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毫不起眼溶洞,隐藏着深邃支洞,阳光从天窗透射,宛若仙境

黔程历史 2024-11-16 12:50:34

贵阳暗流河景区,人们往往蜂拥而至羊皮洞瀑布;羊皮洞确实是漂亮,无可挑剔,称为贵阳最美野瀑布也不为过。

从暗流镇走陆路前往羊皮洞,公路边上有两个溶洞,一个溶洞深邃,天窗透射宛若仙境,一个溶洞遗留寺庙遗址。

一、奓口洞

清镇市暗流镇洗米村严家湾组,公路边上有一个溶洞。

溶洞内小外大,当地人称“奓口洞”,奓为张开之意,多用作地名。

奓口洞前方100米处,为三岔路口,往右可前往羊皮洞,不过数公里即可到达;三岔路口较宽,可以方便停车。

左前方就是奓口洞

我把车停在三岔路口,往回步行约200米,玉米林的尽头,就是奓口洞的洞口。洞口上方山坡不高,我第一印象是这个溶洞应该不大。

奓口洞洞口

穿过玉米地,原来修建的石阶还勉强可行,洞口有一堵石墙,看来以前可能是个躲匪洞。

站在洞口石墙上往下俯视,奓口洞犹如一个空心的四面锥体,奓口洞真是名副其实。

奓口洞洞厅

洞厅中央空旷高大,据村民讲,以前曾是村里开会、放电影的地方。

我想洞厅中间的那道水泥墙,可能是一道拦水坝,避免溶洞内的水向外流淌,影响开会或放电影。

我家成分不好,我那时还小,没有具体经历过,但父母也曾经讲起以前的往事,兄长儿时也常常被人叫作“地主崽子”。

站在洞厅中央,我居然思维发散,莫名其妙的猜测:村里集会之地,会不会也是特殊时期的批斗之所呢?

洞厅两侧崖壁上,有一些钟乳石,不过一般;洞顶上垂钓着的钟乳石,还算有点看头吧。

跨过水泥墙,很快就走到洞厅内侧,已经无路。

我是随心游玩,并不以景点大小、是否漂亮为意,所以也没感到遗憾。

不过,一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思索:

从洞口残存的石墙来看,这应该是一个躲匪洞,问题是:这个洞没有任何退路,一旦石墙被攻破已无第二道防线,安全系数并不高!

于是,我仔细观察是否有上层支洞之类的,果然右方上侧好像有个小洞口。

右侧上方支洞(白色灯光处)

小心翼翼爬上支洞,发现洞道可前行,洞道内漆黑一片。

洞道较窄,也不平整,前行不过数米,就看到了一个非常漂亮的黄色为主间杂白色的钟乳石!

漂亮的钟乳石

洞道后面是一个洞厅,洞厅不大,有一些石幔。

石幔

洞厅的尽头,是一个较窄的洞门,由此俯身穿过,进入了第二洞厅。

洞门

第二洞厅中钟乳石比较一般,我一边抬头观察一边低头看路,结果见到了一块非常漂亮的边石坝;边石坝中有几处鹅卵石处,是亿万年前洞顶的主要落水点,石块已经变得圆润光滑。

边石坝与鹅卵石

第二洞厅的尽头,泛出光,我意识到,已经走到了后洞洞口。走近发现,洞口上方是一块跌落的巨大钟乳石

左下侧泛着光

跌落的钟乳石

走过洞门,发现是一个较大的洞道,并不是后洞口,光线是从洞顶的天窗透射下来。

因为溶洞漆黑一片,所以天窗透射下来的光非常非常的亮,犹如白昼,恍若幻觉!

此时光在宏观尺度上展现了它的粒子性,白光和黑暗构成了一条清晰的分界线,犹如舞台上灯光聚焦于某个圆圈,人站在中间就如站在舞台中央!

因为是在洞道内,我没法在远处拍摄;如果拍摄距离够远的话,一定可以看到一个漂亮的丁达尔效应。

天窗

换个角度拍照,居然发现天窗边上还有一个小天窗,两者相伴相随,犹如一个双星系统,大天窗是主恒星,小天窗是它的伴星。

“双星系统”

我今天不知为何,思维比较发散:

我居然想到,如果和几个朋友在此自助烧烤,一定会非常的有意思;或者如果此时下起倾盆大雨,跌落的雨仿佛被束缚在白光之中,意境一定很美!

洞道边缘,是一面斜坡,约45度,数米高,沿斜坡小心下行,就到了下一层洞厅,是第三洞厅。

第三洞厅的钟乳石开始变多了起来,崖壁上有个“灯笼”,地上致密边坝中透射着“星光点点”,应该是碳酸钙石中夹杂着碳酸硅的原因吧。

“灯笼”

“星光点点”

洞厅右边有一根很大的石柱,石柱后面,是密集的钟乳石。

石柱

钟乳石

洞厅左边是一根很大的石笋,令人诧异的是,石笋上部三分之一处非常细小。

石笋

我斗胆猜测:以三分之一处为界,下部在较短的地质时期形成,然后在一个较长的地质时期形成中间联接部分,然后又在一个较短的地质年代形成了上部。换言之,这个石笋的形成过程并非匀速,而且非常缓慢。

唯有此,中间狭小部分才不会折断;不过,这只是我胡乱猜测,我并不具备专业的地质知识。

石笋的左侧,是更下一层洞厅,即第个四洞厅。

第四洞厅中也有一些石柱,地面似乎有暗河水流过的痕迹,可能为暗河上涨所形成,石柱的后面或右侧转角处,好像还可前行。

第四洞厅

第三洞厅和第四洞厅高度相差数米,倾斜几乎达80度,我四处观察,未发现有可借力或落脚的地方,就不敢贸然下行了,因为就我一个人,担心下去后上不来。

至此,我终于明白:这个支洞就是奓口洞作为躲匪洞的第二道防线和退路。

虽然这个支洞多达四个洞厅,其实每个洞厅都不大且相隔不远,我估计从支洞口到第四洞厅,也就数百米左右吧。

回到支洞口,然后出洞,我依次往洞口拍了几张照片,如下:

支洞口回望

溶洞底部回望

溶洞中部回望

溶洞口往外望

二、岩洞

从奓口洞出来后,前往此行的目的地:暗流河风景区大湾溶洞。

从停车处往右边之路前行,前行不过数百米,就到了木刻村铁厂组,我看见公路左侧有一个溶洞口,于是在铁厂组停车。

崖壁处有溶洞口

在铁厂组遇到一位老人,向他打听大湾溶洞。

老人说:大湾溶洞非常深,他们以前进去过,从来没有走到头过,也非常漂亮,不过如今溶洞已装上大门,钥匙锁起的,进不去了。

闻到此言,我打消了继续前往大湾溶洞的念头,然后问老人:我看见旁边有一个溶洞,可以进得去吗,大不大?

老人说:可以的,不大,我们叫“岩洞”。

谢过老人,前往岩洞,路比较好走。

岩洞洞口

岩洞和奓口洞非常相似,或者讲也是一个“奓口洞”。

岩洞洞厅

进入洞中,在洞厅左侧发现了“一碗水”。

上方的石钟不断有水滴下,把下面的石笋滴成一个“碗”;我凑近观察,水中居然有几条长不过1厘米左右的黑色小虫,受到灯光的照耀,正不断地四处游动,估计是察觉到了危险。

“一碗水”

我不禁大为诧异,这么一个小小的“一碗水”,居然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滴下的岩浆水中的矿物质养活了微生物,小虫又以微生物为食。

没有天敌,小虫子会在它的宇宙中快乐地度过一生吧。

溶洞洞壁上,也有一些钟乳石,不算漂亮,发育得也不大,看来形成不久后就地质抬升,因没有较大水源,就停止发育了。

受到奓口洞的启发,我试图寻找是否有支洞,结果没有。

出到洞口,遇到了刚才在村里的那位老人,原来洞口处所栓住的黄牛就是他家的,因为中午天气炎热,所以把牛拴在这里。

洞穴与黄牛

三、普渡寺遗址

大湾溶洞是没有必要再去了,去寻寻普渡寺遗址吧。

于是往回路走,前往响水河村箐脚组,这几个村民组相距都不远。

明崇祯三年(1630),朝廷为节制水西安氏土司,在清镇设置镇西卫,驻地就在卫城镇,卫城镇逐渐商贸繁荣,人称“小荆州”。

随后,道士、僧人开始进入卫城镇、暗流镇一带,纷纷以溶洞为修行之所,建立寺观。

至清朝中期,道教、佛教开始在暗流镇一带形成规模,如暗流河村街上一组青龙山上的潜龙洞、洗米村小寨组庙山上的佛灵洞、响水河村箐脚组狮子山上的普渡寺,都曾经是道士或僧人的修行之所。

据潜龙洞和佛灵洞的碑文推测,两者最初可能是道士修道之所;但普渡寺最初是寺院还是道观,碑文模糊,我也无法推断。

清咸同时期,黔中一带爆发了何德胜黄号军大起义。

烽火狼烟之下,暗流镇一带寺观无一幸免,毁于一旦。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清镇县第八区区长阳大祥(暗流镇长坎村人),因崇尚佛教,于是筹集资金重修庙宇,在潜龙洞重修潜龙洞寺,在佛灵洞重修飞官寺,在普渡寺重修关圣殿,除上述三处外,在其他地方也重修有庙宇。

进入响水河村箐脚组后,在村中岔路往右拐,在第二个岔路再往右拐,可以一直开车到普渡寺下,虽是“断头路”,但可调头。

公路到达普渡寺下

对面山上就是普渡寺遗址了。

从巨大条石堡坎可看出普渡寺原为两进院落,呈现出“凸”字形,堡坎下方有一通石碑,不过碑文已完全模糊,不可辨识了。

如果这通古碑可辨识的话,就可以前溯普渡寺渊源了。

堡坎与古碑

古碑左边有一条古道,可前往原寺院侧门。

古道

进入侧门后,左边为新修建的一栋石屋,所用材料应该源于原普渡寺。

新建石屋

主殿中央残存屋基和石质地板,古旧沧桑。

主殿中央有一通“永垂万古”碑文,部分文字尚可辨识:“普渡寺重修关圣之像暨其宫殿序...民国二十八年...”,是一通功德碑。

“永垂万古”碑

如此看来,民国二十八年(1939),普渡寺尚存,在阳大祥的筹措下,普渡寺重修了关圣殿。

如此可以推断:普渡寺的前身可能和潜龙洞、佛灵洞一样,其实都是道教宫观,转为佛教寺院后,祭祀关圣帝君保留了下来。

明万历年间,关羽被神宗封为“协天大帝”、“关圣帝君”、“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至明朝末期时,朝廷设立关帝庙加以祭祀。

明崇祯三年(1630)设置镇西卫,用以制约水西安氏土司,在域内建立供奉关羽的庙宇就自然而然了。

上述只是我的推断,既不专业也缺乏直接证据,随便一说,不负责任。

崖壁上有几个天然洞窟,自然就成为了道教供奉神祇的神龛或佛教供奉佛/菩萨的佛龛;洞窟的顶部,为同心圆结构,犹如藻井。

天然洞窟

“藻井”

崖壁下方,还遗存一幅“普渡寺”崖刻,一个精美柱础,柱础底部为石刻吉祥图案,上部为莲花座状,莲花座状图案应该是修建普渡寺时的遗物。

“普渡寺”与柱础

从普渡寺的名称来看,原来寺院供奉的是观音菩萨,源于“观音菩萨普渡众生”之意。

所谓“众生”,是指“有情”,包括人类、诸天、饿鬼、牲畜、阿修罗等有情识的生物,泛指一切有生命的生物。

洞壁的右侧,溶洞洞口已被封闭,估计是普渡寺手续不全被取缔,为避免旧灰复燃,干脆将溶洞洞口封闭,简单粗暴。

封闭的洞口

没能入洞一观,让我颇觉遗憾;于是沿着右侧的古道继续前行。

右侧古道

步行数十米后,看到了溶洞的主洞口,看来普渡寺被封闭的洞口,其实是后洞口;遗憾的是,洞口同样被一堵新修石墙挡住。

我从石墙边上崖壁攀援而上,站在了石墙之上,洞厅还算大,洞壁上有些钟乳石,洞道最里面修建有台阶,应该是连接普渡寺遗址处被封闭的后洞口。两个洞口相距不远,不知内部空间如何,是否有漂亮的钟乳石?

洞厅

石墙离地数米高,虽然边上为石壁,但却无可落脚之处,我思量再三,决定不冒险入洞,因为担心进洞后无法爬出高大的石墙。

回到主殿处,我抽了一支烟,极目远眺。

普渡寺背靠狮子山,左右两侧为高峰,远处村庄后面又是连绵的山脉,暗合四象,风景极好!

“四象”之地

附:本文景点地址

01.奓口洞:贵阳市清镇市暗流镇洗米村严家湾组。

02.岩洞:贵阳市清镇市暗流镇木刻村铁厂组。

03.普渡寺遗址:贵阳市清镇市暗流镇响水河村箐脚组狮子山上。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