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遗风(商丘应天书院)

黑风夜话吖 2025-01-11 03:22:59
应天遗风(商丘应天书院)

应天书院

宽阔的湖面白鹭翻飞,水岸一隅有一处仿古建筑群,这就是名声在外的应天书院。应天书院堪称北宋四大书院之首,北宋兴学,始于应天。1998年中国邮政发行“古代书院”邮票,第一枚即为应天书院,邮票中的图案是俯瞰的五进古建,石坊泮池,连廊飞檐,气势磅礴,可实际上当时并没有这些建筑,邮票用的是设计图。因战火、水患等因素,应天书院遭严重破坏,与之齐名的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白鹿书院都有古迹可凭吊,且原址重修,唯有应天书院片瓦无存,只载于的历史记忆中。

白鹭翻飞

应天书院邮票

本世纪初,应天书院的重建工程开始立项,一期项目于2007年竣工,建成了状元桥、山门、崇圣殿和讲堂,也就是今天能看到的部分,而设计中的御书楼、刻书坊、长廊、斋院、射圃台等还不见踪影。

山门

崇圣殿

讲堂

来到商丘,总得拜访一下应天书院,体验的不是规模,而是它厚重的历史。应天书院的前身是五代后晋时宋州人杨悫办的学舍,属于文人办的私学。杨悫的学生戚同文传承师业继续讲学,以“天下同文”为校训,在归德军将军赵直的支助下扩大了学舍,门下学子多有中榜登科者,“七榜五六十”成一时美谈。戚同文人称“睢阳先生”,学舍也被称为睢阳学舍。

崇圣殿

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邑中富人曹诚出资扩学舍、聚书卷,广招学生,建立书院,这无疑是响应了当朝皇帝宋真宗提倡的“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号召,果然,宋真宗御赐院额“应天书院”,学舍取得了官学的地位,有“州郡置学始此”之说。

崇圣殿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应天府升格为南京,书院也成了“南京书院”。重磅历史人物范仲淹在此求学、留校任教并主持书院工作,他把校训“天下同文”发展成“以天下为己任”,应天书院的影响力迅速提升。范仲淹在《南京书院题名记》中写道:“天下庠序,视此而兴。”

范仲淹《南京书院题名记》

景佑二年(1035年),应天书院改为应天府书院,这就奠定了书院府学的地位,北宋书院多设于山林,唯应天府书院处于繁华闹市之中。庆历三年(1043年),应天府学升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全国最高学府之一,这是唯一的由书院升至国子监的学府,应天书院的发展到达了顶峰。

讲堂

盛极而衰,南京国子监毁于金兵南下的战乱之中,有元一代,应天改称归德,书院未能复苏。明代,归德州升为归德府,但归德旧城因屡遭洪患而废弃,重筑的新城位于旧城之北,即今天的商丘古城,书院易地重建,在明万历年张居正新政中难逃被拆除的命运。

范仲淹像

漫步在新修的应天书院,和“不已物喜不以己悲”的范仲淹相遇了,范仲淹年轻时在书院经历过极为艰难刻苦的求学生涯,他初到学舍,就留下了《睢阳学舍书怀》的诗句:“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箫。多难未应歌凤鸟,薄才犹可赋鹪鹩。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君恨即销。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范仲淹以颜回为榜样,希望得到钟子期这样的知音,涧底之松终将迎风傲立,于是,他划粥断齑,“昼夜苦读,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夜或昏怠,辄以水沃面。”当学有所成,范仲淹便定下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教育宗旨,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

应天书院

应天书院的厚学遗风,荡漾在宽阔的湖面,飘逸在历史的天空,它已成为永恒的箴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书院外的南湖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