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称评审,优质课是“核心依据”之一,奖次越高、级别越高,含金量越高。
优质课比赛一年甚至几年才一次,机会难得,教师一定要抓住,只要能到市县讲课,一定要抱证而归。
新时代、新课改形势下,优质课比赛要要获“大奖”,以下4个元素不能少:
一是首课元素。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首要任务。
首课思政负责制,是所有教师、所有学科教学所要履行的第一职责,第一任务,第一内容,不可或缺。
首课5分钟,可在课前,可在课中、可在课后,最好的首课是润物无声,有机融合到整堂课教学之中,于无声处见德育——教师没提首课,没提思政、没提德育,没提安全,但整堂课却始终洋溢着“(思)政气”、正气,就像我们炒菜的盐,不多、不少、不咸、不淡,置入口中没盐味,盐却无处不再,不知不觉入腹中,此乃最高境界也。
二是核心素养。新课程标准(2022版)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不同学科,表现方面不同。比如语文有4个维度: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数学是3个方面:会用数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等。
因此,在教学中,如果教师教学还仅拘泥于知识记忆、刷题训练,不对照本学科核心素养,注重学生知识探究、合作学习、应用创新等核心能力的培养,是很难获奖的。
三是大单元学习。大单元教学,是以大任务、大情境、大活动开展相关的学习活动,是以整体的目标任务为驱动力,依据课标,将教材单元转化为大单元,围绕大单元主题(大概念),促进学生迁移应用,设计大作业,发展学生的课程核心素养。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体现大单元思想、教学中设计大单元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建立起“大单元”观念,才有利学生核心素养的可持续性提升。
四是跨学科学习。跨学科学习是一种以现实问题或项目为载体,整合多学科知识与技能,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教育模式。
其实,跨学科并非新生事物,现实生活是多元融合的,没有纯粹的语文、也没有纯粹的数学……如果不“跨界”,任何一个学科都无法存在与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跨学科学习其实就是让学生的学习回归生活,生活本身就是教育,生活本身就是学习。
如语文课的说明文,本身就是一种跨学科学习;数学课的测量,本身就是一种综合实践;,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的论述题,本身就是一种议论文写作……
跨学科学习并不难,关键在于教师要建立跨学科观念,将原来的“无意跨”变成有“意识跨”,让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促进综合素养的快速提升。
【结语】新时代优质课,已然过了拼外在素质——“一话三字一通”阶段,教师单凭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一手漂亮的三笔字、娴熟的班班通使用、甚至“高颜值”就能赢高分了。现在都是高手过招,“一话三字一通”等外在教学手段依然重要,但教学内涵——对新课标的把握,落实才是得高分的关键。为此,参加优质课比赛教师,一定要吃透新课标,创新教学方法,才能获大奖。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