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化与文学突变的关系

柯远说文学 2025-03-06 11:22:01
(一)王学左派的兴起与思想异端的出现王守仁:“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 (《王文成公全书》卷六《答季明德》) “心外无物,无事,无理,无义,无善。” (《王文成公全书》卷四《与王纯甫》二) 北宋: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 南宋:朱熹、陆九渊 明代:王阳明 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焚书》卷一《答邓石阳》) 《童心说》 龙洞山农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   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童心丢失的后果是什么? 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 非内含于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 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 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 天下至文的标准是什么?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什么六经,更说什么《语》、《孟》乎! 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后学不察,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决定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  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阔门徒云耳。医药假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 呜呼!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 唯情说、性灵说和趣味说的张扬1、汤显祖等的唯情说 汤显祖《牡丹亭还魂记》第一出《标目》:“白日消磨断肠句,世间只有情难诉。”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我粗略统计了一下,在汤显祖的诗歌、散文和剧作中,这个‘情’字总共出现了一百多次。例如:‘人间何处说相思。我辈钟情在此。’……‘生生死死为情多,奈情何?’……” 世总为情。” 2、公安派等的性灵说 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袁宏道集笺校》卷四《叙小修诗》:“弟小修诗……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3、文坛上广泛流行的趣味说李贽《水浒传》第五十三回评语:“试看种种摩写处,哪一事不趣?哪一言不趣?天下文章当以趣为第一。” 袁宏道在《叙陈正甫会心集》里说:“世人所难得者惟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惟会心者知之。” 《水浒传》金评本第三十一回: 武行者醉饱了,把直裰袖结在背上,便出店门,沿溪而走。却被那北风卷将起来,武行者捉脚不住,一路上抢将来。离那酒店走不得四五里路,傍边土墙里走出一只黄狗,看着武松叫。武行者看时,一只大黄狗赶着吠。武行者大醉,正要寻事,眼那狗赶着他只管吠,便将左手鞘里掣一口戒刀来,大踏步赶。那只狗绕着溪岸叫。武行者一刀砍将去,却砍了个空,使得力猛,头重脚轻,翻筋斗倒撞下溪里去,却起不来。黄狗便立定了叫。冬月天道,虽只有一二尺深浅的水,却寒冷得当不得。爬起来,淋淋的一身水,却见那口戒刀浸在溪里,亮得耀人。便在蹲下去捞那刀时,扑地又落下去,再起不来,只在那溪水里滚。 (1) 狗吠武松(2)武松赶狗(3)武松砍狗(4)武松落水(5)武松捞刀 (三)市民社会价值取向、审美倾向的改变1、市民趣味对文人思想观念的影响 蒋兴哥 2、对于小说、戏曲等通俗文体的肯定 李贽《童心说》:“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大贤言圣人之道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 #大学##情感##小说##文学#
0 阅读:1

柯远说文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