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如画
从北门入园,沿着棕榈夹道的小径前行,喷泉涌水,水岸生烟,落羽杉变换了衣装,在阳光下呈现焦糖色的梦幻,一阵风来,金枝摇曳,尽显神韵,若给风景配上画框,定是一幅佳绝的油彩画。湖中央的小岛上传来“嗷呜”、“嗷呜”的鸣叫声,两羽蓝孔雀正依偎而行,精美的画面充满了灵动。
棕榈夹道
孔雀
秋冬季节的越秀公园依然是美丽的,漫步在烟雾缭绕的景观河道边,每行一步都是一帧新的画面。锦绣之中,慢散的猫儿也练就了雍容,它根本不屑游人的投喂,在长长的石阶上踱着猫步,间或一个急停,像是等待拍摄一张特写。
河道
喷泉
猫
越秀公园无疑是广州城区内最具特色的市民公园,这里有山有水有历史,古往今来,新旧“羊城八景”多有此出,古有“粤秀松涛”,今有“越秀新晖”,经久的传说,残留的城垣,高耸的楼阁,苍劲的炮台,从南越王到孙中山,从历史原点到城市未来,都集中在这一片山水之中。
越秀美景
越秀美景
越秀美景
斑斓
公园七岗连绵,游园时常常会上坡下坡,漫无目的地行走,仰望是绚烂,俯瞰有斑斓。通向四方炮台遗址的岔路口有一组“抗英”塑像,1841年5月,英军在炮火掩护下溯水而上进攻广州,一支人马上岸后攻打越秀山制高点四方炮台,驻守的清军顽强抵抗,在降维打击下炮台失守,英军居高临下炮轰广州城,知府投降,广州之战英军只付出9死68伤的代价,而这还是鸦片战争开战以来他们最大的伤亡。
抗英塑像
趾高气扬的英国侵略者到城外的三元里抢劫,激起了乡民的义愤,他们打死几个英兵,在三元里古庙前集会,取出庙里的三星旗,约定“旗进人进,旗退人退,打死无怨。”三元里乡民“柬传”广州城周围103乡联合抗敌,乡民聚众而进,把英军围在四方炮台。恐慌的英军急求广州知府派人解围,并退回到停泊在珠江的军舰上。三元里抗英运动是近代史上中国民间自发反抗外敌的第一次胜利,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序幕。
城墙
镇海楼
常青的树,常红的花,常热的土地,长存的记忆。山岗上的古城墙起起伏伏、断断续续,据说这是广州保存的唯一一段明代城墙,它逶迤伸向一座五层高楼。镇海楼有岭南第一胜景之称,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镇守广州的永嘉侯朱亮祖受朱元璋之命,在越秀山上起楼镇“气”,建成了“楼似塔状、塔似楼形”的镇海楼,该楼下两层用当地的红砂岩条石砌筑,上三层为红色砖墙,逐层收缩,蔚为壮观。整个明清时期,镇海楼一直是广州最高的建筑物,如今是广州博物馆所在地。
石径仙踪
穿过石坊,踏着石径寻觅仙踪,木壳岗上便是五羊石雕。广州称作羊城源自“五羊衔谷萃于楚庭”的美丽传说。先秦时候,岭南还是蛮化之地,广州一带连年遭灾,饥民哭声震天,泣苦之声飘上九霄,惊动了南海的五位仙人。仙人救苦救难,身着五色彩衣,分骑五羊降临珠江之滨,骑羊仙人将所持的谷穗赐予当地百姓,百姓勤劳耕作,安居乐业,从此再无饥荒。仙人一去不复返,但他们所骑的五羊化作石头永远留了下来。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广州市的几位雕塑艺术家用130块花岗石雕成五羊石像,屹立于越秀公园的高岗上,五羊石雕成为广州的城市标志。
五羊石雕
五羊的传说已经遥远,五羊的传奇近在眼前,传说带来传奇,传奇续写传说,传说是秀美的画,传奇是壮丽的诗。真想写诗,于是借助爆火的“DeepSeek”,几秒钟后生成一首诗:
五羊石雕
《五羊石雕》
青铜脊骨上,藤蔓爬成传说
最后一粒稻穗在口中,悬了千年
珠江正把浪花
推向木棉花炸开的午后
骑楼下,褪色的商船卸下瓷器与丝绸
而石头的羊蹄始终高于潮声
光穿过榕树气根时
我看见,有人把新穗轻轻放入
这座城市的掌心
成就了今天的传奇
越秀公园
东秀湖,全公园最美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