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向阳编辑:与经历无关
【引言】
1981年,一纸军校录取通知书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当我以军官身份重返家乡,与昔日初恋重逢时,没想到她父亲的一句邀请,让我看到了命运的转机。
我叫李向阳,1957年出生在江苏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亲是小学教师,母亲是生产队会计,日子过得清贫却温馨。那时候,我们住在土坯房里,屋顶是茅草盖的,下雨时总要搬几个脸盆接漏水。家里最值钱的就是父亲的那台上海牌自行车和母亲的蝴蝶牌缝纫机,都是结婚时的陪嫁品。
1975年春天,我初中毕业后响应号召去农村插队。记得第一天去大队部报到时,正赶上春播。社员们有的在田里插秧,有的在挑水浇地。我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中山装,推着父亲的自行车,车后座上绑着一个木箱,里面装着几件换洗衣服和一本《选集》。
那天阳光正好,田野里飘着稻花香。在大队部门口,我第一次见到了周晓梅。她穿着一件蓝色碎花布裙,扎着马尾辫,正和几个知青说说笑笑。她是城里供销社主任的女儿,也是来插队的知青。不知怎么的,我的目光就被她吸引住了。
后来我们在广播站相识。那时候,我负责播放早间广播,她则负责整理广播稿件。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进广播室的玻璃窗时,我们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她爱念诗,声音清脆悦耳。有时候,她会念些徐志摩、艾青的诗,我就静静地听着,心里像灌了蜜一样甜。
慢慢地,我们开始约着一起去田里劳动。我教她插秧、锄草,她则教我写诗、欣赏音乐。记得有一次,我们在田埂上休息,她突然问我:"向阳,你有什么梦想吗?"我望着远处的天空,说:"我想当兵,考军校,成为一名军官。"她笑着说:"我相信你一定能实现梦想。"
1978年冬天,我接到了征兵通知。临走那天,晓梅送我到村口的老槐树下。她红着眼圈说:"你一定要写信回来。"我点点头,掏出一个用红纸包着的小盒子递给她,里面是我省吃俭用买的一对蝴蝶发卡。那是供销社里最漂亮的发卡,花了我整整两个工分。
入伍后,我被分到了江苏某部队。刚开始的军营生活很苦,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训练,晚上还要学习。但我始终记着自己的梦想,咬牙坚持下来。我和晓梅保持着书信往来,她的信就像是我的精神支柱,支撑着我一次次在困难面前站起来。
王德明班长是我的引路人。他是个军校毕业的教员,看我有上进心,就主动教我军事理论知识。每天训练结束后,我就跟着他去连队的图书室看书学习。他常说:"向阳,当兵不是目的,要立志当个军官,为国家作贡献。"
1980年春天,我报名参加军校招生考试。记得考试前一天晚上,收到了晓梅的来信。信中说她在纺织厂当了一名挡车工,每月工资35元。她还特意画了一朵小花,祝我考试顺利。我把信贴在床头,想着明天一定要考出好成绩。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1年初,我收到了军校的录取通知书。记得拿到通知书的那天,我激动得一宿没睡着。我给晓梅写了一封长信,告诉她这个好消息。她很快回信祝贺我,但信里透露出一丝忧虑。原来她父亲得知我考上军校后,对我们的关系并不认同。他觉得当兵的常年不着家,怕女儿跟着受苦。
在军校的学习很紧张,每天都有大量的专业课要学。我省下了伙食补助,买了一台收音机,想着以后探亲时送给晓梅父母。晚上躺在床上,我常常想起和晓梅在田埂上看星星的情景,想起她温柔的笑容。
春去秋来,转眼间我就要从军校毕业了。这期间,班长王德明多次来看我,给我介绍实战经验,教我做人的道理。他说:"当军人要有担当,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感情都要负责任。"在他的推荐下,我获得了提干的机会,军衔也定了下来。
1981年秋天,我穿上崭新的军装,佩戴上军衔,怀着激动的心情踏上了回乡探亲的路。火车上,我反复翻看晓梅最近的来信,心里既期待又忐忑。不知道这身军装,能不能让她父亲对我改观?不知道这些年,我们的感情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火车缓缓驶入县城站台,我整理了一下军装,拿起那台准备送给晓梅父母的红灯牌收音机。站台上人来人往,有送亲的,有接人的,还有挑着箩筐赶集的农民。秋天的阳光洒在站台上,给一切都镀上了一层金色。
我一眼就看到了站在站台边的晓梅。三年不见,她还是那么清秀,只是马尾辫换成了齐耳短发,显得更加干练。她穿着一件藕荷色的确良衬衫,下身是一条深蓝色裙子,手里握着一把红色的布面伞。看到我的那一刻,她的眼睛亮了起来,小跑着朝我迎来。
"向阳!"她的声音还是那么甜美,"你可算回来了!"我看着她,一时不知该说什么,只觉得鼻子有些发酸。这时,她突然注意到了我的肩章,惊喜地说:"你...你提干了?"我点点头,心里泛起一阵暖意。
我们坐着公共汽车回到了县城。一路上,晓梅给我讲着这些年发生的变化。她现在已经是纺织厂的技术骨干了,每个月能拿到42块钱。说着说着,她的表情突然变得有些犹豫:"向阳,我爸...我爸说想见见你。"
我心里一紧。记得当初周父是坚决反对我们来往的,他觉得当兵的靠不住,常年在外,女儿跟着要吃苦。现在他主动要见我,不知是福是祸。但我还是点了点头:"好,什么时候去?"
"就今天下午。"晓梅低声说,"我妈做了你爱吃的红烧肉。"
那天下午,天气闷热,乌云密布,像是要下雨的样子。我换上新买的白色衬衫,特意把军装上的勋章擦得锃亮。晓梅在供销社门口等我,她的眼神里带着期待和忐忑。
周家住在一栋两层的砖房里,楼下是个小院子,种着几盆夹竹桃。院子里还停着一辆永久牌自行车,车把上挂着个竹编的菜篮子。走进客厅,就闻到了浓郁的饭菜香。
周父坐在八仙桌旁,正在听收音机里播放的新闻。他个子不高,头发已经有些花白,但神情严肃,目光炯炯有神。看到我进来,他把收音机关小了一些,抬头打量着我。
我心跳得厉害,赶紧把手里的收音机递过去:"周叔叔,这是我给您买的新收音机,比您这台的音质要好些。"周父接过收音机,仔细端详了一会,脸上的表情略有缓和。
这时,周母从厨房里端出一盘红烧肉,香气四溢。她笑着说:"快坐下吃饭吧,菜都要凉了。"我注意到桌上已经摆好了四副碗筷,显然是早有准备。
饭桌上的气氛有些沉闷。我不停地给周父夹菜,他也不说话,只是默默地吃着。突然,他放下筷子,正色道:"小李,听说你在部队表现不错?"
我赶紧放下碗:"是的,叔叔。我现在已经提干了,每月工资42块钱,还有住房补贴。"我掏出工资表和分房证明递过去。周父接过来,仔细看了看,又问:"以后打算怎么发展?"
我挺直腰板:"我会继续在部队好好干,争取再立功受奖。等条件成熟了,就申请调到县城附近的军营,这样也能照顾家里。"
周父沉吟了一会,突然说:"晓梅,去把你那个本子拿来。"晓梅愣了一下,随即跑进里屋,拿出一个蓝皮笔记本。我认出那是我们通信用的本子,里面贴满了我的来信。
周父翻开本子,指着里面一封信说:"这封信是你1979年写的吧?说要为国家建功立业,让晓梅以你为荣。当时我觉得你是在说大话,现在看来,你确实做到了。"他的语气缓和了许多,"这些年,我也一直在打听你的情况。听说你在部队表现很好,还立过三等功。"
我没想到周父居然一直在关注我。这时,外面响起了雷声,大雨哗啦啦地下了起来。周母赶紧去关窗户,顺便给我们倒了杯茶。茶是新茶,还带着一股清香。
周父喝了口茶,继续说:"其实我反对你们在一起,不仅是因为你是军人。主要是担心晓梅会吃苦。但这些年,我发现自己错了。"他看着晓梅,"女儿因为你变得更加坚强了。以前她总是依赖我们,现在不仅工作出色,还能照顾家里。"
晓梅红着脸,低声说:"爸,我早就跟您说过,向阳他是个有担当的人。"
周父点点头:"是啊,爸爸现在明白了。"他转向我,"小李,你还记得你刚去当兵那年,晓梅发烧的事吗?"
我愣了一下,随即想起来了。那是1978年冬天,晓梅突发高烧,我虽然人在部队,但托战友给家里捎信,让他们送去了退烧药。后来还寄了一个月的津贴,让晓梅补身体。
周父说:"那次的药和营养品,是你寄来的吧?当时我还纳闷,部队那么远,你是怎么知道晓梅病了的。后来才知道,你一直在默默关心着她。"
雨渐渐小了,院子里的夹竹桃被雨水冲刷得格外鲜艳。周父站起来,走到柜子前,拿出一个红色的本子:"这是我们单位的福利房申请表。我知道你们早就想成家了,这房子就当是我送给你们的新婚礼物。"
我和晓梅都惊呆了。这可是供销社最好的一套福利房,就在县城中心,平时想申请都申请不到。周母在一旁抹着眼泪,笑着说:"你爸这些年就攒着这套房子,说是要给晓梅当嫁妆呢。"
那天晚上,我送晓梅回家。秋雨过后的夜晚特别清爽,路边的梧桐树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路过供销社门口时,晓梅指着二楼的一扇窗户说:"那就是咱们的新家,以后你探亲就不用住招待所了。"
我看着她的侧脸,想起了这些年的点点滴滴:知青时期在田埂上看星星的夜晚,每月如约而至的书信,她画在信纸上的小花,还有那对永远没送出去的蝴蝶发卡。此时此刻,一切都显得那么值得。
1982年春节,我们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婚礼上,我穿着笔挺的军装,晓梅穿着红色的连衣裙,看起来格外漂亮。班长王德明特意从部队赶来,还带来了连队的贺礼。
日子就这样平静地流淌着。每逢假期,我就回到县城,和晓梅一起打理我们的小家。房间虽然不大,但收拾得很温馨。墙上挂着我们的合影,柜子里放着那些保存完好的信件,还有那对最终还是送给了她的蝴蝶发卡。
现在我已经退休了,但每次路过供销社,看到那扇熟悉的窗户,都会想起那个秋天的雨夜。有时候晓梅也会感叹:"咱们这一辈子,赶上了好时候。"是啊,我们赶上了好时候,赶上了新时代的春风,赶上了国家发展的黄金期,更赶上了彼此。
儿子也当兵去了,在他临走那天,我把自己的第一枚军功章送给了他。望着他挺拔的身影,我突然明白了周父当年的心情。原来做父亲的,总是牵挂着儿女,但最终还是要学会放手,让他们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如今儿子也提干了,和他对象的事也定下来了。有时候,我和晓梅坐在小区的长椅上,看着夕阳,聊着过往,都会觉得特别知足。生活就是这样,平淡中见真情,岁月里有温暖。
那个1981年的秋天,我带着忐忑的心情走进周家的院子,没想到会换来这一辈子的幸福。现在想来,也许幸福就是这样,需要我们怀着一颗真诚的心,执着地去追求,勇敢地去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