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闰十二月,明宣宗朱瞻基收到一封来自于河南彰德府的急报:赵王朱高燧病重。这位赵王殿下是朱瞻基的三叔,宣宗平时常常亲切地称呼其为“赵叔”,故而他即刻命御医盛启东火速赶往彰德府为朱高燧治病。
庚申,赵王高燧有疾。奏至,遣中官以御医盛启东驰驿往视。—《明宣宗实录卷七十四》
这位御医其实姓盛名寅,字启东,苏州吴江人,师傅王宾是靖难功臣、黑衣宰相姚广孝的朋友,因此盛启东也深得朱棣和朱瞻基这对祖孙皇帝的信任。宣宗将他派去彰德府,显示了朝廷对于赵王病情的重视程度。
赵王朱高燧剧照
然而赵王的风疾已经病入膏肓,再神奇的御医也回天乏术。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八月二十六日,太宗文皇帝嫡第三子、仁宗昭皇帝之弟,当今天子亲叔赵王朱高燧去世,享年50岁。史书上记载宣宗“闻讣悼恸”,辍视朝三日并赐谥曰“简”。谥法“一徳不懈”曰简,指坚持德行毫不懈怠,明廷最终给这位赵王给出了一个还算不错的盖棺定论。实际上朱高燧能够善终,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今天我们就来解读一下这位赵王殿下在宣德朝所面临的危机。
短暂的蜜月期笔者在之前的文章中曾叙说了赵王在永乐年间的表现,此处不再赘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扩展链接。
虽然常驻北京,但太子之位我也想争一争:记永乐时代的赵王朱高燧
当年朱高燧虽然也曾经积极参与到夺嫡之争中,但他十分乖巧,在兄长即位后立刻上交二护卫,换来了风光就藩的待遇。赵王在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三月才之国彰德府,未曾想到当年五月他的兄长仁宗朱高炽便突然驾崩。
对于新天子朱瞻基,说实话朱高燧并不算特别熟悉。因为这位“好圣孙”从童年进入青年的关键时刻,都是在南京度过,而同期的三叔赵王始终待在北京,叔侄之间见面机会并不多。相比较于更为咄咄逼人的汉王朱高煦,朱高燧这位三叔自然更加值得争取一下,所以当时朝廷和赵王府之间出现了一段蜜月期。
高阁寺:位于河南安阳赵王府遗址内
洪熙元年七月初四日,朱瞻基让行在工部对赵国因为“岁久多损”的祭器、乐器进行修理,要求“皆当精好”。七月十六日,赐赵王田园八十顷有奇。七月二十四日,命河南有司勘实彰德府军民之家的闲地,拨赐给赵府护卫军士作为营房用地。八月二十三日,加赐赵府乐工二十七户及乐器、衣服。
当然温情的面具之下,依然藏不住朱瞻基猜忌的心,我们从两件事情可以看出来。其一赵王请求来京拜谒仁宗献陵,遭到了大侄子的拒绝。理由很冠冕堂皇:“藩屏事重”,然而谁都知道皇帝不想让赵王进京而已。其二朱瞻基下旨将辽东广宁右卫指挥使宋祥谪戍沿海边卫。
行在都察院奏: “辽东广宁右卫指挥使宋祥,知妻兄孟贤为常山中护卫指挥佥事时造反逆谋而不举奏,于律应斩。”上命谪戍缘海卫。—《明宣宗实录卷三》
孟贤,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赵王谋反案主谋,现在朱瞻基把他的妹夫宋祥革职充军,自然也是给朱高燧一个警告:别以为你当年干的事情我不知道!
赵王朱高燧剧照
在朝廷拒绝其他亲藩亲王、世子、郡王赴京朝觐请求的大背景下,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四月,赵世子朱瞻坺、安阳王朱瞻塙却奉旨一起前往北京。和子嗣昌盛的大哥朱高炽和二哥朱高煦不同,赵王就这两个儿子,怎么会同时赴京朝觐?如果说是为了仁宗皇帝小祥(指去世一周年),但汉王府世子、郡王却无人来京。同时《实录》并没有记载兄弟二人何时返回彰德,笔者不得不有些怀疑,朱瞻基是不是把这两个堂弟扣在京师作为人质,以防止日后汉王被逼造反时赵王出兵相助?
当年六月,定州男子刁二背着一个黄色包袱求见赵王。结果朱高燧打开一看,里面有黄纸二幅、白纸二幅,黄纸上面画了朵花,白纸上面画了个人。这个说实话笔者没搞懂是什么意思,可能是劝赵王称帝?因为朱高燧看到以后吓得魂飞天外,赶紧派人向朝廷上报。而朱瞻基对此的反应,温和之中透露着杀机。
上命锦衣卫鞫之,因顾侍臣曰: “赵叔不得不言。使赵叔不言,小人举以言之,便造为离间。比年陈告王府多事类此。”侍臣曰: “赖陛下日月之明,小人之计不行,宗室之福也。”—《明宣宗实录卷十八》
宣宗朱瞻基剧照
两个月后,汉王朱高煦在封国山东乐安发动叛乱。受这场风波的牵累,彰德赵王府险些惨遭灭顶之灾。
汉王之乱的冲击波八月初一日,汉王朱高煦宣布效仿其父太宗朱棣当年的做法,准备也来一场“奉天靖难”,诛杀皇帝身边的奸臣夏元吉等人。八月十日,宣宗朱瞻基御驾亲征,统率大军南下平乱。八月二十日,朝廷大军包围乐安。八月二十一日,汉王出城投降。八月二十三日,宣宗给赵王写了一封信,里面除了解释了一番为何他要亲自带兵平乱,同时还附上了汉王党羽的供词。
今以祖宗付畀之重,国家生民大计,不得已亲率将士往问之。师至其境,彼犹拥乌合之众以抗。侄不忍攻城,凡三致书而犹见拒。仰赖天地垂佑,宗社之灵,彼为城中诸人所迫以来。以至亲之故,不忍罪之,令同宫眷回北京居住。其同恶者明正其罪,胁从者咸释不问,自余秋毫无犯。惟叔父为皇考同气至亲,不可不告。多人所首之事略具别楮,言之痛心,惟叔父鉴之。—《明宣宗实录卷二十》
宣宗不怀疑朱高燧吗?显然不可能,不然也不会把供词抄送给这位三叔,因为里面明晃晃地写着汉王和赵王早就互相勾连,准备一起造反。
宣宗朱瞻基剧照
八月二十四日,大军班师。八月二十九日,户部尚书陈山在献县(今属河北沧州)迎驾。陈尚书当年是宣宗的讲读,君臣之间的关系非比寻常。于是陈山大胆向宣宗提议移兵彰德,将赵王一并拿下,但朱瞻基没有同意。
九月初八日,法司上奏称朱高煦党羽都指称赵王和汉王同心,应将朱高燧一并治罪,宣宗表示“赵王虽其亲弟,素无异心”,不予追究。太宗皇帝就三个儿子,废了汉王再废赵王,朱瞻基也怕不好跟他皇祖父交待。然而宣宗心中的猜忌并没有减少,总的来说朝廷对于赵王的担心有两点。
其一,赵王手上虽然只剩下常山中护卫,看似力量薄弱。但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的时候,仅凭着唐赛儿一个不识字的农妇,就把整个山东闹了个鸡犬不宁。谁能保证朱高燧这个镇守北京数十年的实权亲王翻不起浪花?
其二,汉王的下场虽然会令赵王心生畏惧,但同样也会增加他内心的愤怒。唇亡齿寒的道理,朱高燧不会不懂。如果让他一直活在猜忌的压力之中,很难说日后会不会突然爆发。
赵王朱高燧剧照
朱瞻基对帝王之术拿捏的十分到位,上述的担心通过户部主事李仪这样一个小官的口说出来,他本人先表态李仪此人“不识大体”,再就此询问兵部尚书张本、户部尚书夏元吉等人的看法。大家都是混迹官场几十年的老油子,皇帝什么意思还能看不明白吗?于是张本表示“养痈长疽,未见其可”,夏元吉则认为“人言不可不思,但在处之得宜”,意思就是陛下放心去做,我们百分百支持。
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正月十七日,朱瞻基经过深思熟虑后,给赵王写了一封信。信的一开头,这位大侄子就给三叔来了个下马威,表示此前汉王党羽都说叔父也有掺和,二叔到了京师之后亲口承认和你“往来谋议”,侄子我都不相信。近来文武群臣表示朝廷如此“隐而不言”,万一再来个挑拨离间的孟指挥怎么办?所以今天这封信,侄儿就打算开诚布公地和三叔把这件事情说开。二叔的供词,连同大臣们弹劾你的奏章都附在后面,叔父可要好好想一想该怎么办。
就在这封信发出后的第三天,赵世子朱瞻坺不幸去世,年仅17岁,谥曰悼僖。无法想象正在承受丧子之痛的赵王,见到大侄子给他的信以后是什么心情,也许是精疲力尽,也许是万念俱灰。二月初二日,朱高燧向朝廷上表,请辞常山中护卫及群牧千户所官军并仪卫司官校。
庚申,赵王高燧奏曰: “昨奉敕书,以人言臣速谋不轨,示以奏章。皇上圣仁,俯垂矜念。赦其必死之罪,加以再生之恩,臣不胜感荷。伏惟陛下天地之量,容臣旧恶,当图自新。然兵卫未除,恐人言未弭。谨以常山中护卫及群牧千户所官军并仪卫司官校归之朝廷。伏望矜从,使得自安,即拜陛下保全之德。”—《明宣宗实录卷二十五》
赵王朱高燧剧照
宣宗很满意,仅仅把仪卫司官校留给三叔使令,随即让姑父驸马都尉、广平侯袁容赶赴彰德府,将常山中护卫及群牧千户所官军调赴永平、山海、卢龙、抚宁四卫。又革去常山中护卫经历司、常山群牧千户所吏目、常山中护卫仓。
落魄凤凰不如鸡
除了“去其护卫”外,朝廷对付朱高燧还有另一招:“抑其威权”,实际操作人则是掌河南彰德卫事、都指挥佥事王友。
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二月,王友在城外发现一支箭,上面绑着一封信。打开一看,里面是开封周藩祥符王朱有爝写给赵王朱高燧的密信,约他“连兵犯阙”,为汉王朱高煦报仇。这封信的封皮和信纸上都盖着祥符王的印识,看上去就跟真的一样。
赵王封国:河南彰德府安阳古城
王友喜出望外,觉得立功的时候到了。这厮也不向朝廷上奏,直接调兵包围了赵王府。当时城中骑兵驰骋,卫所官军手执火器,带着攻城器具,活脱脱是当年北平城内包围燕王府的翻版。实际上这封信,是由周藩汝南王朱有爋所伪造,目的是陷害弟弟祥符王朱有爝。至于赵王,属于无辜躺枪。然而事情真相水落石出之后,王友如此嚣张的行为,竟然只是从正三品的都指挥佥事,降为从三品的指挥同知而已。
乙未,掌河南彰德卫事都指挥佥事王友有罪,降指挥同知。友先守彰德,骄纵贪虐。会赵王府中有妄言王阴事,友闻之不以奏。辄发官军火器攻具围王府,纵骑士驰骤城中。及于城北门放炮,人民惊骇。河南三司官亦奏友不法。遂执至京,命御史讯之,论罪当杖罢职戍边。上宥之,左迁指挥同知,令往宣府备御。—《明宣宗实录卷四十二》
堂堂亲王,太宗文皇帝嫡子,竟然受到一介武夫如此羞辱。自此之后,朱高燧重贤礼士而奉藩甚恭,终于得到了《实录》中一句“未尝有过”的评价。
结语:赵世子薨逝之后,朱高燧身边只剩下唯一的儿子安阳王朱瞻塙。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眼见得儿子已经年满十八岁,朱高燧向朝廷请求为儿子选妃。此时的赵王早已成为了没牙的老虎,用一句苟延残喘来形容也不过分,朱瞻基自然乐得表现一下自己的“亲亲之谊‘,爽快地让叔父在封国内选完之后把姓名报上来就行。
宣宗朱瞻基剧照
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五月,朝廷遣永康侯徐安为正使,吏科给事中张居杰为副使,持节册赵府典仪副王约之女王氏为安阳王妃。在大婚之前,朱高燧提出儿子婚后就要搬离赵王府,希望朝廷能够帮忙在王府东面的隙地上修建安阳王府。宣宗这回很豪气,表示西面地方大,就在那造,而且还让行在工部“毋惜小费”。要知道宣宗在给自己妹妹修公主府的时候都格外抠门,可见一个不再有能力闹事的赵王让他有多舒心。
甲午,命行在工部为赵王第二子瞻塙营府第。时赵王奏瞻塙将婚,未有居室,府墙东有隙地可作。上命工部具图进,且曰: “宜加意使宽整。其西旁空闲地多,更与增造,毋惜小费。”—《明宣宗实录卷五十三》
朱高燧去世后,宣宗一方面保留了赵王府三万石的岁禄。一方面又在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七月,遣定国公徐景昌为使,礼科给事中虞祥为副使,持节封赵简王第二子安阳王朱瞻塙为赵王。
赵藩在宣德年间的故事至此告一段落。嗣封赵王朱瞻塙的故事,我们放在以后的文章中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