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处四战之地。
所以,对魏国来说,外交是首要任务。
否则,连基本的国家安全都不能保障,要求发展、图富强是不可能的。
所以,在霸业衰落后,魏惠王首先就企图在外交上做文章,争取为复兴创造条件。
这些外交手段,不可谓不巧妙,甚至有许多还堪称经典。
然而,魏惠王的这些操作,不但没有为魏国重振霸业,反而使魏国继续接连遭受重创,越来越弱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外交之策1:借楚制齐公元前341年,魏国在马陵之战中遭遇惨败。魏惠王只好“抱质执壁”,亲自去齐国谢罪。
此事,标志着魏国丢掉了霸权!
接下来,该怎么做呢?
对于马陵之战的惨败,魏惠王并不服气。
他认为,魏军只不过是中了孙膑的奸计才失败罢了,魏国要重新组织起来,仍然可以干翻齐国,夺回霸业!
因此,他一心想要再次起兵,伐齐报仇。
不过,魏相惠施对局面看得比较清楚,他指出:认清现实吧!以魏国此时的实力,自保尚且不足,单挑齐国是没有胜算的!
而此时,魏国还有一些外交大师,因此,施展外交手段,才是重振的捷径!
于是,魏国随即施展出了一套外交组合拳。
1、先“变服(脱去王服)折节以朝齐”。
这是惠施提出的计策。
其实,此前不久,魏惠王“抱质执壁”去齐国谢罪后,齐国已经暂时停止了对魏国的进攻。
所以,魏国此时无端端再进一步“装孙子”,目的只有一个:刺激楚国。
前339年,南边的楚国换了新主人。新任楚王楚威王雄心勃勃,“好用兵甚务名”,很要面子。
所谓面子,就是霸主地位!
魏国以这样的礼节来朝拜齐王,实际上就是把齐国“拱到火上烧”,认齐国为中原霸主。
所以,楚国要面子,自然就一心要去找齐国要了!
惠施之谋,就是要激怒楚国,让楚国去找齐国麻烦。
魏惠王采纳了此谋。
要知道,魏惠王才刚刚称王没多久。如今,就要主动“变服折节以朝齐”,完全不要面子,可见魏惠王却能忍人所不能忍,为了外交大计,来真的!
2、“阳与齐而阴结于楚”。
然而,仅仅是惠施之谋,还不够!
齐威王也不傻。
此前,魏惠王信了商鞅的鬼话,独自称王,结果,“于是齐楚怒,诸侯奔齐”,魏惠王就是因为称王而吃了大亏。
如今你魏惠王拿商鞅耍你的招数来耍我,把我当傻子?
只是,齐威王也确实拒绝不了称王的诱惑。
因此,齐威王的方略是:我称王,你魏国也继续称王!有什么事情,我们两个大国一起来承担风险!
因此,前334年,魏惠王与齐威王在徐州相会,尊齐威王为王。齐威王承认魏惠王也是王,史称“会徐州相王”。
显然,到这一步时,魏国计划齐楚矛盾的计划还没有成功。
于是,公孙衍又提出了“阳与齐而阴结于楚”的策略。
“阳与齐”,就是表面上还要进一步臣服齐国。
齐国也尊我为王,大家都称王,都要平等?
不,我不要平等,我还要认怂!
魏惠王就多次要去齐国朝见齐威王,齐威王安排不过来,魏国就通过齐相田婴的关系,几次三番去齐国朝见齐威王···
反正,大家看好了哈,我就是尊崇齐国,我甘愿做齐国的小弟!
另一方面,魏国又暗中怂恿楚国,请求楚国伐齐···我要做你的小弟!
于是,前333年,楚国联合鲁国,一起伐齐。
齐国闻讯,立刻来战。
齐楚在徐州,也就是前一年齐威王和魏惠王相王的地方交战,齐军大败。
赵、燕闻讯,也来攻齐。
赵军攻至枝桑,燕军攻至格道,并都与齐国断绝了关系。
齐国屡战屡败,只好派人去楚国谢罪,又派人与燕、赵讲和···
如此,魏国通过外交手段,借楚国的力量削弱了齐国。
然而,对魏国来说,情况却没有好转。
连遭挫折魏国外交得手了,很快开始了行动,企图重振形势。
前332年,魏国与齐国联合,一起进攻赵国,以报复此前赵国攻齐。
要知道,此前,赵国一直与齐国结盟,导致魏国被“围魏救赵”,吃过大亏。
此时,魏国离间了齐赵关系,正好与齐联合,通过攻赵来重振威风,甚至有所扩张。
然而,魏齐虽强,但却都刚刚被削弱了,实力受损。
赵国决黄河水淹齐魏联军,联军无功而返···
然而,真正的打击,才刚刚开始。
前330年,秦国大良造公孙衍率军大破魏军于雕阴。
魏军大将龙贾被俘,被歼4.5万人。魏国被迫将河西之地献给秦国。
次年,秦国越过黄河,又攻取魏国河东郡的汾阴、皮氏、黄河南的曲沃和焦等地。
接下来,秦国又给魏王再上了一课:外交战,该怎么玩?
秦国先是派兵支持魏国,一起攻楚。
魏国虽然击败楚国,但实力受损。
随即,次年,秦国再次大举攻魏,占领了魏地蒲阳。
随后,秦国又联络楚国,虚张声势,扬言要一起攻魏。
魏惠王已成惊弓之鸟,遂将河西西北的上郡15个县全部给了秦国。
如此,在短短的3年间,魏连续丢掉了河西及河东、上郡的大片土地!
如此,西河天险,被秦国牢牢控制,魏国局势大危!
魏惠王费尽心机,与齐、楚周旋,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然而,魏惠王却始终低估了秦国的威胁,结果···秦国带来的打击,比当初齐国的打击还要厉害得多!
当初齐国给魏国带来的打击,魏国缓一缓还能恢复过来。
然而,秦国不但大量歼灭了魏军有生力量,还夺占了魏国大片精华土地,这样的损失,仅靠时间是无法弥补的!
第二轮外交调整:合于齐楚以案兵这时候,魏惠王终于明白:秦国才是魏国最大的威胁!而且是致命威胁!
于是,魏惠王采纳了惠施的策略:以魏合于齐、楚以案兵。
正好,这个时候,秦国也称王了。
秦国历来为山东各国看不起,如今秦国都敢称王,齐国当然不高兴!于是,魏齐一拍即合,双方两次相会,决定实施联合对秦的方针。
当然,说是要“合于齐楚”,但实际上,魏国对韩国等周边诸侯也采取了联合方针。魏惠王与韩威侯相会,也尊韩为王,拉拢韩国加入抗秦队伍。
总之,此时的魏国,终于放弃了四面出击,与各国都休兵,专心对付秦国了。
这个方针,一时还收到了一点效果。
由于外交形势的变化,秦国暂时放缓了对魏国的进一步攻势。
只是···
很快,魏国的精心布局,就被秦国轻易化解了。
精心布的局,被秦国轻易化解魏国,本就在四战之地,如果在其强盛时就采取这样的方针,专心向一个方向发展,或许局面会完全不同,只是···到了这个时候,晚了!
之所以晚了,原因有两个。
1、魏国已经弱了,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了;
外交,从来是以实力为后盾的。
实力弱了,你魏国已经不是棋手了,只是棋子罢了。
魏国此时已经弱了,要想靠外交扭转局面,除非你的外交手腕比对方强很多。
2、秦国学精了。
如果是早些年,朴实的老秦人不太会玩外交,魏国确实可能靠外交搞出点名堂。
然而,这些年,出自魏国的商鞅、公孙衍、张仪,正是因为魏国给秦国外交提供的“技术扶贫”,秦国人的外交水准变得很高了。
很快,秦国人就开始以外交对外交,轻易化解了魏国的精心布局。
秦相张仪,针锋相对地提出“以魏合于秦、韩而攻齐、楚”的策略。
这个策略,每一个字都血淋淋地刺痛了魏国:秦国的外交桌子上,对面的棋手是齐楚,你魏国只是棋子罢了!
具体做法,是很迂回的。
秦国没有去对魏国罗里吧嗦,而是直接拿出了一个方案甩给了对面的齐、楚:强强合作。
只要秦、齐、楚三大国合作,咱们就可以解决国际上的一切问题!
这个方案,显然是很有吸引力的。
毕竟,当时不流行什么科技战、贸易战,各国追求的是地盘和人口。
秦在西,齐在东,楚在南,三个大国彼此都不太方便直接对付另外一方。
三大国要发展,自然是要去中间抢韩、魏、宋等国的···
魏国的方案有什么吸引力吗?
齐、楚为什么跟你魏国结盟以对抗秦国?本质上不就是帮你魏国抵御秦国吗?难道齐、楚是帮你魏国打杂的?搞清楚谁是棋手谁是棋子好不好!
秦国的方案有吸引力吗?
秦、齐、楚三大国对中间扩张,彼此不但互相不干涉,还互相帮忙,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呀!
于是,魏国精心部的局,就这么被轻易化解了!
再出外交策略:五国相王于是,魏惠王又采纳了公孙衍的策略:五国相王。
韩、赵、魏、燕,再拉上中山国,五个诸侯会盟,相互承认王位。
这个方针,实际上就是把稍弱一些的大国联合起来,一起对抗强大的秦、齐、楚,实际上就是“五弱敌三强”,这就是后来“合纵”的雏形。
那时候,“七雄”虽有强弱之分,但总体上还没有太悬殊,五个稍弱的诸侯联合起来,确实不太好惹。
何况,秦齐楚三个大国虽稍强,但各在一方,相互的配合不太方便,而五个稍弱的诸侯聚成一片,真要拧起来,甚至可以“五个打一个”。
这个方略,还真收到了相当的成效。
首先,所谓的“强强联合”被破坏了。
毕竟,五个诸侯联在一起,真不好惹!
因此,齐、楚,继续与魏国保持着合作关系。
也就是说,魏国不但有“五国联盟”,还与齐、楚都保持着联合关系!
这个外交形势,实在是空前有利!至少表面上是这样!
随即,魏国又白白得了齐国献出的土地。
“五国相王”,受刺激最大的是齐国。
中间的五国联合在一起,谁也不敢去惹。但是,秦国还可以在西北和西南扩张,楚国还可以在南面、东面扩张,齐国去哪里扩张?难道往东去海里闹腾吗?
而且,五国联盟,其中秦国、楚国要面对的都主要是韩、魏;而齐国要面对的是魏、赵、燕、中山四国···齐国受到的威胁就大了!
所以,齐国决心拆散五国联盟。
具体做法,是先找一个借口:你们称王没问题呀!中山国是个什么东西?他也敢称王?
齐国骂中山国,当然不是因为爱他,而是要灭他。
齐国决心借此机会,企图向中山国扩张。
因此,齐国主动献地给魏国、赵国,企图让魏、赵贪图小利,背弃与中山国的盟约,他好攻打中山国。
于是,魏国、赵国,果然得了好处,不战而得了齐国献出的地。
而同样重要的是:魏、赵,是真的白白得到了好处。
因为,齐国虽然献了地给魏、赵,但拆散同盟的企图并没有实现。
齐国献地给魏、赵,是为了讨伐中山国,从而瓦解“五国相王”。
但是,中山国也不白给。
中山国的外交家张登,一番操作后,使齐国默认了中山称王的事实。
如此,魏国白白得了土地,而同盟依然存在!
但是···好处,也就到此为止了。
再遭重创魏国既是“五国联盟”的成员,又与齐、楚为盟,这个形势看起来简直不要太好!
然而,魏国的国运并没有逆转过来。
很快,魏国再次连遭打击。
1、被楚国夺八邑。
大家都是朋友,但朋友之间,总该有一个老大吧!
“五国联盟”,挑头的是魏国。
然而,你魏国可以当老大吗?
相反,正因为魏国是“五国联盟”中的强者,所以,对齐、楚来说,谁能控制魏国,谁就能成为山东各国的真正老大!
此时,魏惠王年事已高,所以,齐、楚的重点,是拥护亲近自己的公子来做继承人。
于是,楚国提出:要求魏国废掉在齐国做人质的太子鸣,立在楚国为人质的公子高为继承人。
魏惠王当然不干!
于是,楚国发兵,攻打魏国。
一口气,楚国打下了魏国的八个邑。
说好的“五国联盟”呢?
其实,真不需要“五国联盟”,齐国当然是最积极呀!
然而,齐国不愿与楚国为敌,派陈轸来劝说,楚国遂得了好处,班师而回了。
如此,魏国就这么被楚国夺了八邑。
随即,更大的失利来了!
2、乌合之众的进攻。
前319年,魏惠王以得到齐、楚、燕、赵、韩支持的公孙衍为相,公孙衍“遂主天下之事”。
而魏惠王,也正是在这一年去世的。
也就是说,魏惠王忙碌了这么多年,终于在他有生之年把反秦大同盟鼓捣起来了!
在魏惠王去世时,他应该是笑着的:同盟搞起来了,接下来,该攻打秦国,收复失地了!
次年,魏惠王去世的第二年,魏国发动了魏、赵、韩、燕、楚五国“合纵”伐秦。
其中,公孙衍还特意让实力最强的楚怀王为纵约长:你是老大,你该全力支持吧!
而且,公孙衍还在秦国的后方联合了义渠国。
随即,合纵伐秦,开始了!
然而,到底是乌合之众!
齐国根本没有参加,而楚国、燕国也只是喊喊口号,真正出兵的,只有魏、赵、韩,三晋兄弟。
三晋联军进至函谷关,不能下。
随后,秦军发起反攻,在修鱼修大败三晋联军,斩首8.2万人!
“遂主天下之事”的公孙衍在魏国混不下去,跑去了韩国···
经此重创,魏国更弱了!
在霸业中衰后,魏惠王为挽回形势,在外交上十分活跃,招数甚多,其中一些外交策略的设计不可谓不精妙。
然而···搞来搞去,魏国不但没有重振雄风,反而继续连遭重挫,国力加速走上一蹶不振的道路!
之所以如此,说到底,还是魏惠王的老问题:有术无略。
借楚制齐的方略,设计得很巧妙,确实遏制了齐国的西进。
然而,魏国却没有搞清楚“谁是最大的敌人”这一基本问题。
齐国威胁虽大,但其与魏主要是霸业之争。
而秦国,数代君臣,殚精竭虑,一心要夺回河西,并进一步控制崤函,打开东进通道!
正如商鞅所说,“非魏并秦,秦即并魏”,秦魏双方是你死我活的关系!
魏国精妙的设计,却没有搞清楚“谁是最大的敌人”这一基本问题,当然要失败了!
随后,魏国多次调整方略,又是联齐、楚,又是“五国相王”,说到底,就是要建立一个反秦的同盟。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魏惠王忙碌了10几年。
然而,国与国之间,利益才是主要的决定性因素;而实力则是外交地位的基础!
论实力,魏国只是棋子,而不是棋手。
论利益,此时,秦国对齐、楚、燕的威胁并不大,而齐、楚、燕攻秦能得到的利益也不大,全力攻秦并不符合他们的利益!
燕国参与同盟,只是为了保全自己;齐、楚参与进来,只是在“五国相王”的大环境下的权宜之计,并无攻秦决心。
魏国这个棋子,想要拉着齐、楚连个棋手去实现自己的利益,当然是异想天开!
魏惠王是有手段的君王,惠施、公孙衍也都是搞外交的高手。
只是,没有正确的大战略思想,仅仅只是玩弄“术”,必然是要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