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博士生亲身经历:高考,很多时候就是“一考定终身”的!

韵韵投必得 2024-06-10 11:46:16

转眼又是一年高考季!

1300余万,创下历史的新数字。在我国,“高考”早已超越了考试评价制度的范围,成为一种文化、一种情结,一种在两天内让全国民众的心弦牢牢绷紧的神奇力量!

尽管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的到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学历贬值、大学无用的论调。但是,作为一种全国性的超大规模大考,高考的热度却始终没有下降。这说明,高考仍然被很多人视为与命运前途挂钩的人生大事。

笔者一路本硕博,作为一个籍籍无名、家境一般的农村娃,我对于高考的感激是无以言表的。如果没有这个机会,我现在或许在种地,或许在工地。虽然很难说高考能够改变命运,但可以确定的是,高考会影响很多,甚至很重要的东西。

01

高考为何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高考的影响力,是国家级的。它所带来的影响,体现为方方面面,延伸到各个角落,渗透进每时每刻。

第一,千年科举基因,让民众长存大考文化心理。

如果谈及中国古代教育,那么必然要谈到科举考试,非如此便不完整。科举是读书人的人生盛事,是教育者的终极目标。

科举,不仅意味着学有所成,还意味着考有所得。得名次者,分等布告天下,官爵利禄随之而来。家族荣辱,个人命轮,均系与此。金榜、三甲、及第、名利、荣耀、胸戴红花、跨马游街……成为千百年绵延至今的学子梦、家族梦、人生梦。

高考虽不同于科举,但毫无疑问成为了这种文化心理的制度承载形式。每逢高考,开路欢送,虔诚祈福;每逢出分,放榜排名,张灯结彩;每逢大胜,烟花满天,彻夜不绝;每逢考中,在外上榜,在家入祠……

人们看待高考,很大程度上延续着看待科举的观念。考得好、名次好,去好学校,有好工作,光宗耀祖,普天同庆。反之,一个人则要招架全家人、全村人的眼光,成为“丢脸”的人。

由于这种文化的弥散性、持续性与广泛性,我国社会长期浸渍在科举考试文化之中,高考的关注度、影响力,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配套性仪式感、产品线辐射至每家每户。高考之“一发”,牵动社会之“全身”。

第二,高校等级序列,让民众体认考试筛选功能。

如果说科举文化心理只是一种传统文化的慢性影响的话,那么等级化的高校层次体系则是更为直接的现实因素。

简言之,高校等级加深和强化了民众对高考的关注与焦虑。对于高分及其关联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追逐与竞争,已成“白热化”状态。

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层次格局主要是在重点建设政策影响下形成的。不可否认,重点建设政策,如早期的211/985工程,到近年的“双一流”建设,对我国高教实力提升具有莫大的积极意义。

但是,等级化发展的困境、身份标签化等一系列不虞效应也随之出现。可以不夸张的说,目前我国头部院校可谓全面优秀,地方院校在经费、生源、师资、过程管理、制度建设等各个方面,几乎是“全败”。

笔者也很支持和认同很多专家的看法:各美其美,特色发展。但现实情况是,我们依然没能完全建立起一个系统化的分类发展体系。更为显眼的反而是,致力于院校升级、升格的同质化发展、模仿、追逐等,比比皆是。

就笔者个人体验来看,地方院校与“双一流”院校相比,尤其与985高校相比,或许就“不是一个世界”。当二本、三本的学生在为得到奖学金、考上研究生而欣喜骄傲的时候,985高校的学生正在以满分绩点、耀眼履历跨越大洋,剑指世界顶尖大学。

你本科的时候进过国家重点实验室吗?见识过诺奖得主、人文大师授课吗?参加过中外交流项目吗?各种国家国际级荣誉拿到过手软吗?这些不是不存在,只是院校的层次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985大学生给我的感觉是,他们不止学业优异,各方面学习效率、综合素养都令人羡慕,个别人除外。

要指出的是,笔者并非歧视地方院校,也很反感学历歧视,只是客观地陈述一下等级格局下的现状。正是在这样的事实面前,家长们、学生们才会将“赌注”压在高考上,奋力一搏,分数要尽可能地高,向着最高竭尽全力。

第三,联结优质职业,让民众追求名牌大学专业。

普及化时代,找工作的难度肉眼可见;00后时代,务实主义成为主流态度。两相叠加,对高等教育能否给自己带来合适的工作机会,成为很多人评判大学及其专业的重要标准。

笔者虽然对段子手——张雪峰老师的某些言论无法认同,但这并不影响我觉察他部分言论和观点的现实合理性。如我们所见,顶级企业、大型单位的招聘对象往往是名牌院校、热门专业。换言之,招人的企事业单位级别,基本上应对着相应的院校级别,也大体上应对着学生及其福利待遇的级别。

各种对应物,沿着一条清晰的等级链分布,而这根链条的第一环,就是你的高考成绩。

以笔者所在的学术圈为例,其实我们这些985高校博士生,很多人的高考成绩比较一般,是从一本、二本院校逐层上升来的。而那些本科就在985高校的,部分已经去了欧美顶级名校,部分也在国内Top高校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学界以外的也普遍有所成就。这种成就或许不是名利层面的,但他们认识自己、提升自己、活出自我的思维与能力是普遍优于我们的。

在高校人才招聘过程中,虽然初始学历不是刚性标准,但除了个别初始学历低、成果极为优异的才俊能够进入985高校外,大部分进入名校的博士标配海归、博后的身份,且初始学历出身大概率是高于或等于用人高校的。

也就是说,名校出人才、人才出成果的概率是远高于普通高校的。高考的时候没比过,后来想要跨越这个鸿沟,必须付出数倍、数十倍的努力,而这样的人,注定是极少的。

02

高考,还能够“一考定终身”吗?

如果说高考能决定一个人一辈子的全部生活的话,那么恐怕是过于夸张了;如果说高考能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很多关键事项的话,那么应该是比较客观的。

第一,虽然学历日益贬值,但高等教育仍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功用。

入学人数剧增,工作福利稀释,优质岗位竞争压力大等等,这些现实构筑了学历贬值时代的困境图景。于是,很多人便认为:

“上学有啥用?还不如种地、干工地挣得多。”

“大学生烂大街了,上学出来也挣不了多少钱。”

正如我们不能回避和否认学历贬值的客观事实一样,我们也不能无视高等教育在素质涵养、境界修炼等方面的功用。要知道,跟什么人在一起很重要,在特定的时间做该做的事情也很重要。

相较功利的实用技能,认知、思维、观念的改造与生成,是高等教育更为重要的价值所在,这些素养可以跨越时代,抵挡技术迭代的冲击。功利地讲,无论哪个层次的大学,在人脉、圈子等社会资本方面的独特优势,都是不上学的人所无法比拟的。

第二,虽然学历作用有限,但能赋予我们一定的跃迁力量。

如果说从精英化阶段到普及化阶段有什么巨大的心理落差和认知巨变的话,那么首要的恐怕便是对高等教育推动阶层跨越方面的失望与无奈。

以前还能天之骄子、摇身一变,现在阶层的固化与学历的贬值令大部分学生认清了一点:

“上大学有啥用?考上研究生也改变不了什么!”

“跨越阶层拼的是背景、是资源,光靠学历是无力的。”

诚然,现在对于高等教育助力阶层跨越的很多结论是悲观的。在很多学者以“小镇做题家”、“985废物”为主题的研究中,出身较差的农村学生即便上了好大学,也很难具备优势或主流学生的综合素养,无法弥合这种天然的差距。

但我们无法否认,在高等教育环境中,学生必然能够接触一些新思想、新文化,能够在某些方面得到某种程度的成长与发展。太多出身差的学生通过上大学改变了一些既定的人生轨迹。

即便是“寒门”子弟,也在大学绽放了属于他们的光芒,促动了自身的跃迁。有学者在研究中也为污名化、刻板化的他们做了证明:很多出身差的孩子,同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对自己不熟悉的文化也有开放学习和乐于接受的态度。

第三,虽然逆袭现象存在,但高学历的附加值大概率还是高的。

宣扬“学习无用”的,非蠢即坏。

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只有村里没上学却开豪车的包工头、小老板,只有上了学却未必过得体面的大学生。他们使劲儿地吹嘘逆袭,不知是掩盖自身的无能,还是羡慕别人的成绩。

他们的认知决定了他们的境界与思维:首先,以个体代表全部;其次,以变现水平作为一切的衡量标准。

在全世界范围内,掌握最高级、最大部分资源的,还是高学历群体。这不是巧合,而是高学历多少会赋予学习者以创造性的、生产性的、持续性的,哪怕形式化的价值。

如果身边的人还在犹疑上学无用的话,那么以后只有越来越没用。越是学历普及之时,上学才越应该成为一种标配,否则就连时代的入场券都拿不到。退一万步讲,“逆袭”哪有“顺着走”更划算呢!

03

我们如何面对“一考定终身”?

从科学性来看,“一考定终身”无疑是有问题的。

因为,人的潜力、价值不能完全由一次考试判定。它即便可以规定人生的前二十年,但不该控制人的一生。何况,评价工具的固有缺陷使其也无法反映前二十年的全部。

第一,转变固有观念,淡化功利色彩。

按照相关学者的观点,对于高等教育质量,主要存在政府、学者与民间三种立场。就目前来看,在深化评价改革方面,最大的阻力可能在于民间。

也就是说,包括企事业单位、家长等民间主体,仍然奉行固有的科举文化影响下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对学生进行分等、分级,并匹配以相应的待遇。

我们需要改变,从成王败寇的拼杀中探求一种学生本位的思路。从学生本身出发,破除那些关于成功的、成才的一元化标准,用包容性的、激励性的心理肯定学生的成长与进步,用多元化的、适切的标准衡量每一个学生个体。简言之,不要把学生当作名利的工具与生产的机器。

第二,完善分类系统,以分类破分层。

只要有大学,就会有比较,就会有优劣。这就是说,分层是不可避免的。马丁·特罗的大众化理论也说明,即便在普及化阶段,也有精英教育,也要开展精英教育。

但是,分层的必然存在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分类。相反,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系统最需要的就是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建设。分类系统的建设需要我们切实认识到“类”的内涵与价值,以新观念指导行动,以行动破除旧观念。

一方面,相关主体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与社会氛围;另一方面,通过整个评估与资源分配体制变革,带动各类高校特色化办学,深化招考体制改革,逐渐形成各类院校、专业特色发展的局面,并打通连接职业生涯的通道。

第三,学会认识自己,尊重真实自我。

各种评价都必然要经过自我评价这一终端,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高考就是一种自我价值或明或暗的规训,我们只知道奋战,也被告诫奋战的正当性,但可能很少思考属于自己的需要是什么。

沿着高考那一刻确立的起点,那些二本、三本的学生就认了他们的路,985的也同样认了他们的路。一辈子,似乎就该这样。

为什么非要循规蹈矩呢?什么是“孔乙己的长衫”,什么是“名校的光环”?高考被输入的“咒语”还在发挥着它的魔力:怎么样才算成功,怎样就是丢人,怎样才是正道,怎样就是歧途,怎样才能得到认可,怎样就会一败涂地……

别这样!高考能定的,是要服务于自己的,而不是让你被它牵着走。如果违背了这一原则,要学会与高考切割,走出那个“成功”或“失败”的阴影!

祝各位经历过高考的、要参加高考的,一切顺利!

(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均已匿名处理)

我们有很多高分案例发表在世界一流的高影响力期刊上,包括影响因子高达46.9的Nature Biotechnology,以及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这些文章得以发表最重要的是基于世界领先的科研项目,再加上投必得各领域专家的协助:有的是语言润色,从论文写作的遣词造句、文章结构到文章内容的科学逻辑全方位的优化;有的是全程服务,包括语言润色、选刊、协助回复审稿意见、封面图制作等全方位的协助。在原作者以及投必得的共同努力下,使文章得以更顺利的发表。

投必得,您身边的学术顾问

八大服务类型,助力您的科研之路

-广告-

0 阅读:0

韵韵投必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