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提示】
真的需要每一次都對自古以來無數人說“你們都錯了!”說實在的我已經懶得說了。“至譽無譽”的錯誤,是因為“此其[以]賤為本歟?非也!”的錯誤。
“此其[以]賤為本歟?非也!”的錯誤是基於“故侯王們自稱孤寡不榖”的錯誤。我看出來了錯誤解的根源就在於千方百計地歪曲老子的意思,就是想證明老子是支持侯王們自稱孤寡不榖的。
逆流而上,溯源桃源,又在於大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這一大坨是解釋說明“正”的。
不正確地理解正,就不能正確地理解老子道德經的批判現實主義精神。
錯誤和親情一樣都是扯斷了骨頭還連着筋。
【视频版】
【文字版】
一天一分鐘,一句道德經。今天我繼續給大家分享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九章接下來一句“故致譽無譽”。
致,同上,推導推理。世人多做致,同至。至高的名譽,就沒有了榮譽。史上有人這樣做過,很慘。
譽,名譽,榮譽。讚美之詞,與毀,詆譭,誣陷反。
故,推導出,譽無譽,譭不譭。
什麼名譽或是榮譽,本來就是無所謂的;只靠詆譭是無法毀壞一個人的。後一個譭,迴歸原字毀。
這是進一步說明侯王自稱孤寡不榖並不能改變不正為正。
【不充说】
問題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來探討,首先要搞清楚,老子支不支持侯王們自稱孤寡不榖?第二,侯王們自稱孤寡不榖是不是可以改變“不正”。
首先,因為不正,所以要(糾)正一下。侯王們為什麼要自稱孤寡不榖?因為他們知道現在是不正的,正,公正,公平,正義。
回頭一看,這個“正”可就全息全邏輯化了。這就是老子道德經是“全息”,執著於某一解,而不屑於其他解,不是心胸狹隘,而是格局不夠,格局不夠,是由於高度不夠。
老子是為全人類指引未來。所以,老子是全稱全息全邏輯的。
正,不正,是全邏輯關係。所以老子才說“正,就是有貴有賤有高有下,這才是正常的社會秩序。沒有人能一直高貴下去,要不是是從下賤變來的,要不然就會墮入下賤。
侯王們試圖用“孤寡不榖”這樣的稱為來平衡他們現實中高高在上並試圖永遠作威作福的不正常,不公平,這可能嗎?
不可能。所以老子是不支持的,是批判這個現實秩序的“人之道”的。人之道,最淺見的理解就是“人類的道”即人類的社會運行規範。它更是“人為的道”。
人為的道,偽道也。
老子一直在批判這些“人為的偽道人之道”又怎麼會贊成或支持侯王們自稱孤寡不榖“就可以正”了呢?
再就是,第三個問題了。致,致于,以至於,所以這個字“致”如上“其致之”是一個意思,“故致”也就是“由此可見”或“所以,以至於…”
至譽無譽,雖然可以講的通,但這不是老子的一貫的思想基本的主張。
至譽無譽,就是可以有一定程度的名譽榮譽讚譽,只要不到“至”,極端,就可以了。這是老子思想嗎?老子可是“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哦!老子看來,譽不來就不應該存在,不需要到了“至譽”才“無譽”。“不尚賢”才能“使民不爭”,譽,尚賢的一種重要的方面。人類社會一系列制度(儒家之禮)核心就是一個字“尚賢”,老子怎麼可能認可“不到極端程度的譽是可以的,一旦(只有)到了極端的譽,才不是譽呢?
所以,老子百分百是講過“譭不譭”的,只是整理課堂筆記者沒有整理完整而已。
譭不譭。
詆譭別人,就是詆譭自己。
只靠詆譭是毀不滅對手的。
詆譭是無法不能真正滴消滅敵人的。
看看我,越說越不像老子了。
故致,譽無譽,譭不譭。
【AI作文】
“故致誉无誉”意思是:所以追求荣誉反而不会得到荣誉。
老子此语旨在表达一种对世俗荣誉追求的超越和反思。他认为刻意去追求赞誉和名声,往往无法真正获得有价值的认可;真正的价值和声誉应当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非刻意谋求而来。这种观点反映了老子主张顺应自然、不为外物所动的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