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圣迹(永城市芒砀山夫子山景区)

黑风夜话吖 2025-01-19 03:35:09
江山圣迹(永城市芒砀山夫子山景区)

夫子山景区

春秋末年,礼崩乐坏,孔子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又见不得当权者的声色犬马,遂率十余弟子离开鲁国。这一年孔子55岁,他开启了周游列国的颠沛生涯。孔子主张周礼、推行仁政,但他所处的时代,兼并、争霸才是诸侯国的主旋律,要他们放弃既得利益,继续尊奉周王室无疑比登天还难。孔子此行,必然四处碰壁,匡蒲历险,陈蔡绝粮,可谓历经艰辛,最终还是无法找到施展的舞台。十四年后,鲁国接回孔子,他已经68岁了。

周游列国

卫、曹、宋、郑、陈、蔡、楚,这是孔子当年的行走路线,这些诸侯国大都参与了齐、晋的大国会盟,孔子不满齐国的霸权,唯齐国马首是瞻的小国对待孔子的态度就可想而知了。《史记》中记载:“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这则“过宋伐木”的故事,体现了孔子以德护身的镇定,但宋国权臣不待见孔子是确定无疑的。

宋人伐木

孔子的先祖是宋国人、妻子是宋国人,孔子早年学习殷礼、祭祀先祖,常往来宋国,后周游列国,宣传儒家思想,在宋地留下了许多活动的足迹。一般认为,宋人伐木的发生地在商丘的文雅台,它成为后来梁园的一部分。商丘古地河患严重,纵使孔子由凡入圣,备受后世尊崇,其轨迹也大都无考,但有一处例外,那就是芒砀山的孔子避雨处。当时的芒砀山为宋国的边陲,人烟稀少,孔子一行经过芒砀正遇急雨,荒野无处躲避,正好有一凹凸的山崖,孔子一行慌忙入内,暂避雨淋。雨后天晴,太阳直射山崖,孔子等人忙把淋湿的简书摊于石上晾晒,避雨崖、晒书台遂成难得的圣迹,此处被称作夫子山,这是唯一以孔子命名的山岫。晒书台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毁,但避雨崖依然完好。

夫子山

夫子山景区是芒砀山文旅项目的重要一环,这里不仅有古迹可寻,还利用采石留下的坑塘打造休闲旅游的新天地,穿插其间的实景演出,更给人带来沉浸式的体验。

文庙

古柏 龙踏

启圣殿

一路探古寻幽,来到了芒砀山文庙,它是豫东地区比较著名的孔子纪念地,始建于宋,曾遭兵燹而毁,清代屡有重修。现存文庙由大成门、启圣殿等组成,院内两棵古柏三通石碑,其中左侧柏树斜倚在古碑上,形成柏抱碑的奇观。右侧柏树曾遭火焚,顶部仍枝叶茂盛。两柏之间的青石雕有云龙,称作“龙踏”,只有皇帝前来参拜孔子才能行走。启圣殿内供奉孔子,颜回、曾参、子思、孟子作为四配分列两旁。

观音阁

孔子避雨处

孔子避雨处

孔子避雨处

文庙西侧为观音阁,阁后便是“孔子避雨处”的山崖,如今的崖面已支撑钢架,毕竟年代久远。这是一个半覆锅状的石室,内有一尊明代塑像,略有残损,外侧有新塑石像,表现孔子师徒避雨情状。夫子崖古有“石崖滴翠”之胜,为永城八景之一。

传道授业

还乡亭

“孔子先代故里”碑

几组雕塑和浮雕再现了孔子传道授业和宋人伐木的场景,“还乡亭”里保留了一具“孔子先代故里”碑,此碑于淮海战役期间在永城西关三里道口挖战壕时发现,碑上阴刻“弗父何、宋父周、世子胜、正考父、孔父嘉”等孔子祖先的名字,左上方镌刻“墓在邑西南龙亢县”字样。据文献记载,孔父嘉是宋国始祖微子启弟弟微仲的八世孙,在宋国官至大司马,因此其后人以孔为姓,孔子是孔父嘉的六世孙。

郭塔

夫子山的古迹还有一处郭塔,清康熙年间,沛县僧人郭自高云游至此,见文庙残破、香火绝迹,心中不忍,便化缘重修文庙。郭僧人圆寂后葬于夫子山,弟子为其石砌浮屠,塔身除了雕刻佛家图案,还刻有花鸟虫鱼和唐僧师徒的人物形象。

芒山书院

夫子山

状元阁

咏诗亭

杏坛门

风雅颂思无邪

深秋淡季,夫子山的游客不多,但演出还是到点进行,王府的小姐正在绣球招亲,缺少观众便权当一次彩排,演员们洋溢着笑脸。这是人的快乐,也是山的快乐,夫子山因夫子而快乐千年。

招婿楼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