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宇辉建水之行:名人效应是旅游发展的春药还解药?

木哥的生活 2025-03-27 15:13:02

文:木有枝

编辑:木有枝

昨天(3月26月)云南建水古城青石板路上的人潮,在董宇辉的镜头里翻涌成一场狂欢。这场因名人效应掀起的旅游热潮,恰似紫陶窑火映照下的两面光影:一面是新媒体时代流量经济的璀璨烟花,另一面则是地方旅游发展困境的深刻投射。

当董宇辉手持直播设备漫步朝阳楼,古城积淀六百年的文化密码被瞬间解码为"网红打卡地"。朱家花园的门楣雕刻、文庙的千年古柏、紫陶街的匠人指尖,都在流量加持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曝光度。这种文化符号的现代化转译,本质上是一场文化传播的降维革命——当阳春白雪的传统文化以"玉米老师"的幽默解读抵达千万手机屏幕,文化传播的时空藩篱被彻底打破。

但流量狂欢背后,建水旅游的深层肌理正悄然显露。大板井的豆腐作坊里,非遗传承人仍在等待真正理解工艺价值的知音;临安站米轨火车上,游客们追逐自拍的喧闹声盖过了汽笛的历史回响。名人效应创造的瞬时客流,恰似强光照射下的显影液,将地方旅游"重营销轻内涵"的病灶暴露无遗。当旅游体验沦为名人足迹的简单复刻,文化解读停留在网红金句的碎片化传播,这样的繁荣终究是沙上城堡。

回望中国旅游发展史,张家界的阿凡达悬浮山、凤凰古城的酒吧街改造,都在印证流量狂欢的双刃剑效应。但丁真带火的理塘县给出了另一种答案:当地政府在流量高峰期同步推进藏文化体验馆建设、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将瞬时热度转化为持久动能。这种"借势而不唯势"的发展智慧,正是破解名人效应迷局的关键。

建水古城真正动人的,是西门豆腐历经十二道工序的匠心传承,是文庙楹联里沉淀的儒家智慧,是紫陶窑变中暗含的道法自然。名人效应可以是唤醒沉睡文化的闹钟,但文化生命力的持续勃发,终究要靠深扎于地方文脉的根系。当文旅发展从"追光者"转变为"发光体",当每个豆腐匠人都能成为地方文化的讲述者,这样的旅游经济才能真正摆脱对名人效应的路径依赖。

夜幕下的建水,望紫陶窑火明灭如星。这簇因名人造访而重燃的文旅之火,若要长明不熄,终须以文化自信为薪柴,以创新传承为鼓风。毕竟,真正的诗与远方,不在名人滤镜下的惊鸿一瞥,而在寻常巷陌间生生不息的文化脉动。

0 阅读:0

木哥的生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