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怀王本是一代雄主,为什么会一次又一次被秦国低劣的谎言所骗?

喝下历史的鸡汤 2025-01-23 16:52:35

六国之中,楚国的衰落过程是最为荒诞的。

魏国的衰落,是因战略选择失误;齐国的衰落,是因冒险伐宋引起围殴;赵国的衰落,是因长平之战的惨败···

这些衰落,多是出于战略上的失误。

说实话,纷繁复杂的环境下,战略出现失误是难以避免的,换个人去决策恐怕也未必会更好。

然而,楚国的失误,则几乎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

楚怀王一而再再而三的轻易相信敌人的谎言,而且是非常低级的谎言!

结果,轻易断送了自己,也断送了八百年楚国的国运!

并不愚蠢的楚怀王

楚怀王,并不是一个愚蠢的人。相反,除了被秦国戏耍外,他在其他方面都颇有作为,几有雄主之姿。

1、上台即改革。

他上任之初,就启用屈原进行改革,展现出富国强兵的雄心壮志。

改革的内容包括了“励耕战、举贤能、反壅蔽、禁朋党、明赏罚、移风易俗”等。

只是,在旧贵族的激烈反对下,改革半途而废了,但部分新政策依然保留了下来。

变法半途而废,自然是很容易被指责的,不过,其实也不能过分苛责。

毕竟,吴起被杀的例子就在前面,楚国的旧贵族实力实在太强了,改革要再深入的话确实可能引起剧烈的内部冲突,而当时正值战国争雄的“中盘”,稳定压倒一切,也算是一个正常的抉择。

在改革一事上,楚怀王先厉行,然后遇到困难中断,虽然表现出的魄力与秦孝公、魏文侯、赵武灵王不能相提并论,但也算是一个中上之主。

2、伐交。

在遇到张仪之前,楚怀王在伐交上也是比较在线的。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送给韩国的“回旋镖”。

韩国在被秦国连续暴揍以后,想出一个办法:主动割地给秦国,与秦国结盟一起讨伐楚国。如此,秦国就会停止攻韩,韩国就能有喘息之机。

楚怀王知道此事后,看出了韩国“祸水东引”之计,采纳了陈轸的建议,给了韩国一记“回旋镖”。

一方面,楚国下令国内戒烟,调动部队声言救韩,让战车布满道路,做出不可犯的样子来。

另一方面,楚国派出使者,“多其车,重其币”,向韩王郑重承诺:如果你们坚持抗秦,我楚国必然发大兵支援你们,与你们生死与共!

韩王相信了楚国的话,终止联秦攻楚之策,转而联楚攻秦。

结果···秦国被激怒,攻韩,楚国不救,韩国大败!

由此来看,楚怀王的“伐交”是有些手段的,尤其是:他既然知道对韩王使诈,自然也会知道外交上的尔虞我诈,总不至于那么好骗的!

3、精心灭越。

越国虽然不是“七雄”之一,但也是一个大国,其疆域仅次于楚国,天下第二。

楚怀王派大臣到越国活动五年,进行间谍和破坏活动。

最后,趁越国内乱,大举伐越,杀越王,尽取吴国故地,灭了越国。

此事,发生在楚国被秦国击败之后。

可见,到了后期,楚怀王依然“在线”,并没有昏庸。

换而言之,楚怀王,只是在面对秦国的时候“二”,其余时候都很“在线”。

那么,为什么遇到秦国,他脑子就昏了呢?

第一次被耍:被张仪忽悠,绝齐。

当时,齐楚联盟,与秦相争。

这个秦国下,秦国不但不能犯楚齐,反而在全线都受到压制。

可以说,此时的局面,对齐楚是十分有利的。

此时,张仪出使楚国,告诉怀王:秦王对您十分钦佩,对齐王最憎恶。大王如能闭关与齐绝交,秦愿献出商於六百里地给您。秦楚娶妇嫁女,结盟修好,长期成为兄弟之邦,这样,就可以削弱齐国,利于秦楚了!

楚怀王轻易相信了张仪的话,派人与齐国断交。

如此,因为楚怀王的轻信,强大的齐楚联盟,就这么被张仪的三言两语给拆散了!

楚国,由此陷入了外交孤立!

此事中的楚怀王,看起来就是一个“小白”,所犯的错误也低级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其实,联秦联齐,是一个“高级问题”,暂且不说。

他们不但尚没有拿到“货款”(对方承诺的土地)就“发货”(绝齐),而且,甚至在连正式合同都没有的情况下,仅仅因为张仪空口白牙就“发货”了···

这样的人,即便不是楚王,就是一个平头百姓,也会被骗个精光呀!

最奇葩的是:当时,楚国上下皆来祝贺,只有陈轸和屈原两个人反对···

楚怀王和他的大臣们,怎么就这么“低级”了呢?

第一次被耍之因:楚国确实要求变了

谎言之所以能得逞,往往是因为:说到了对方的心坎里。

怀王君臣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本来也要求变了。

1、秦楚乃传统盟友,盟约刚刚“到期”。

人们总是说“秦晋之好”,其实,秦楚才是老朋友了。

当年,由于同时跟晋国过不去,所以,秦楚之间结成了紧密的关系。

秦穆公时,秦楚之间结盟,诅咒发誓,结为“十世之好”。

而到了楚怀王这一代,“十世之好”刚刚到期。

这“十世”中,秦国多次帮助楚国,非常仗义!

春秋末年,楚国一度被吴国所破,几乎亡国。

远在西部的秦国挺身而出,出兵帮助楚国。

战国初期,楚国被三晋联盟一顿暴揍,抵挡不住。

楚国“厚赂”秦国后,秦国挺身而出,攻打三晋,结果,楚国喘了口气,而秦国却被魏国暴揍,等于是秦国帮楚国“吸火”。

同盟时期,秦国又是不远千里来帮楚国复国,又是主动“吸火”,实在是非常仗义!

所以,秦楚复好,在当时看来,更像是在“十世之好”后“续约”。

而相反,在与秦交恶后,楚国与齐国交好,日子却过得很不好。

作为盟友,齐国比秦国差多了!

2、齐楚联盟中,楚国吃亏。

齐、楚,都是当时的超级大国,两国实力相当,本应都承担起近似的义务来。

楚国算是尽力了!

当时,楚军一支在围攻韩国的雍氏,一支攻占了魏国的曲沃,还有一支在鲁、齐边境。

楚三大夫张九军,北围曲沃、於中,以至无假之关者三千七百里,景翠之军北聚鲁、齐、南阳,分有大此者乎?——《史记.越世家》

楚国调动了倾国之军来应对局面,压力极大。

相比之下,同样强大的齐国,则出“巧劲”。

齐国一面派兵支援楚国攻打曲沃,一面又出兵支援宋国攻打魏国的煮枣,都是处于“打下手”的状态。

表面上看起来,齐国好像在帮忙,但实际上,齐国不过是稍微出点力,借此削弱楚、宋而已!

而更让楚王厌恶的是:齐国留力,还在使坏!

3、齐楚之间相互拆台。

齐国留力,在干什么呢?

(1)伐燕。

就在楚、宋与秦韩魏打得热火朝天的时候,齐国利用燕国内乱,一度灭掉了燕国!

只是,齐国在燕国的行径残暴,激起了燕国人的激烈反抗,后遂被迫退出了燕国。

值得一说的是:楚国与魏国在此事上立场一致,强烈反对齐国,做出了出兵的样子,齐楚这对盟友已经出现了大裂痕。

如果不是齐国在燕地政策失误,齐国就真的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利用楚国挡住秦魏,自己出兵吞并燕国!

这次失败了,下次呢?

(2)、祸水西引。

越国要伐齐,齐国派使者去说服越国,要求越国趁楚国分兵在北方广大地区的机遇伐楚。

盟友楚国正在前方奋战,齐国不但帮忙不大,反而让越国去趁虚攻打楚国后方!

齐国这个盟友,实在是太恶心了!

4、秦国的筹码,看起来很有诚意。

张仪许诺的筹码,是商於六百里地。

这实在是一个极有诚意的筹码!

商於之地,靠近武关。

秦楚相交,武关是最关键的出入口。秦要攻楚,楚要北上,这里皆是交通要地。

秦国割让商於六百里地,实际上就是将楚秦之间最关键的区域,分给了楚国一部分。

这样的筹码,极有诚意,吸引力是巨大的。

总的来说,此时的情况是:楚国在前方奋战,展现出了自己强大的实力;而齐国却暗中在后方使坏!

所以,楚怀王认为:楚国以实力赢得了秦王的尊敬,而齐国却被人厌恶,这是一种正常的情感和判断。

张仪的话语之所以奏效,关键就在于把话说到了楚王的心坎里!

从利益的角度,从情感的角度,楚怀王此时做出绝齐交秦的决策,实际上不算错。

那么,楚国为什么要选择“货到付款”(先绝齐而后得地),甚至连纸国书都没有签订呢?

5、利益角度:和好秦,灭越。

我们前面说到:趁着楚国兵力分散在北方,越国发起攻楚。

显然,如果能与秦交好,才能立刻回师,转入对越国的反击,甚至一举灭越!

因此,甭管张仪许诺的土地什么时候交付,就单只是与秦国和好,对楚国都是件好事!

所以,重新与秦国交好,符合楚国的利益和情感。

使齐楚联盟破裂的,关键不是张仪的花言巧语,关键乃是齐国的“坏”!

事情到这一步,楚怀王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低级的错误。

第二次上当:中了张仪的拖延之计。

楚怀王一面派人与齐国绝交,一面派人跟张仪去秦国要地。

然而,张仪回到秦国后,却伪装车祸受伤,三个月不上朝。

如此,交割土地一事,也就只有“等”了。

楚怀王认为秦国怀疑自己与齐国绝交的决心,就派一名勇士去齐国当面把齐宣王辱骂一通,做实了齐楚绝交。

计谋得逞,张仪遂出面,当场赖账:哪有六百里地呀?我说的是六里地!

怀王大怒!

此时,陈轸说话了:算了,就联秦伐齐吧。咱们没有从秦国搞到土地,联合秦国,从齐国搞土地!

然而,楚怀王在盛怒之中,决心武力夺取商於之地!

于是···楚国接连惨败!

楚国不但被秦国连续击败,丧师失地,又被齐国击败,又丧师失地···

此后,虽然灭了越,但楚国的国运却无可挽回的丧失了!

第二次上当之因:实力判断偏差+情绪化

怀王最致命的错误,就在这个阶段。

原本,即便秦国不给六百里地,楚秦交好,对楚国依然是比较有利的。虽然被人放鸽子,面子上不好受。

然而,楚怀王不但自以为是的进一步绝齐,后来干脆发动攻秦作战。

之所以如此,首先是对实力判断出现偏差,同时又因被放飞机而情绪化。

其实,当张仪突然不上朝,搞起拖延的时候,楚王只要稍微正常一点,就该知道上上当了。

如果秦国真有诚意要与楚国修好,真的愿意割让六百里地,那么,即便张仪受伤,这事情也不会停下来!

只是,此时,楚怀王已经失去理智了。

在张仪拖延的情况下,楚怀王想当然地以为这是自己的诚意不够,这是典型的情绪导致的认知偏差,在关键时刻,总是把事情狭隘地往自以为的事情去判断,并加大筹码。

随后,在张仪摊牌耍赖的情况下,楚怀王又自以为靠楚军的实力,可以在战场上拿回来···

楚怀王一生,大约就是这个时候昏了头。

然而,一时的昏头,足以是自己的国家走向万劫不复!

第三次上当:亲自入秦

前299年,秦国在连续暴打楚国后,主动提出:希望楚怀王去武关会盟。

当时,很多人提出:秦国是虎狼之国,不可信!

然而,楚怀王还是前往武关。

结果···怀王被秦国控制了起来,并最终客死武关。

看起来,在被秦国人连续骗了这么多次,付出了这么惨重代价的情况下,楚怀王还是不长记性,一而再再而三的轻信秦国人。

以至于···至死方休呀···

第三次上当之因:国君的责任

楚怀王去武关会盟,乃是国君的责任。

1、求和的标准姿势。

当时,楚国接连被秦国暴打,连续丧师失地。

因此,作为国君,怀王或振作人心,扳回局面,或争取暂时停战。

从当时的情况看,如果能在不割地赔款的情况下,争取一个和平的局面,对楚国是有利的,也是怀王这个国君的抉择。

而战国时,国君亲自去敌国谢罪,是失败方求和的标准姿势。

比如,当年魏惠王被齐国连续击败后,就“怀壁执质”,亲自去齐国谢罪。

怀王既以战败,这么去做,其实也是在连续战败后的标准姿势。

2、无法想象被扣押。

两国交兵尚不斩来使,一国之君又怎么可能在出使期间被扣押起来呢?

显然,说秦“不可信”,但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秦国会搞出这样刷新下限的事情来呀!

此前,最不讲究的就是楚国自己。

春秋时,楚国曾经扣押了宋襄公,但也是当年冬天就放回去了。

没有想到,此时,楚怀王,成了宋襄公,甚至···比宋襄公还要更惨!

这不是因为楚怀王比宋襄公迂腐,而是因为:秦国比当年的楚国更加“不讲究”。

当然,平心而论,秦国扣押楚怀王,对怀王本人是重大打击,但对秦国来说,没有捞到任何好处反而激起了列国的反感,同样弊大于利。

总的来说,楚怀王并不愚蠢,相反,即便放眼整个战国时期,他的本事应该也是中等偏上的。

然而,在面对张仪和秦国时,怀王却仿佛换了个人,迅速“掉线”。

之所以如此,在于张仪和秦国,实在玩得太狠了。

张仪先是利用齐、楚之间的矛盾以及秦楚之间“十世之好”的信任基础,说动了楚怀王,瓦解了齐楚联盟,陷楚国于孤立。

随后,张仪又通过近乎羞辱性的耍赖,激怒了楚王,使得怀王在最不利的时间(反秦联盟破裂),最不利的地点(在魏韩附秦的情况下主动远征秦国)进行了决定性战役···

最后,在楚国连续失利的情况下,秦国抓住楚人急需喘息的心理,诱怀王会盟,怀王遂再次上当···

由此来看,怀王屡屡被秦国看起来十分低级的方法所欺骗,关键在于他的性情、心理,完全被秦人所掌握了。

不要嘲笑怀王。相反,多去看看怀王的历史,多去读读历史书,反思自己的性情、心理可能带来哪些盲区,或许才能少上当,甚至不上当。

祝君胜利!

0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