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横扫欧亚的战神到屡战屡败的战五渣,蒙古铁骑一百年中经历什么

小瑀说史吧 2024-10-21 10:32:55
序言

蒙古帝国在历史上是一个令对手胆寒的存在。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后,他和他的子孙们率领蒙古铁骑四处扩张,向南不断发动对金朝战争。

向西先后消灭西夏、西辽、花剌子模等国,征服中东、中亚、西亚,一路打到欧洲腹地。兵锋所向,战无不克,被欧洲人惊恐地称为“黄祸”。

不过在1279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统一中国后,不可一世的蒙古铁骑仿佛在刹那间衰落。

忽必烈先后攻打日本、缅甸、越南、爪哇,但均遭失败,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不再对外用兵。

直到忽必烈死后,元成宗铁穆尔继位,征讨八百媳妇(今泰国西北部),但是再次遭遇惨败。

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蒙古铁骑从战无不胜,横扫欧亚大陆的征服者变成屡战屡败,最后连媳妇国都打不过的战五渣,在这其中经历了什么,又是如何衰败的,原因令人深思。

扩张,扩张,再扩张!欧亚大陆诞生以来的最强大征服者

在探讨蒙古帝国衰落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这一草原游牧集团是如何所向披靡,横扫欧亚大陆的。

可以说,蒙古帝国在入主中原前就是一个BUG的存在,史上其他国家是一战占一地,蒙古却是一战灭一国。

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在斡难河源头召开大会,即大汗位,号“成吉思汗”,意为“拥有海洋四方的可汗”。

蒙古第一次以一个统一政权的形态出现在草原,从成吉思汗称号的寓意可以看出,铁木真对土地扩张持有近乎偏执的野心。

1213年至1214年,成吉思汗率三路大军南下攻打金朝,横扫两河、山东、辽西等地。

沉溺享乐,腐化堕落的金朝几乎被按在地上摩擦,蒙古铁骑在华北驰骋数千里,攻破90余城池,大肆劫掠后返回蒙古。

1218年,成吉思汗派大将哲别率军征讨篡夺西辽帝位的乃蛮部人屈出律,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将其擒杀,灭亡西辽,这是第一个被蒙古帝国消灭的国家。

1219年,成吉思汗亲率20万大军西征,进攻中亚强国花剌子模,1223年基本占领其大部分领土,1225年命长子术赤镇守该地。

在征服花剌子模的同时,成吉思汗还在1221年至1222年间扫荡高加索南北地区,击败格鲁吉亚,越过高加索山,进入钦察草原。

1223年大败钦察、俄罗斯联军,杀死俄王公六人,随后横扫东欧草原,一度夺取黑海沿岸港口,蒙古铁骑的疯狂扫荡引起欧洲震惊。

好在1224年蒙古军沿里海、咸海北岸返回蒙古草原,才让欧洲捡回一条命。

1226年,已过花甲之年的成吉思汗自漠北南下亲征灭掉西夏,占领河西走廊、宁夏等地,最终征战一生的成吉思汗于1227年病逝于甘肃六盘山。

成吉思汗死后,三子窝阔台1229年继承汗位后,派人率3万蒙古军远征波斯,一直打到土耳其东部、美索不达米亚等中东等地区。

此时蒙古人在西亚的势力范围延伸至小亚细亚中部,直接与东罗马帝国毗邻。

1231年窝阔台大举出兵金朝,经过两年的战争,彻底将其消灭,将整个中国北方纳入囊中。

在南征的同时,西线也没闲着,1235年,窝阔台命术赤的次子拔都为统帅,发起第二次西征。

1237年占领莫斯科,1240年攻占基辅。1241年先后全歼波兰、日耳曼联军,并消灭匈牙利六万大军,前锋一度抵达维也纳,欧洲大举震惊,“黄祸”一词在欧洲社会流传开来。

不过由于窝阔台于1241年初因病逝世,远征军才不得不停止作战,撤军东还,但第二次西征成果显著,拔都留在东欧,建立钦察汗国。

在经历窝阔台长子贵由的短暂统治后,拖雷的长子蒙哥在1251年继位为汗,蒙哥继续秉持先辈南下西征的战略。

他将南下入主中原为主线,由自己和四弟忽必烈主导,并于1254年消灭大理国,同时指示六弟旭烈兀发动第三次西征。

1253年,西征先锋军攻击里海南岸,1256年,旭烈兀率主力踏平波斯高原。

1257年又向阿拉伯的阿拔斯王朝发起进攻,1258年占领巴格达,灭掉阿拔斯,1259年攻进叙利亚,连破阿勒颇、大马士革等城,兵锋直抵加沙。

1264年旭烈兀在西亚正式建立伊尔汗国,确立了蒙古人在西亚的统治。

而南征相比西征,过程要艰难得多,1258年蒙哥分三路大举进攻南宋后,遭遇南宋军民的顽强抵抗,蒙哥本人也在合州(重庆)钓鱼城下战死,这也是蒙古帝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战死沙场的大汗。

忽必烈在经过五年内战胜自己的七弟阿里不哥后,1267年南下攻打襄阳,襄阳战役足足打了六年才被攻破。

此后元军(忽必烈于1271年建立元朝)顺长江而下,1276年攻破南宋首都临安,1279年在广东崖山外海与南宋残余势力进行规模空前的崖山海战,南宋宣告灭亡。

此时蒙古游牧集团的势力范围达到人类有史以来疆域巅峰。

建立了元朝和奉大蒙古国为宗主的四大汗国(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尔汗国)。

他们统治了东亚大部分、北亚、南亚部分(巴基斯坦)、中亚、中东、西亚、现代的土耳其部分以及俄罗斯、东欧,国土面积达330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土地面积的22%。

然而“物极必反,盛极必衰”,蒙古铁骑辉煌过后迅速陷入衰弱,从打遍天下无敌手的“独孤求败”到一胜难求的战五渣似乎是一夜间的事情。

从两征日本到进军东南亚,蒙古铁骑噩运的开始

元朝对日本的战争早在南宋灭亡之前就已开始,1271年元朝建立后,忽必烈派了六批使节招谕日本,要求“通好”,但当时执政的镰仓幕府均无回应,于是忽必烈决定对日用兵。

1274年,忽必烈派遣元军和高丽联军四万人出征日本,占领对马、壹岐二岛,并与日军发生血战。

虽然交战之初日军损失惨重,但元军准备不足,再加上远渡大海,后勤兵力跟不上,面对陆续赶来的大量日本援军,元丽联军只能且战且退。

在主帅受伤,箭矢消耗殆尽情况下,联军打算撤退,然而撤退当晚,海面出现暴风雨,元丽联军战舰触崖触礁沉没无数,在损失1.3万人后狼狈逃回大陆。

不甘心的忽必烈于1281年再次东征日本,此次规模更大,派遣14万大军分两路进攻,还提前任命日本行省长官,意图将日本纳入元朝。

正当大军准备登陆进攻时,却再次遭遇大型台风,损失大半,据亲历者宋无回忆称:

当时“雹雨风交作,舟不得泊,随惊涛上下,触击皆碎”,元丽联军大半被淹死,海中的浮尸把水面堵得严严实实,甚至能够踏着尸体在海上行走。

除了先行撤退的主要将领,残余元军或被杀或被俘,以至于日本人将把元朝大量军舰覆没的台风称为“神风”。

这种意识到了近代被日本军国主义利用为侵略扩张的思想工具,如太平洋战争期间袭击美军的日本航空队都用“神风”命名。

1284年至1285年,忽必烈举兵五十万进攻越南,但越南陈朝同心同德,一同抗敌。

他们采取打游击的方式与元军周旋,越军平日躲在丛林中,避免与元军正面交战,等到元军疲惫后撤时再杀出来侵扰,元军遭受重创,不得不北撤。

1287年至1288年,元朝再次发兵三十万侵越,但遭遇越北各民族及越军狙击而被重创,再加上战争耗费巨大,国内百姓困苦不已,特别是广东,更是民变迭起,元朝才不得不罢兵回国。

另外,忽必烈于1283年与1285年两次发兵从云南侵略缅甸蒲甘王朝,1292年从泉州起航远渡南洋攻打爪哇(印尼)。

虽然元军依靠优势兵力迫使缅甸、爪哇称臣纳贡,但元军力竭,无法有效占领该地,只能撤军,并未达到战略目的。

频繁的战争加重国内百姓的赋税徭役负担,民变起义十分频繁,社会矛盾激化,这种现象是任何一个朝代之初未曾有的,忽必烈只能选择罢兵停战。

到1295年元成宗铁穆耳继位后一度选择对外停止征战,休养生息,缓和国内矛盾。

1300年,消停五年的铁穆耳决心以他的先辈为榜样,通过武功展示自己的功绩,妄图青史留名,于是发兵两万出征八百媳妇国(今泰国北部、缅甸东北部,治京泰国清迈)。

但不出意外,元军再次损失惨重,至此成宗才决心不再用兵,直到元末,曾经威震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也没有再对外开疆拓土或者有过什么耀眼表现。

入主中原,蒙古铁骑战力衰退的分水岭

细心的人会发现蒙古铁骑出现如此巨大的落差是在入主中原前后。

忽必烈灭南宋前,蒙古大军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存在,而成为中原主人后,蒙古铁骑虽然保留了对外扩张的传统,但在日本、越南甚至泰国都折戟沉沙。

在小编看来,东亚东南亚的军事实力并非比亚洲大陆和欧洲人强,而是蒙古人自身以及外部环境等主客观条件的变化有关。

从主观上看,1206年,成吉思汗结束蒙古高原部落征战和四分五裂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草原帝国。

由于草原民族以骑射为本,亦牧亦兵的特点,成吉思汗将蒙古族建成为一个战斗力强大的军事组织,所以与其说蒙古帝国是国家,倒不如说他是伪装成国家的军队。

在成吉思汗的领导下,蒙古铁骑成为欧亚大陆上一支前所未有的组织严密,训练有素而且军纪极其严格的军队。

而不是一群声势浩大,缺乏军纪,仅依靠人数规模取胜的乌合之众,而且他们体格强壮,能适应战斗需要。

由于草原生活艰苦,气候恶劣,使他们能够吃苦并能够在严酷的气候条件下战斗,再加上训练过程中形成的严格纪律制度,使他们个个服从命令,严谨不怠,这在中世纪的其它军队中是闻所未闻的。

所以蒙古铁骑从成吉思汗到窝阔台再到蒙哥,一直保持着彪悍的战斗力。

1254年前后,忽必烈率军从陕西出发,越过人迹罕至的青藏高原,深入云南灭掉大理,又转而北上穿越凶险崎岖的川蜀山区和金沙江,配合蒙哥攻打四川,可见蒙古铁骑的彪悍。

随着战果和疆域的扩大,蒙古统治阶级享有的利益也迅速膨胀,并成长为以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为首的庞大军事贵族。

每攻克一个地方,就会瓜分这里的土地、财宝、牲畜和妇女,所以他们不断西征,掠夺资源。

不过无论是中亚的花剌子模还是中东的阿拉伯,绝大多数都是游牧势力部落,习性文化与蒙古相差无异。

而且大部分地处草原、沙漠等干旱半干旱地区,财富资源有限,蒙古铁骑能够保持艰苦的战斗作风传统。

但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及灭亡南宋的这一时期,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被中原人鄙视为蛮夷的蒙古人成为华夏大地的主人,这是人类文明诞生以来的头一遭,温润的季风气候、辽阔的农耕平原、富庶的江南,这一切让生活在草原的蒙古人流连忘返。

蒙古的王公贵族不仅跑马圈地,还以开国功臣的身份接受政府的封赏,蒙古游牧集团从来没有治理国家的经验,管理粗放,挥霍无度。

所谓打江山易守江山难,蒙古铁骑在中土的安逸生活和美味佳肴的影响下被迅速俘获,由于过度奢侈,开支繁重,很快出现财政危机。

元朝内部出现了以许衡为首的儒臣派与以阿合马为首的理财派官员之争,儒臣派官员认为元朝应该节省经费、减免税收。

反之以色目人为主的理财派官员认为,南人藏有大量财物,应没收以解决朝廷的财政问题,这个问题在忽必烈一朝始终没有停止。

蒙古统治阶级的堕落自然影响其战斗力,就连以超强忍耐力的体能也断崖式下滑。

以至于出现几十万大军打越南都寸步难行的境地,最后竟然落得连八百媳妇这样的东南亚割据小国都打不过的窘境。

除了蒙古铁骑自身的腐化堕落,还有东亚太平洋与亚洲内陆自然条件的差异。

前文我们说过,蒙古铁骑西征的方向像中亚、波斯、阿拉伯,这些地区的气候普遍干燥少雨、地形平坦,且以游牧为主,各方面与蒙古高原差不多。

所以蒙古人在征伐过程中毫无障碍,而且蒙古铁骑本身就是机动性能极强的骑兵部队,他们一边作战一边行军,每天能推进80公里。

主要的打击手段是密集放箭,近战武器是弯刀和长矛,再加上蒙古马矮小精壮,皮厚毛粗,耐受力强,可忍受零下四十度的严寒。

这些条件组合在一起放到广阔无垠的亚洲腹地平原上,其优势会无限放大。

所以铠甲厚重、骑跨高大战马,手持冲锋长枪的欧洲重骑兵在灵活机动的蒙古骑兵面前显得十分笨拙,在战场上只有挨射的份,而蒙古铁骑从中亚到欧洲几乎是所向无敌的存在。

可是到了湿润多雨、山地众多、丛林密布的东南亚,蒙古铁骑的优势就成了劣势。

蒙古在日本和越南战场上的失败,恰好是因为这两个战场是蒙古军队最无法发挥优势的地方。

在日本战场,蒙古人必须渡海登陆,这对于长期生活在草原的马背民族简直比登天还难,他们必须下马乘船,靠老天保佑才能平安到达目的地。

恰巧其登陆的位置还是峭壁险滩,以己之短攻他人所长,哪有不败的道理。

如果说日本是依靠台风取胜,蒙古人还有个台阶下,那越南战场对于蒙古人来说就是自讨苦吃。

在丛林山岭面前,他们的骑兵根本无法大规模地穿插机动,甚至还不能骑马作战,无论是引以为傲的弓箭还是蒙古马,根本发挥不了作用。

更糟糕的是丛林气候几乎天天下雨,潮湿的空气让他们适应大陆气候的鼻子无法呼吸,毒蛇瘟疫使他们寸步难行。

要么成为病夫要么被瘟疫夺去生命,就象欧洲军队不能适应他们一样,他们也不能适应这里老是从丛林冒出的军队。

正如史书记载:

第一次入侵时,元朝军由于“热不能堪,班师”;第二次入侵时“盛夏霖潦,军中疾作,死伤者众”,退兵时又被“交兵追击之”。第三次入侵时又“军中将士多被疫不能进”。

其实早在蒙哥和忽必烈攻打南宋时,蒙古铁骑的劣势就已经暴露,南宋曾利用蒙古水军的劣势多次挫败其进攻。

同时依靠长江天险和密布河网,阻挡蒙古人近半个世纪,大汗蒙哥甚至战死于合州(重庆)城下。

而忽必烈也是举全部力量围困襄阳六年才将其攻破,以绝对的军事规模优势耗死南宋,而不是依靠蒙古铁骑的闪击战术。

可惜蒙古人并未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至于在日本和南洋战场一败涂地。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