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经济与文学突变的关系

柯远说文学 2025-03-07 10:58:43
简述明代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及其对明代文学风貌的影响。明代工商业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带来市民阶层的扩大,也带来审美需求由雅而俗的变化,自然影响到文学理念和文学表现形式的变化。在文学作品内容市民化的同时,人们的艺术趣味也趋向世俗化,时兴着一种世俗之趣。这种艺术趣味的基本特点,就是题材重日常琐事,表现多率真自然,语言尚俚俗明白,效果求怡心娱目。 (一)文人商业化 (二)读者市民化 市民阶层扩大以后,有了他们的思想意识——与传统儒家伦理道德不同的许多思想意识,也有了他们的审美趣味和文化需求,自然影响到文学理念与文学表现形式的变化。 转运汉遇巧洞庭红 (1)雅俗交融的新型文人身份。 (2)追求经商获利、赢得暴富的新时代意识。 (3)中国与海外的商贸交流及海外冒险心理。 熊大木现象明嘉靖年间刊本《建阳县志》记载:“书籍出麻沙、崇化两坊,昔号‘图书之府’……足以嘉惠四方云” 书林文台余象斗双峰堂(又称余文台双峰堂、谭阳余氏三台馆)、余氏萃庆堂(余泗泉、余彰德)、建邑书林熊氏忠正堂(熊大木、熊龙峰)、清白堂(杨涌泉) 熊大木《精忠录》——《大宋演义中兴英烈传》 余象斗《南游记》《北游记》 邓志谟《铁树记》《飞剑记》《咒枣记》 陈大康《熊大木现象:古代通俗小说传播模式及其意义 》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 (1)鲜明的重商思想,将商人及商业活动作为表现的主体。 (2)冲破贞节观念,反映出女性爱情中的现代性爱倾向。 (3)反映了市民意识中对人、人格和情义的尊重,突出的是人的情感欲望,表现出一种人性的温暖。 (4)市民观念中又混合着封建主义的意识,用宿命的因果观念来解释社会问题。 #大学##情感##小说#
0 阅读:0

柯远说文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