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的后台——秦孝公嬴渠梁

舒汐寻史 2023-03-07 18:19:26

改革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不仅仅是面对政策上的创新,同时也是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的源泉与动力。古往今来,改革始终都是一个国家处于困难时期,应对困难最好的解决方式。

正如我们的国家,从商鞅变法,到戊戌变法,再到辛亥革命,以及到后来的改革春风吹满地,一次又一次地改革让中国人民渐渐的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在过去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一个个精彩绝伦的变法推动着社会齿轮的滚动与前进,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正如商鞅变法的出现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变法,他凭借着出色的改革变法内容,成功变法。

不仅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更让国家的政治基础得到了巩固,让秦国一跃成为了成为乱世中的强国,为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当然,每一次的变法成功的背后,都是充满艰辛与困难的,同时反对的声音也不在少数,从中使诈的人也不在少数,

但是好在此次商鞅变法的背后有一个坚实的后盾,此人就是秦孝公嬴渠梁。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商鞅变法,去了解此次变法的经过。

那是在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命令商鞅在秦国国内发布了《垦草令》,该法的颁布将标志着商鞅变法的序幕彻底被拉开,该法令的内容非常简单,主要是从一个国家的综合方面出发,对国家进行了改革。

商鞅打算通过刺激农业的发展,甚至让国内的贵族都加入到了农业生产之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这样的举措不仅让人民的价值观重新进行了塑造,也提高人们对农业的认可度,同时,在加强对农业发展的同时,对于商业进行了抑制措施。

不可否认,这样的举措对于一个秦国当时境况的改变与发展的确非常有用,在《垦草令》成功实施之后,商鞅就凭借着该法令在实施中的突出表现,在公元前356年被秦孝公任命为左庶长。

其实,所谓的《垦草令》不过是变法的前奏罢了,因为秦孝公在被任命为左庶长之后,真正的变法就此开始。

商鞅变法前前后后总共进行了两次,首先在第一次变法就是在《垦草令》成功实施之后开始进行的。

其内容包含的非常丰富,总共有五个要点,首先商鞅决定向比自己强大的魏国学习,因此颁布并且实行魏国李悝的《法经》,并且在此基础上增加连坐法 以及一些轻罪用重刑的刑法。

其实,商鞅之所以会选择实行魏国李悝的《法经》,其原因并不难理解,毕竟此人曾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为魏国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再加上《法经》的内容也非常值得借鉴,主要包括《囚》《捕》《具》《杂》,这本书从审判入狱到量罪定罚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与近代法律的很多内容都有大同小异之处。

而商鞅所增加的连坐法其内涵虽说有一些残忍,但是却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与压制作用,因为连坐之罪就是把百姓进行分编。

分别编为10户为一什或者是5户为一伍,这样的做的目的无非就是方便邻里之间相互监督,如若有一家犯法另一家就一定要进行举报,不然都要获罪。

而第二条内容则是废除过去的旧世卿世禄制,禁止除了内斗私斗的情况,对军工的奖励也重新进行了规定,要求军工赏赐要按照二十等爵制度。

第三条内容则是要求人民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副业,实施重农抑商制度,对于那些从事农业的人进行相应的奖励,甚至还可以免除劳役,而对于商业,则进行了限制,不仅限制了商人的经营范围也对征收的税额进行了增加。

第四条内容主要从事文化角度出发,焚书坑儒并且禁止游牧之民的出现,毕竟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文化就是灵魂,是无形的精神。

而最后一条内容则是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

不得不说,第一变法的目的就是变着法的去扩大征收税额的范围,扩充国家的经济实力,为以后的发展做打下基础。

当然一个国家要想强大仅仅只进行一次变法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公元前350年的时候,秦孝公打算在咸阳建设新的国都,并且特地派商鞅征调士卒,在完成这些任务的同时,商鞅还需要进行第二次变法的实施。

此次变法商鞅在统一度量衡的同时也将迁都咸阳一事加入到了此次的变法之中,同时还为老百姓们登记了户籍,以此来进行税款的征收,在文化方面对当地的戎狄风俗进行了革除,对社会的风俗进行了规范化。

要说在此次变法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商鞅对往日的农业发展政策又一次进行了优化,废除了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

同时在政治管理上废除了以往的分封制,推行县制。很快,通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很多不利于国家发展的制度都被彻底的废除,秦国很快在战国七雄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实力最强大的一个国家。

虽说此次的变法取得了非常丰厚的收获,但是我们不知道的是在变法之前,此次的变法受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可谓是寸步难行。

那是在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在秦国国内酝酿变法,但是秦孝公的内心多多少少有一些担心。

于是他特地召开了朝会,与众臣共商此事,但是很快,秦孝公想要变法的想法就受到了旧贵族代表的反对,毕竟第一次变法的内容对这些旧贵族的利益形成了威胁。

虽说很多大臣都对此事提出了反对意见,但是秦孝公内心的天秤依旧偏向于商鞅,偏向于变法。

其实,秦孝公之所以迫切的想要变法除了对商鞅的赏识与信任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这一切还要从少梁之战说起,此次战争并不是一场势均力敌之战,是一场魏强秦弱之战。

在战役一开始,魏国并没有凭借过人的实力占上风,反而因为自大狂妄以及内部斗争的原因,始终都处于下风。

在这种情况下,秦国将士们团结一心,最终以险胜结束了这场战争。

虽说这场战争在开战之初,最终的结局是注定的,但是好在秦国用过人的态度与勇往直前的决心取得了顺利。

正是通过此次战争,秦孝公忽然意识到一个国家仅仅依靠以战养战的方式,国家的经济水平是根本不能得到发展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秦孝公决定改革创新,发疯图强。

当然,要想改革就必须要可靠的人才来出谋划策,为此秦孝公还特地发布了《求贤令》,其内容主要是:变革了官僚体制来源任用的渠道,六国宾客可以入秦做官、可以享受高于老世族的待遇、巩固县制体系等。

该令一出,引来了很多德才兼备,知识渊博之人,而商鞅就是其中之一,商鞅多次与秦孝公进行交谈,他首先提出了帝王之道以及王道之天下人的治国学说,紧接着,商鞅又提出了最强祖先秦穆公的霸道之说,最后,商鞅以短期强国的办法为引子,抓住了秦孝公的内心想法,得到了秦孝公的赏识与重用。

因此,对于秦国所出现的病症,商鞅的内心明白,秦孝公的内心也非常明白。

在有了初步想法之后,秦孝公就选择大力支持商鞅变法,即便遭到了朝中臣子的反对,他冒着与众多大臣反目的风险,保持初心,支持商鞅变法,成为了商鞅变法中最可靠坚实的后台。

而商鞅也没有让信任自己的秦孝公失望,因此,当变法的法令都准备就绪之后,商鞅并没有急于公布,为了能够让秦国的老百姓更加信任自己,得到这些基础力量,他就带着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来到了南门城外。

并且贴出公告,表示只要有人能够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的集市门口,就会给此人赏赐十两黄金,但是很多老百姓都觉得这只是一个耍人的把戏,迟迟没有人愿意来搬运这根木头。

于是商鞅又一次将十两黄金增加到了五十两黄金,这样的钱财对于很多人而言,都是一种致命的诱惑。

终于,有一个胆子大的壮士将木头按照公告的说法搬到了集市门口,于是商鞅立刻兑现诺言,奖励了五十两黄金,不可否认商鞅的这种做法不仅仅获得老百姓的信任,同时也为后续的改革工作做足了准备。

在一切都准备就绪之后,商鞅在秦孝公这座后台的大力支持下,变法工作顺利实施,同时也让秦国得到了发展。

不得不说,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除了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之外,还和商鞅审时度势,看清大局的眼光有着密切的关系。

他革去了高层统治阶级的利益,换来的是国家的繁荣昌盛。

正所谓“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生活在现当代的我们要学会顺应历史潮流,借鉴古人的用人用法之道,坚持改革,并将其进行坚持到底,不断改进,不断进步。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