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天顺七年(公元1463年)闰七月十七日,一向冷清的北京金山大明皇室陵园内,突然涌入了大批的文武官员。为首一人头戴七梁冠,身着麒麟服,正是当朝皇帝明英宗朱祁镇的姐夫、顺德公主驸马石璟。
石驸马这次来,是为了给他的老岳母、已故“静慈仙师”胡氏上皇后册宝。在册文之中,朱祁镇以“孝子嗣皇帝”的身份,对胡氏这位先母后给出了极高的评价:
钦惟先母后胡氏懿德有光,纯诚不爽。心存贞静,惟乐善以为常。志尚谦恭,每辞荣而自抑。第因多疾,而祭养弗克于躬行。固请就闲,而贵富不存于念虑。慕仙风之清净,体玄道之冲虚。益彰让位之贤,愈慎守身之节。优游岁月,福履是绥。高朗令终,于兹已久。—《明英宗实录卷三百五十五》
胡皇后剧照
在前几年热播的电视剧《大明风华》中,编剧为了捧女主,将胡氏塑造成了一个为了上位不择手段的暗黑形象,说实话颇为令人齿冷。今天我们就来正本清源,看一看这位历史上的胡皇后,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尴尬的皇太孙妃胡氏,名善祥(也有做善庠),山东济宁人。生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四月初十日,锦衣卫百户胡荣之女。胡荣有七个女儿,胡善祥排行第三,其中长女胡善围在洪武年间入宫成为尚宫。尚宫的品级是正五品,掌导引中宫,是明代宫内六局之一尚宫局的老大。从《明史》的记载,尚宫在后宫中的职责非常重,胡荣也父凭女贵,得以授官锦衣卫百户。
又命工部制红牌,镌戒谕后妃之词,悬于宫中。牌用铁,字饰以金。复著令典,自后妃以下至嫔御女史,巨细衣食之费,金银币帛、器用百物之供,皆自尚宫取旨牒,内使监覆奏,移部臣取给焉。若尚宫不及奏,内使监不覆奏,而辄领于部者,论死。—《明史卷一百十三·列传第一》
胡善围剧照
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当朝皇帝朱棣下旨为皇太孙朱瞻基选妃。钦天监经过一番复杂的推算,告诉皇帝陛下“后星直鲁也”。再讲得具体一点:“星气见奎娄,当在济河间求之”,去济河流域找吧。使臣一路找到济宁,听到了一件奇闻异事:本地胡百户家的三闺女,当年出生的时候有红白色的仙气从房间里冒出来,大家都觉得这是祥瑞。鲁地,祥瑞,得了,就她了。
当年三月初八日,大字不识的胡老爹升任光禄寺卿。初九日,驸马都尉、西宁侯宋琥(朱瞻基姑父)和隆平侯张信(朱棣的救命恩人)出任正、副使,到胡家行纳征礼。十三日,光禄寺卿胡荣之女胡善祥被册封为皇太孙妃,其弟胡安则被封为随侍皇太孙的府军前卫指挥佥事。
然而等到胡氏嫁给朱瞻基之后,才尴尬地发现太孙宫中还有一位皇太孙嫔孙氏。貌似二人还是青梅竹马的小情侣,天天一个劲地秀恩爱,搞得自己这个原配看上去像小三一样。
皇太孙嫔孙氏剧照
孙氏是山东邹平人,老爹孙愚在永城县做主簿,和太子妃张氏的父母颇有些交情。永乐八年的时候,朱瞻基的外祖母向朱棣推荐了“幼有美色”的孙氏,让她到太子宫中和太孙一起长大。然而邹平在历史上属于“齐地”,孙氏竟然因此落选太孙妃,着实让人吃惊。以至于后世一直有人怀疑位高权重的胡尚宫是不是从中做了什么手脚。不过胡尚宫洪武年间入宫,历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还能有话语权吗?笔者表示怀疑。
从日后的历史记载来看,皇太孙和孙氏之间那的感情非常深厚。尽管如此,当皇帝还是皇祖父朱棣的时候,朱瞻基也不敢造次。胡善祥在永乐年间生下了两个女儿:长女顺德公主,次女永清公主。而孙氏只是在永乐末年生下一个女儿:常德公主。然而没能生下一个儿子,为今后孙氏以庶夺嫡留下了机会。
逆风翻盘的孙贵妃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七月,一代雄主朱棣驾崩,皇太子朱高炽继位,朱瞻基和胡氏分别进封皇太子和皇太子妃。然而此时的孙氏身为皇太子嫔,却被赐予了皇太子妃的冠服。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五月,在位不足一年的朱高炽突然驾崩。皇太子朱瞻基由南京赶回北京继位后,朝野上下对于究竟谁会被册立为皇后都充满了担忧。
胡皇后剧照
考虑到当时朝局并不安稳,内有汉王、赵王、晋王等宗室对皇位虎视眈眈,外有不安分的北元残余,以及正在闹叛乱的安南人。最终由皇太后张氏一锤定音,皇太子妃胡氏进位中宫,皇太子嫔孙氏则封为贵妃。
宣德改元,尊张皇后为皇太后。皇太后有旨,谓两家定位久,无可议,仍册胡氏为皇后,孙氏为贵妃。—《胜朝彤史拾遗记·卷二》
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十一月十一日,皇长子朱祁镇在宫中出生,生母为孙贵妃。《明史》认为孙氏“阴取宫人子为己子”,表示这位大明堡宗的生母其实是一位宫女。这个说法有没有依据呢?不知道。但有一点可以确认,朱祁镇并非胡皇后所生,他的身份是朱瞻基庶长子。
皇后的硬伤:无子
十一月十五日,朱瞻基下诏大赦天下。十八日,太师、英国公张辅等率文武百官上表,请立皇长子为皇太子。那么问题来了,万一胡皇后今后生下儿子怎么办呢?把朱祁镇再废掉?还嫌朝局不够乱么?于是朱瞻基将张辅,行在吏部尚书蹇义,行在户部尚书夏原吉,少傅杨士奇,太子少傅杨荣等文武重臣一股脑召入宫商议此事。
明宣宗朱瞻基剧照
皇帝陛下开门见山,我老人家都三十了,才有了这么一个儿子,必然是要把他立为皇太子,这个没问题。但是“母以子贵,礼也”,贵妃和皇后之间的地位怎么协调?
张辅等人大吃一惊,这是打算废后啊!兹事体大,没人敢开口表态。朱瞻基心下不耐烦,随口说了胡皇后几件过失,当然也没人知道是真是假,然后转头朝着杨荣使眼色。杨荣当年能在朱棣马前问出那句著名的话:“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说明这人最善于察言观色,于是第一个表态:“是可废也。”
朱瞻基接着问历史上有没有这样的先例?特级捧哏杨荣随即回复称当年宋仁宗废原配郭皇后为仙师,一样不影响他一代明君的地位。眼看着皇帝和杨荣两个人说得口沫横飞,张辅、蹇义、夏原吉、杨士奇四个人就是眼观鼻、鼻观口,一言不发。皇帝不敢逼问张辅、蹇义这样的老资格,只能先让杨士奇表态。
上特问士奇,士奇曰: “臣事帝后,犹子事父母也。宁有为人子而议废母者。”荣曰: “上命也。”士奇曰: “正惟上命,勿轻出耳。”辅与原吉是士奇,且曰: “此大事非群议不可。”—《胜朝彤史拾遗记·卷二》
杨士奇剧照
这段对话说明两点,第一废后是朱瞻基本人的意思。第二杨荣只唯上,而杨士奇很有底线。散会之后杨荣埋怨杨士奇,认为皇上已经决心废后,你何苦阻拦。但是对于杨士奇来说,这是原则问题,皇后并无过错,怎能轻易废黜?
第二天朱瞻基再次召集大家开会,仍然还是只有杨荣支持皇帝。杨士奇甚至表示“异常之事,非国休福”,让皇帝陛下十分不爽。等到第三次开会之时,杨士奇问了一句:“皇太后神圣,岂无旨者?”意思就是太后什么意见?朱瞻基表示我的意思,就是太后的意思。
眼见得杨士奇态度松动,朱瞻基将他单独召到文华殿,诚恳地予以请教。其实杨士奇心中也明白,在当时的形势下,如果要立皇长子为皇太子,确实只有把他生母扶立为皇后,才能永绝后患。于是他跪俯于地许久,最终下定决心抬头问了一句话:“中宫与贵妃无嫌乎?”
朱瞻基有些奇怪,表示皇后和贵妃感情很好,皇后病重之时,贵妃每天都会前去探望。杨士奇吐了口气,说出了他的建议:请皇后自己辞职。皇帝陛下恍然大悟,大赞一句: “善”。
“亲如姐妹”的胡皇后与孙贵妃
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二月初六日,出生还不满百天的朱祁镇被册为皇太子。二月十五日,朱瞻基带着胡皇后、孙贵妃,陪着张太后一起游览了西苑。废立皇后的决议,应该就是在这一次游园会中做出的。回宫之后胡皇后以自己久病缠身且无子嗣为由,提出“辞位就闲”。太后、皇帝乃至贵妃几番“推辞”之后,终于同意胡皇后退位,由孙贵妃进位中宫。
上遂敕礼部曰: “比皇后胡氏自惟多疾,不能躬承祭养重。以无子固怀谦退,上表请闲。朕念夫妇之义,拒之不从。而陈辞再三,益加惓切。已从所志,就闲别宫。其称号、服食、侍从悉如旧。贵妃孙氏,昔皇祖太宗文皇帝选嫔于朕,十有余年。德义之茂,冠于后宫。实生长子,已立为皇太子。群臣咸谓春秋之义,母以子贵,宜正位中宫。屡陈表奏,圣母垂训,命从众请。今册贵妃孙氏为皇后,尔礼部具仪择日以闻。”—《明宣宗实录卷三十九》
三月初一日,驸马都尉、西宁侯宋瑛和太子少傅、工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杨荣出任正、副使,持节册贵妃孙氏为皇后。看来张辅、杨士奇等人虽然勉强同意废后之举,却谁也不愿去当这个册封使。
心酸的身后事靠着一个好儿子,孙贵妃实现了以庶夺嫡的逆风翻盘。虽然电视剧为这位孙氏强行洗白,但是明代贵妃有金册金宝由她而起,废后也自她而起,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孙皇后剧照
胡皇后退位之后居于长安宫,张太后虽然并不后悔废后的决定,但对这个无罪被废的儿媳确实也比较同情,于是让她住到自己所在的清宁宫。每当内廷朝会飨宴之际,张太后都会让胡氏的排位在孙皇后之前。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正月初三日,朱瞻基驾崩,遗诏皇太子朱祁镇继位,张太后和孙皇后分别进位太皇太后和皇太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十月十九日,太皇太后张氏崩,遗命“宫中庶务悉取皇太后处分”,胡氏的噩梦开始了。
虽然《明实录》称胡氏和孙氏之间“相亲如同产姊妹”,但孙氏在胡氏手下做了十年的妾,进位中宫之后的十四年时间里因为张太后的庇护,在宫中地位又一直被胡氏压着一头,心中的恨意早已达到了顶点。因此胡氏虽然名列太皇太后治丧委员会名单之中,孙太后却根本不让她参与祭拜。对于这位前皇后来说,孙太后此举就是最大的羞辱。
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正月,胡氏仅存的女儿顺德公主去世,年仅24岁。庇护人太皇太后,以及唯一的牵挂顺德公主在短短三个月时间里相继离世,给了胡氏巨大的打击,也让她的人生自此了无生趣。当年十一月初五日,42岁的胡氏去世,对于该如何操办她的葬礼,又在朝堂上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
明英宗朱祁镇剧照
当年参与废后之议的几位大臣中,蹇义、夏原吉和杨荣已经去世,张辅是武勋,目前资格最老的就剩下尚在病中的杨士奇。在听说胡氏去世的消息后,杨士奇向诸大臣表示应该用皇后的规格对其进行安葬。得知孙太后的打算是只用妃嫔礼之后,杨士奇叹了口气,默默地转过身子以示抗议。
下外庭议丧礼,时杨士奇病在告,诸臣就问之。士奇请用后礼葬,诸臣曰: “此非内庭意也。”士奇面床阴不言。诸臣竟用嫔御礼别葬于金山,谥静慈仙师。—《胜朝彤史拾遗记·卷二》
对于胡氏的遭遇,天下军民其实都愤愤不平,但是在孙太后当政之时,谁也不敢稍有表露。然而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孙太后刚刚去世,朱祁镇的皇后钱氏就请求恢复胡氏的皇后身份。钱氏自然有其私心,笔者在之前的文章中说过,此处不再赘述,但追复胡氏确实也是人心所向。
当时明朝皇后的标准谥号是十二个字,比如孙太后的谥号“孝恭懿宪慈仁庄烈齐天配圣章皇后”,里面“孝恭懿宪慈仁庄烈齐天配圣”是她个人的谥号, “章”则是所谓的“从帝谥”,即跟着朱瞻基的宣宗章皇帝中的那个章字。经过和内阁大学士李贤的讨论,最终给胡氏定下了八个字的谥号,同时鉴于其宣宗原配的身份,也加上了“章”字,谥为“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章皇后”。此外考虑到孙太后已经祔享太庙并与宣宗合葬景陵,恭让章皇后不再祔庙及迁葬。
明宣宗景陵
结语:朱瞻基废黜皇后的原因,笔者以为是由多重因素组成。
首先他和孙贵妃之间青梅竹马的感情确实深厚,包括张太后在内也对更早入宫的孙氏青睐有加,这是废后的根本基础。
其次当时皇帝本人年逾三旬,朝廷又刚刚平定汉王、晋王之乱不久,确实需要及早确立国本,以安文武大臣之心。
最后宣宗在登基之后曾经“颇事游幸”,胡皇后出于正宫的职责,屡屡予以劝谏,自然也引发皇帝的不满。
几项因素叠加之后,最终逼得胡皇后不得不“退位让贤”,由皇太子生母进位中宫。宣宗几年以后也为此事感到有所后悔,将此归结为少年时的孟浪之举。
后无过被废,天下闻而怜之。宣宗后亦悔,尝自解曰: “此朕少年事。”—《明史卷一百十三·列传第一》
其实此举最严重的后果是挑战了礼法,让后宫中那些野心勃勃的妃子觉得只要有儿子,就能挑战中宫。日后明宪宗封生了皇长子的万氏为贵妃,明显就是想学习他的祖父宣宗,只不过因为皇长子早夭而没能得逞。当然谁也不会想到数百年之后,某些电视剧为了收视率,竟然给胡氏这样一位苦命皇后身上泼了那么多的脏水,一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