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仲马父子俩代表作《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茶花女》欣赏

祺祥阅览生活 2024-12-27 15:52:36

十九世纪法国文坛出了一对著名的父子文学家,父子俩在戏剧、小说方面成绩斐然,而且都处在浪漫主义阵营前沿,这就是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仲马父子,为便于区别,父亲叫大仲马,儿子为小仲马。

亚历山大·仲马(1802年—1870年),人称大仲马,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其各种著作达300多卷,以小说和剧作为主。代表作有:《亨利三世及其宫廷》(剧本)、《基督山伯爵》(长篇小说)、《三个火枪手》(长篇小说)等。

大仲马 油画

大仲马信守共和政见,反对君主专政。先后参加了1830年“七月革命”、1848年推翻七月王朝革命、加里波第对那不勒斯王国的征战等活动。

1、《三个火枪手》

《三个火枪手》(1844)是大仲马的成名作,它很早便被译成中文,最初的译名是《侠隐记》,后又改为《三个火枪手》。而《三剑客》的说法更是不胫而走,成为许多人的口头禅。

小说的主要内容:

小说以1625年法国枢机主教黎塞留出任首相到1628年黎塞留剿灭胡格诺教派、占领其根据地拉罗舍尔这段史实为大背景,以法国国王路易十三和黎塞留之间的矛盾为主线,以英国首相白金汉公爵与法国王后之间的柏拉图式的爱情起伏为楔子,以国王阵营的卫队、火枪手与主教阵营的骑士、间谍为敌对双方,全景式地展示了法国当年风急浪高、波谲云诡的政治形势。

故事在巴黎、伦敦和拉罗舍尔三地分别展开。

达特安 (有的译本译为达达尼昂)是隶属法国国王卫队的火枪手,他的三位好友亚岛士、阿拉米、颇多斯均身手不凡,也是国王麾下的火枪手。达特安有一位情人,是旅舍老板的夫人,叫波那雪夫人,是侍奉王后的女官。王后将国王赠给她的钻石佩件私赠给英国白金汉公爵。黎塞留得到内线密报,当即派了米拉蒂赴伦敦出席白金汉公爵的宴会并伺机偷走了组成佩件的一组钻石。得知米拉蒂行窃成功的消息,狡猾的黎塞留不动声色地怂恿路易十三敦请王后在不久之后举行的舞会上一展钻石佩件之风采。弄清钻石失窃原委后,王后委托波那雪夫人请达特安作密使赴伦敦从白金汉公爵处取回佩件。达特安约三位好友同行。主教得到情报,火速在他们必经道路上设下重重埋伏。

四位好友奋不顾身,过五关斩六将,扫除了重重埋伏,渡过加莱海峡,面见白金汉公爵,补上失窃的配件,达特安将钻石佩件在宫廷舞会举办之前送到王后手中。之后,四人又在拉罗舍尔城外英勇战斗,破坏了主教设下的陷害他们的阴谋。宫廷斗争、拉帮结派、口蜜腹剑、争风吃醋、刀光剑影、神出鬼没,正方人物仗义疏财、正气凛然,反方人物萎琐吝啬、鼠窃狗偷。故事紧凑、人物鲜明、场面热闹,赢得了大批读者。

作品影响:

1844年,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以连载小说的形式首次刊登在《辩论日报》上,并迅速激起了当时社会读者的强烈反响,获得了各界读者的广泛好评。历经百变之后的今天,《三个火枪手》仍旧备受世界各地的读者欢迎,更成为了大家公认的法国历史通俗小说的开山始祖。

《三个火枪手》发表之后,有人将其引发的轰动与《鲁滨逊漂流记》的影响力相提并论,并戏言如果此刻在某个荒岛上有个鲁滨逊,那么他也一定在读《三个火枪手》。

作品评价:

翻译家郑克鲁认为,《三个火枪手》“在所有以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小说中,是最为成功的一部,情节曲折,波澜起伏”。

2、《基督山恩仇记》

《基督山恩仇记》于1844~1845年面世。这本书介绍到中国时还有另一个译名——《基督山伯爵》。

这是大仲马又一杰作,可称为一部奇书。故事离奇曲折,但并非完全虚构。原始素材来自巴黎警局1837~1838年档案汇编。

小说主要情节:

青年船长埃德蒙·邓蒂斯远航归来。在海外靠港补给时,接受了友人托带的一封密信。邓蒂斯本人对密信内容一无所知。但正是这封信使他蒙冤受辱,丢掉了未婚妻、还差点送命。

盛大的婚礼正在进行,一群执法人员闯进礼堂,将新郎上手铐带走,邓蒂斯锒铛入狱。他是以递交密件、协助推翻当局的罪名被捕的。之后,政权更迭、反方成了正方,邓蒂斯理应平反,但因法官私心作祟,邓蒂斯非但未获平反,反而罪加一等,被投入水松岛地牢。

邓蒂斯根本不明白自己何以获罪。地牢隔壁另一名囚徒在挖掘出逃的地道时,因计算错误,挖通了通往邓蒂斯狱室的墙,两人因此成了难友。

这位囚徒名叫法利亚,是一位博闻强记的神父。他听了邓蒂斯的叙述,抽丝剥茧,透彻地分析了邓蒂斯案情的来龙去脉,使邓蒂斯如梦初醒。

邓蒂斯师从法利亚,学习历法、语言、文化、历史、法律、仪表,使自己从一位船长脱胎换骨成为文武皆备的“上流人物”。

法利亚年迈体衰,临终前将一张藏宝图交给邓蒂斯,并在自己挖地道失败后便断言:除非死人,任何人只要活着便无法从水松岛逃脱。而死人之所以能够逃脱,是因为按惯例,囚徒之尸体必须抛入大海。

法利亚死后,邓蒂斯突发奇想,将难友尸体搬到自己囚室石床上,自己钻进装尸袋里,果然,两名狱卒将尸袋投入地中海,邓蒂斯在海中被一商船救起。

他辗转来到基督山岛,发掘出大批宝藏,以伯爵身份来到巴黎,此时他奴仆如云,腰缠万贯。此时,报答恩人、惩罚仇人,成了他行事的法则。新贵的出现使贵族、富豪、法官、名媛趋之若鹜,争相与之结识,但无人知道他的来历。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伯爵凭借手中的財富和权力,以及过人的才智和机谋,使坏人或者身败名裂,或者自尽谢世。这些人到最后才明白。伯爵原来是他们陷害过的那位年轻船长。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众人皆醉,唯一清醒的是邓蒂斯当年的新娘。她一眼就看出伯爵的真实身份,在关键时刻,她站出来,规劝昔日的情人放过自己的独子,罪不及子孙。

邓蒂斯喟然长叹,携希腊美女,在人间蒸发。

(基督山恩仇记》是一部令人匪夷所思的奇书。它反映了善良的人民希望惩恶扬善,好有好报,恶有恶报的愿望。在这本小说中,普通百姓的善恶观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因此,它能够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也是很自然的事。

3、《茶花女》

《茶花女》是小仲马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1848年出版。

亚历山大·仲马(1824—1895年),19世纪法国剧作家、小说家,是法国著名小说家大仲马担任奥尔良公爵秘书处的文书抄写员时与一女裁缝所生的私生子。因与其父重名故而被称为小仲马。

小仲马 油画

无论在情节设定还是人物塑造上,《茶花女》都具备言情小说的标准框架和经典套路,特别是在风尘女子这一边缘人物的描写上,《茶花女》更是开创了法国文学“落难女郎”系列的先河。

作品通过一个妓女的爱情悲剧,揭露了法国七月王朝上流社会的糜烂生活。对贵族资产阶级的虚伪道德提出了血泪控诉。在法国文学史上,这是第一次把妓女作为主角的作品。

虽然小仲马的作品数量远远不及乃父。但他的思想境界远比其父高尚,而且他扛起问题剧的大旗,独树一帜,最终写出一部小说《茶花女》,并搬上舞台。小说赢得了法国及全世界无数读者和观众的同情之泪,成为文坛上的不朽之作。从这一点看,小仲马的文学成就并不比大仲马逊色。

自古红颜多薄命,痴心女子薄情郎。这是中外文学作品最常用的题材。小仲马的《茶花女》也沿用这个题材,但作者手法新颖,不落俗套。

《茶花女》中的主角叫玛格丽特·戈杜)。她的原型是玛丽·杜帕莱西(1824~1847)。她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小仲马的情妇,以后两人分手。杜帕莱西斯于1847年2月3日因肺结核不治逝世,小仲马曾赋诗致哀。

1848年《茶花女》小说出版,当即轰动法国全国。次年搬上舞台,先在历史剧院上演,后来移师小剧场,演出取得巨大成功。1853年,改编的四幕剧《茶花女》在巴黎上演,剧场爆满。

该小说讲述玛格丽特是个农村姑娘,长得异常漂亮。她来巴黎谋生,不幸做了妓女。富家青年阿尔芒赤诚地爱她,唤起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但是阿尔芒的父亲反对这门婚事,迫使她离开了阿尔芒。阿尔芒不明真相,便寻机羞辱她,终于使她在贫病交加之中含恨死去。

电影《茶花女》剧照(费斐丽版)

《茶花女》的故事梗概如下:

玛格丽特原来是个贫苦的乡下姑娘,来到巴黎后,开始了卖花生涯。由于生得花容月貌,巴黎的贵族公子争相追逐,成了红极一时的“社交明星”。她随身的装扮总是少不了一束茶花,人称“茶花女”。

茶花女得了肺病,在接受矿泉治疗时,疗养院里有位贵族小姐,身材、长相和玛格丽特差不多,只是肺病已到了第三期,不久便死了。小姐的父亲裘拉第公爵偶然发现玛格丽特长得很像他女儿,便收她做了干女儿。玛格丽特说出了自己的身世,公爵答应只要她能改变自己过去的生活,便负担她的全部日常费用。但玛格丽特不能完全做到,公爵便将钱减少了一半,玛格丽特入不敷出,到现在已欠下几万法郎的债务。

一天晚上十多钟,玛格丽特回来后,一群客人来访。邻居普律当丝带来两个青年,其中一个是税务局长迪瓦尔先生的儿子阿尔芒,他疯狂地爱着茶花女。甚至早在一年前,玛格丽特生病期间,阿尔芒每天跑来打听病情,却不肯留下自己的姓名。普律当丝向玛格丽特讲了阿尔芒的一片痴情,她很感动。玛格丽特和朋友们跳舞时,病情突然发作,阿尔芒非常关切地劝她不要这样残害自己,并向玛格丽特表白自己的爱情。他告诉茶花女,他现在还珍藏着她六个月前丢掉的纽扣。玛格丽特原已淡薄的心灵再次动了真情,她送给阿尔芒一朵茶花,以心相许。

阿尔芒真挚的爱情激发了玛格丽特对生活的热望,她决心摆脱百无聊赖的巴黎生活,和阿尔芒到乡下住一段时间。她准备独自一人筹划一笔钱,就请阿尔芒离开她一晚上。阿尔芒出去找玛格丽特时,恰巧碰上玛格丽特过去的情人,顿生嫉妒。他给玛格丽特写了一封措辞激烈的信,说他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他将离开巴黎。但他并没有走,玛格丽特是他整个希望和生命,他跪着请玛格丽特原谅他,玛格丽特对阿尔芒倾诉“你是我在烦乱的孤寂生活中所呼唤的一个人”。

经过努力,玛格丽特和阿尔芒在巴黎郊外租了一间房子。公爵知道后,断绝了玛格丽特的经济来源。她背着阿尔芒,典当了自己的金银首饰和车马来支付生活费用。阿尔芒了解后,决定把母亲留给他的一笔遗产转让,以还清玛格丽特所欠下的债务。经纪人写信要他去签字,他离开玛格丽特前往巴黎。

那封信原来是阿尔芒的父亲迪瓦尔先生写的,他写信骗走了阿尔芒,然后去找玛格丽特。他告诉玛格丽特,他的女儿爱上一个体面的少年,那家人打听到阿尔芒和玛格丽特的关系后表示:如果阿尔芒不和玛格丽特断绝关系,就要退婚。

玛格丽特痛苦地哀求迪瓦尔先生,如果要让她与阿尔芒断绝关系,就等于要她的命,可迪瓦尔先生毫不退让。为阿尔芒和他的家庭,她只好作出牺牲,发誓与阿尔芒绝交。

玛格丽特非常悲伤地给阿尔芒写了封绝交信,然后回到巴黎,又开始了昔日的荒唐的生活。她接受了瓦尔维勒男爵的追求,他帮助她还清了一切债务,又赎回了首饰和马车。

阿尔芒也怀着痛苦的心情和父亲回到家乡。阿尔芒仍深深地想念着玛格丽特。不久,他又失魂落魄地来到巴黎。他决心报复玛格丽特的“背叛”。他找到了玛格丽特,处处给她难堪。骂她是没有良心、无情无义的娼妇,把爱情作为商品出卖。玛格丽特面对阿尔芒的误会,伤心地劝他忘了自己,永远不要再见面。阿尔芒却要她与自己一同逃离巴黎,逃到没人认识他们的地方,紧紧守着他们的爱情。玛格丽特说她不能那样,因为她已经起过誓,阿尔芒误以为她和男爵有过海誓山盟,便气愤地给玛格丽特写信侮辱她,并寄去了一叠钞票。玛格丽特受了这场刺激,从此一病不起。

新年快到了,玛格丽特的病情更严重了。她脸色苍白,然而没有一个人来探望她,她感到格外孤寂。迪瓦尔先生来信告诉她,他感谢玛格丽特信守诺言,已写信把事情的真相告诉了阿尔芒,现在玛格丽特唯一的希望就是再次见到阿尔芒。

玛格丽特临死前,债主们都带着借据来了,逼她还债。执行官奉命来执行,查封了她的全部财产,只等她死后就进行拍卖。弥留之际,她不断地呼喊着阿尔芒的名字,“从她的眼睛里流出了无声的眼泪”。她至死没有再见到她心爱的人。死后只有一个好心的邻居米利为她入殓。当阿尔芒重回到巴黎时,她把玛格丽特的一本日记交给了他。从日记中,阿尔芒才知道了她的高尚心灵。“除了你的侮辱是你始终爱我的证据外,我似乎觉得你越是折磨我,等到你知道真相的那一天,我在你眼中也就会显得越加崇高。”

阿尔芒怀着无限的悔恨与惆怅,专门为玛格丽特迁坟安葬,并在她的坟前摆满了白色的茶花。

作品评价:

学者袁行霈认为,《茶花女》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以大部分篇幅让茶花女的情人阿尔芒复述她的遭遇,最后又以她本人的日记更深地展示她的内心世界。这种叙事方式使读者感到格外亲切。

清末教育家严复评论说: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中国荡子肠。

学者胡适评论说:自有古文以来,从不曾有这样长篇的叙事写情的文章。

《茶花女》的影响:

《茶花女》后来被改编成歌剧,由意大利著名音乐家威尔第作曲,影响更为深远。不久,无论是剧本还是小说,很快就跨越国界,流传到欧洲各国。它率先把一个风尘妓女纳入文学作品描写的中心,开创了法国文学“落难女郎”系列的先河。而它那关注情爱堕落的社会问题的选材方法,对19世纪后半叶欧洲写实主义问题小说的产生,写实性风俗剧的潮起,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茶花女》问世后引起了极大震动,很快被译成各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千千万万个读者都不禁为这则红颜薄命、男女悲欢离合的故事一洒悲伤同情之泪。

《茶花女》是第一部被引入中国的西方文学名著。小说发表半个世纪之后的1898年,由林纾将其译成中文,题名为《巴黎茶花女遗事》,才为广大中国读者所知晓。有过《卖油郎独占花魁女》、《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蔡锷与小凤仙》、《桃花扇》等传奇的中国文坛,用双臂欢迎海外传来的同类传奇。

译本问世之后,对中国文学界大有冲击,使传统的才子佳人式爱情小说迅速被淘汰。中国的小说家们在《巴黎茶花女遗事》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或摹仿之下,写出不少新意义、新结构的爱情小说。

《茶花女》当时一经出版即轰动全中国,尽管上流社会的卫道士们恼怒地批评说:渲染妓女生活,是“淫荡堕落”、“低级下流”。但更多的人们则被作者人道主义思想和小说真切感人的故事所感动与征服。妓女玛格丽特的悲惨命运,她的善良与悲苦,男主人公阿尔芒在其逝后痛彻肺腑的泪水与悔恨,都曾一次又一次地拨动了读者的心弦,使人感到灵魂上的震颤。据统计,自1980年《茶花女》新译本问世以来,累计印数已达到百万余册。女主人公玛格丽特成为世界文学画廊中的不朽形象,小说《茶花女》也早已成为蜚声中外的世界名著。

0 阅读:7

祺祥阅览生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