格、碳价、碳排放变动等多维度变量,目前我国则以碳价变量为核心。 鉴于此,本文建议: 首先,我国监管机构可逐步拓宽测试对象,如将中小银行或保险、证券等非银金融机构纳入测评。同时,我国各机构应进一步涵盖更多的高风险行业甚至全行业,或覆盖个体、家庭等多类别主体,以更全面地分析气候相关金融风险。 其次,虽然应用公开气候情景框架已成为主流,但因公开情景具有“普适性”的特点,如何将其本土化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最后,我国目前气候压力测试实践聚焦于碳排放成本升高这一转型风险的评估,未来还可以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可借鉴国外做法,利用多维度的变量刻画不同类型的转型风险,强化气候情景设计的合理性。

(作者:徐金,方琦,钱立华,鲁政委)

气候风险情景分析与压力测试概述:数据要求与量化评估

气候风险的量化评估是气候风险情景分析与压力测试的关键环节,无固定化模式,其流程可大致概括为三步:首先,将设定好的气候风险情景通过宏观类模型转换为宏观或行业层面的风险冲击变量;其次,应用财务模型将宏观或行业影响转换为企业财务影响;最后,通过金融模型评估违约概率、预期损失等指标的影响。

本文就量化评估所需的基础数据以及量化评估的宏观模型、财务模型和金融模型进行梳理,通过分析国内外金融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的相关实践,本文发现:气候风险数据是将量化评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输入,也是区别于传统压力测试的重要特色。气候风险数据包括物理风险、转型风险驱动因素数据两类,其搜集与质量已成为机构普遍的痛点与难点。气候相关金融风险分析需要借助多种模型工具,量化评估的难点之一是构建气候风险宏观评估模型,而传统风险模型可作为气候风险评估的跳板。宏观模型包括IAM模型、一般均衡模型和气候-经济类模型三类,国外应用更为频繁和成熟。对于金融风险类型,国内外均倾向于围绕信用风险建立评估模型,部分国外机构也考虑到市场风险,较少覆盖其他类型金融风险;针对资产负债表假设,多采用静态资产负债表假设;对于建模方式,我国机构主要采用自下而上法,国外建模方式更多元。综上所述,我国金融机构在气候风险量化评估过程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一方面,应加强自身气候风险数据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气候风险分析理论知识体系,深化相应人才储备,学习已有先进经验和前沿研究趋势,不断探索气候风险评估方法。另一方面,有效利用外部资源,拓展与外部数据供应商、专业气候分析组织、政府等多方的沟通与合作。

(作者:徐金,方琦,钱立华,鲁政委)

“十四五”期间节能降碳攻坚战开启——评《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

“十四五”期间,我国持续推动全领域、全环节节能降碳相关工作,各地区、各部门扎实推进节能降碳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但全国能耗强度降低仍滞后于时序进度,“十四五”后两年完成单位GDP能耗强度降低6.2%的规划目标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在此背景下,2024年5月29日,国务院关于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国发〔2024〕12号),对未来两年我国节能降碳重点工作进行了顶层规划,以目标为引领,聚焦重点行业领域和用能环节,明确节能降碳核心任务、主要管理机制和支撑保障措施,拉开了完成“十四五”节能降碳约束性指标“攻坚战”的序幕。

从领域看,《行动方案》聚焦于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四大我国主要排放领域的重点用能行业,部署了节能降碳十大行动。从路径看,可概括为结构节能降碳、技术节能降碳、管理节能降碳三大举措,一方面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装备先进产能的同时,加大清洁能源供应的“开源”;另一方面优化重点用能企业产能,提升高耗能行业能效水平,实现碳排放“节流”。从管理机制看,通过“双控”考核强化节能降碳目标责任落实;严格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和环评审批,强化源头控制;加强能源消费、碳排放统计核算和节能监察强化事中监管,从而强化政策的激励约束。

具体行动规划:行动一化石能源消费减量替代行动。重点加强“三改联动”推动煤电高效、低碳化改造的进程;同时通过实施“减油增化”和天然气替代,减少传统化石能源的消耗。行动二非化石能源消费提升行动。通过加大大型风电光伏基地以及海上风电、核电、水电、生物质能、氢能的开发力度,以及配套特高压输送通道建设,进一步拓展我国绿色技术优势,促进先进绿色技术产能的利用。行动三至六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四个工业领域重点用能行业节能降碳行动。通过严格能效标准约束,合理优化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加大行业先进工艺设备和节能降碳设备的改造更新。行动七建筑节能降碳行动。通过强化绿色建筑标准、普及绿色建材、应用装配式和智能化建筑工艺实现新建建筑的绿色化。存量建筑方面通过节能改造、建筑运行管理优化、建筑光伏一体化应用降低建筑运行过程中能耗。行动八交通运输节能降碳行动。推进“交能”融合建设、营运车辆和内河运输船舶的更新换代、加快多式联运发展是主要举措。行动九公共机构节能降碳行动。公共机构是建筑领域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将通过严格节能目标考核和能耗定额预算制度,倒逼公共机构主动开展节能改造。行动十用能产品设备节能降碳行动,通过动态更新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水平等级,开展企业废旧资源回收目标责任制,促进企业用能水平的提升的同时,不断提升绿色技术的研发创新和资源的循环利用。

业务建议方面,节能降碳行动将与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老旧小区改造等形成联动,有效地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推动产业绿色高质量转型,不仅是近两年我国“双碳”工作的主要抓手,更是绿色金融、转型金融重要落脚点。建议金融机构关注行业、产品相关能效和碳排放标准,聚焦重点用能领域、高耗能行业企业、主要用能设备节能提效的改造和更新需求,预防重点用能行业优化落后产能和绿色产业技术创新带来的资产搁置风险;同时,进一步强化与地方节能监察主管部门、第三方节能服务公司、重点绿色技术供应商的合作,从行业和企业节能监察、节能诊断、节能咨询环节开始介入,前置绿色金融服务,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深入参与市场主体节能减排行动。

(作者:阳能,王涵,肖鑫利,钱立华,鲁政委)

本文作者:

请登录兴业研究APP查看完整研报

获取更多权限,联系文末销售人员。

免 责 声 明

兴业经济研究咨询股份有限公司(CIB Research Co.,Ltd.)(中文简称“兴业研究公司”)提供,本报告中所提供的信息,均根据国际和行业通行准则,并以合法渠道获得,但不保证报告所述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报告阅读者也不应自认该信息是准确和完整的而加以依赖。

本报告中所提供的信息均反映本报告初次公开发布时的判断,我司有权随时补充、更正和修订有关信息,但不保证及时发布。本报告内容仅供报告阅读者参考,一切商业决策均将由报告阅读者综合各方信息后自行作出,对于本报告所提供的信息导致的任何直接或间接的后果,我司不承担任何责任。

本报告的相关研判是基于研究员本人的知识和倾向所做出的,应视为研究员的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所在机构。我司可根据客观情况或不同数据来源或分析而发出其它与本报告所提供信息不一致或表达不同观点的报告。研究员本人自认为秉承了客观中立立场,但对报告中的相关信息表达与我司业务利益存在直接或间接关联不做任何保证,相关风险务请报告阅读者独立做出评估,我司和研究员本人不承担由此可能引起的任何法律责任。

本报告中的信息及表达的观点并不构成任何要约或投资建议,不能作为任何投资研究决策的依据,我司未采取行动以确保此报告中所指的信息适合个别的投资者或任何的个体,我司也不推荐基于本报告采取任何行动。

报告中的任何表述,均应从严格经济学意义上理解,并不含有任何道德、政治偏见或其他偏见,报告阅读者也不应该从这些角度加以解读,我司和研究员本人对任何基于这些偏见角度理解所可能引起的后果不承担任何责任,并保留采取行动保护自身权益的一切权利。

本报告版权仅为我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和发表。除非是已被公开出版刊物正式刊登,否则,均应被视为非公开的研讨性分析行为。如引用、刊发,需注明出处为“兴业经济研究咨询股份有限公司”,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我司对于本免责声明条款具有修改和最终解释权。

0 阅读:0

鲁鲁经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