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消息,深陷倒闭和跑路传闻的极越汽车CEO夏一平对内发布了对倒闭事件的总结和反思。他表示自己没有跑路,也不仅仅是职业经理人,甚至把自己打工和创业积累的资金都投到了极越当中。
同时,夏一平还反思了自己的几大失误,比如战略失误、管理混乱、用人不当、以及营销失败等。概括来说,就是四个字“不胜其任”。
有一说一,态度是好的,但句句没说到重点。
极越倒下的根本原因
关于极越倒闭的原因,外界有一种普遍的观点就是:今年上半年,极越与百度谈妥了新一轮融资,原计划下半年到账的30亿资金却因百度突然撤资而未能到位,导致公司陷入危机。夏一平在反思中提到“我没有做好,融资本该是我最重要的职责,但我却在早期过于乐观,没有预见到资金问题的严重性。”仿佛也在把问题归于资金的不到位。
不过,这种观点还是非常片面的。实际上就目前对于车企而言,重点不是账上有多少钱,而是你有多少销量。
销量作为衡量车企市场表现的重要指标之一,直接反映了车企在市场中的竞争实力和消费者认可度。因此,销量也成为了资本在选择投资对象时的重要考量因素。
为何79%负债率的蔚来和128%负债率的极氪依然能得到资本的青睐?核心的资本吸引力不就是销量嘛。
再翻看极越的销量数据,可谓是惨不忍睹。自首款车上市以来,直到今年七月才突破2000台,截止现在累计交付不到1.5万辆,都不及头部玩家一个月的成绩。
为何极越的销量始终没有打开局面?
关于这个问题,一位极越的内部人士表示:“最主要的问题是产品定义。很多的细节定义得比较古怪,搞了一堆的槽点,比如说电动门、取消门把手、取消转向拨杆、大连屏、屏幕换挡....老百姓看不懂,自然也不会买账。”
不过,这只说对了一半。这一半的责任是夏一平要承担的。而另一半则要归咎于百度。
极越成立之初,作为股东方的百度一直负责智驾研发,吉利则负责汽车制造。
作为未来汽车智能化的核心,高阶智驾无疑是新能源汽车群雄逐鹿是否能胜出的关键。
今年9月,夏一平就说过“2025年是非高阶智驾车淘汰元年,没智驾的车将完全失去竞争力。”可见,他对极越的智驾是非常自信的。
但自己认可,不代表市场也认同。关于这一点,上述的极越内部人员表示,“在现实的竞争中百度的智驾是远低于预期的。一开始我们推出的时候觉得和小鹏差不多能打一个平手, 或者稍微落点下风。可今年9月底的一次内部评测发现,现在就连第四、第五都进不去了”。
产品定义摇摆不定,智驾水平一般,难道只靠营销?
说到底,百度的目的是获利。可以目前极越的处境,即使再砸30亿元可能也是打水漂,及时止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结语
当下,国内汽车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洗牌、淘汰的戏码。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曾预测,十年之后,中国汽车主流品牌可能只剩下7家。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也曾指出,“未来3至5年,会有60%-70%的汽车品牌或将关停并转”。而能够留下来的车企将需要具备强大的研发能力、生产能力、服务能力和品牌影响力。
极越的结局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