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中,韩国一直是比较弱小的一个。
不过,其实···韩国,人家已经很努力了。
为了图强,韩国在多个方面都做了努力,其中一些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只是,即便如此努力,自始至终,韩国始终差点意思,一直没有雄起。
这是怎么回事呢?
图强方略1:开局之初,精心谋划+借力用力+稳扎稳打+把握时机开局之初,韩国的战略操作还是很精彩的。
1、早早确立明确的扩张方向。
三家分晋之初,韩就清晰地规划了自己的下一步战略。
在三家瓜分知氏地盘时,韩的谋士段规就提出:分地必取成皋。
成皋,是“石溜之地”,经济价值很有限,所以,韩康子一开始不大赞同。段规指出:成皋虽然土地贫瘠,但在攻取郑国时可以出其不意,事半功倍。“王用臣言,则韩必取郑矣”。
韩康子遂采纳了段规的建议,争取到了土地贫瘠但军事价值极大的成皋。
由此,在开局之初,韩就确立了清晰的战略:吞并郑国!
2、借力用力,稳扎稳打。
韩的实力,毕竟还是比较弱小的。
而且,韩又处天下咽喉之地,地缘环境恶劣。
所以,如果不能善借外力,不但灭郑是空想,就连自身生存都成问题。
好在,当时,魏、赵、韩虽然已经事实上各自独立,但都还没有被周天子正式承认为诸侯,大家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保持着同盟关系,彼此背靠背发展。
因此,韩国遂一面积极参与三晋的联合军事行动,一面蚕食郑国。
在魏的领导,韩、赵的积极参与下,三晋西破秦,东败齐,南击楚,连战连胜。
如此,韩国的安全基本得以保障,可以专心图郑。
尽管如此,要图郑,并不容易。
郑国,与魏、韩、楚三国为邻。
魏、楚的实力都胜过韩。
所以,韩要取郑,唯一的优势是:专心!
为了取郑,韩国除在一开始要了成皋外,在此后数代时间里,数次迁都,步步蚕食。
如此,韩对郑逐步形成了一个半包围圈,赢得了独取郑国的机会。
3、把握时机。
只是,楚国、魏国,当然不愿韩国独取郑国。
而老牌诸侯郑国也会搞外交,主动依附魏国,求魏国罩着。
所以,有了魏国罩着,韩国心里痒痒,但一直不能下手!
前375年,机遇来了。
魏国和楚国展开大战!
韩文侯遂迅速出击,一举吞并了郑国!
韩国灭郑,从韩康子谋划开始,经景侯、列侯、文侯数代君王,数十年间,数次迁都,倾尽全力,步步为营,其谋划、执行,都堪称经典。
总之,在比较高明的操作下,韩国终于吞并了郑国,实现了其开局阶段的战略设想!
开局战略的结果:取得重大突破,国力翻番吞并郑国,确实使韩国实力大增!
郑国本就是中等强国,在春秋初期还一度成为“小霸”。
战国时,大国吞并这种体量的中等诸侯国,往往会引起天下格局的重大变化。
齐灭宋,引起诸侯恐惧;赵灭中山,迅速崛起为山东强国;即便是战国末期,奄奄一息的楚国灭了鲁国,也使“楚复振”,“回血”很多。
不过,从实力增长的角度来说,这些都不能与韩吞并郑国的意义相比。
齐灭宋、赵灭中山、楚灭鲁国之前,齐、赵、楚,无论疆域、人口、经济,都远远胜过被灭之国。
韩灭郑则不然。
韩灭郑之前,其疆域并不比郑国大多少。灭郑则国土大增。
而就人口、经济而言,就远远不只是翻番了!
韩国原先的地盘,上党地区和河南西部多山地,农业生产条件差,经济基础严重不足。
而原郑国的地区,不但土地肥沃,而且,自春秋以来,手工业、冶铁业、商业都十分发达。
所以,韩灭郑,可以说是让国家的疆域、人口、经济,接近于直接翻倍!
这自然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如此,韩国该扬眉吐气,一跃为天下强国了吧!
然而···并没有
国力虽增,但相对实力并没有大的改善韩国回头一看:他与大国之间的实力差距并没有缩小。
这些年,魏国在西面、东面、南面都大大扩张了疆域,尤其是东面原本四分五裂的各个小块领土合了起来,俨然已是中原霸主。
西面的秦国,虽还没有商鞅变法,但是,秦献公时期也进行了一次小规模改革,军事力量已经大为增强,并在前391年攻占了韩国的六个邑。
南面的楚国,这段时间倒是丢掉了很多土地,节节败退,但其底子依然是韩国所不敢比的。
不是实力大涨了吗?怎么相对实力并没有改善呢?
其中原因,大约是前期的韩国只想着吞并郑国,忘记了一件更重要的大事:好好改革。
春秋战国之交,正是社会大发展的时代。
此时,虽然只有魏国的变法是相对深刻的,但秦、赵、齐等国,都进行了一定层次的改革,以加强中央集权,增强国力和动员能力。
韩国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是,不但不彻底,而且还很乱,“晋之故法未息,而韩之新法又生;先君之令未收,而后君之令又下”,政治上十分混乱。
而且,作为一个新生的诸侯国,韩国的公族势力却很强,他们极大的影响了中央集权。
而贵族之间的争斗,甚至直接导致了韩国政局的动荡。
灭郑前后,韩相侠累被聂政刺杀,不久,韩哀侯又被韩严弑杀···
国土、经济基础,都是国力的基础。
然而,如果政治混乱,那么,这些基础就只是潜力,不会转化为国力!
图强方略2:申不害变法这一情况下,韩国下定决心,进行变法。
这个时候变法,不算晚。
韩国的申不害变法、齐国的邹忌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差不多是同一时期进行的。
这一次如果搞好了,韩国确实有可能翻身。
申不害变法的细则,咱们就不赘述了。
总结下来,就是对外结交诸侯,对内推行法治、赏罚分明、鼓励农耕,对官员进行考核,并根据能力来授予官职。
后来的电视剧《大秦帝国》为了突出商鞅变法的成就,把申不害变法贬得很低,最后还给申不害和韩侯安排了一个城破自杀的情节。
其实,申不害变法,在当时的成效是比较明显的。
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申不害主政期间,韩国确实气象一新,国治兵强。
然而···韩国并没有从此走向强国之路。
再遭重挫很快,韩国就连续遭受重创。
前342年,魏国攻打韩国。
韩国抵抗不住,向齐国求救。
虽然后来齐国击败了魏国,解了韩国之危,但是,韩国也受到了相当的打击。
不久,西边的秦国,又攻取了宜阳。
连番打击下,韩国国力大减!
不是国治兵强了吗?怎么转瞬间就这么不经打?
1、外交上的失策。
韩国处四战之地,只有在外交上保持正确,才可能为自己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
韩国的外交问题,关键是处理好与两个大国的关系:秦国、魏国。
当时,秦国虽然已经开始变法,但是,正如当时商鞅所说:“以一秦而敌大魏,恐不如”,只有在魏国被打趴下的情况下,秦国才会东出。
而魏国,则是韩国最大的威胁。
在战国初期,韩国的外交环境并不差,关键就在于与魏国保持了较好的关系。
即便在三晋分裂,赵国与齐国站队,一起对抗魏国时,韩国也坚定地站队魏国。
然而,大约随着韩国在变法中国治兵强,韩国开始和魏国对着干了。
逢泽之会,魏惠王率领一众诸侯朝见周天子。除了一群中小诸侯外,大国中的秦、赵也参与了,但魏国人民的老朋友,韩国却进行了抵制!
就因为这么一个原本并不涉及根本利益的事情,韩国和魏国闹翻了。
而这也意味着:即便魏国要同时面临很多威胁,但第一个要对付的一定是韩国!
对魏国来说,敌对的韩国,是比齐、楚、秦更严重的威胁!
魏国的国土造型很奇葩,几乎被韩国在中间一分为二。
如果韩国敌对,魏国很可能被分裂!
因此,韩国,也就成了魏国第一个打击的对象!
如此,韩国也就遭受了一次沉重打击!
而随着魏国被齐国击败,秦国一心等待的东出机会也来了!于是,秦国也出来,既打魏国,又打韩国!
韩国,可谓遭受双重打击!
2、申不害变法本身的问题。
申不害变法,固然一度使韩国国治兵强,但是,却存在两个根本性问题。
(1)、中央集权虽然加强,但是国家凝聚力也散了。
申不害变法,与商鞅变法一样,都着眼于加强中央集权。
但是,商鞅变法,以严格的法治来实现这一目的。
而申不害变法,虽然也讲法,但并不将法放在主要地位,而是更强调“术”。
申不害不擅其法,不一其宪令,则奸多。——《韩非子.定法篇》
申不害讲的术,主要是指任用、监督、考核臣下的方法。其中,君王不但以常规方法来监督、考核,还要以阴谋权术来监督、考核臣下。
如此,君王以权术驭下,臣下也以权术事君,上下权术相习,互不信任。
这样,虽然表面上集权加强了,但国家的凝聚力却涣散了。
国看起来是“治”了,兵看起来是“强”了,而且,韩国还以强弩闻名,武器看起来也很精良,只是···没有凝聚力,何来的战斗力?何来的活力?
(2)、以“术”治国,在领导人更换后,效率就要显著下降。
“术”操于统治者之手,君王贤明,效率就在线,但统治者一旦更换,效率就会动摇。
如此,申不害、韩昭侯相继离世后,韩国的所谓“国治兵强”也就戛然而止了。
“国治兵强”结束了,但玩弄权术的习气却保存了下来,困扰韩国终身。
变法的不当,使韩国失去了强大的机遇,从此远离了强国之路。
图强方略3:外交调整此后,天下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
魏国霸业中衰,而且,在魏国霸业中衰的过程中,赵国、韩国也都国力大损,三晋的时代过去了。
西面的秦国、东面的齐国、南面的楚国,成了超级大国。
地处咽喉之地的韩国,此时唯有在新的形势中找到安身立命之法,才可能赢得喘息之机,才可能图其他。
因此,能否在外交中打开局面,成了韩国的首要任务。
此后一段时间,韩国的外交十分“灵活”,时而与魏、燕、赵、中山一起搞“五国相王”,企图以众弱抗三强,抱团取暖;时而与魏、齐结盟对抗楚赵;时而与秦国连横以求自保;时而又参加六国合纵···
总之,朝三暮四,变化无穷。
然而···在伐交中,韩国大多数外交决策都是错误的,带来了灾难性结果。
玩咂了1、五国合纵,遭到惨败。
韩国参与“五国相王”,得到了王位,也建立了抗秦的联盟。
随即,魏、韩、赵、楚、燕,五国组织盟军,前去合纵攻秦。
只是,楚国、燕国并不积极,根本不出兵,最后只有三晋一起出兵函谷关。
结果,修鱼一战,联军大败。
联军被斩杀8.2万人,韩将申差等人被生擒。
随即,秦国发起了连续反攻。
岸门之战,韩国再遭惨败!
很短的时间内,韩国损兵折将丢地盘,损失惨重!
2、企图玩弄秦、楚,结果再遭重创。
这时候,韩国又想出了一个主意:祸水南引,挑动秦、楚开战。
具体方法是:割让一名都给秦国,与秦国讲和,然后请求秦韩联兵,一起攻打楚国。
如此,既能避免秦国继续攻韩,又能从楚国夺取土地,可谓一箭双雕。
小小的韩国,居然想要通过对秦、楚两个超级大国耍心思来谋取利益,真是会玩。
然而,想玩,还要会玩才行!
楚国一眼看出了韩国的心思,于是,调动军队,声言要救韩,一面“多其车,重其币”,非常郑重地告诉韩国,楚国必然来救你!
结果,韩国听信了楚国的话,终止了与秦联合攻楚之事。
你不说还好,先跟秦国说要联合伐楚,搞到一半又不联秦了,这下秦国哪里肯罢休?
于是,秦国再次发兵攻韩。
韩国一面抵抗,一面等楚国来救···
楚国理他才怪!
于是,韩国又被秦国大败,被斩首万人,韩太子仓入秦做了人质,此事才告休。
3、联齐、魏,抗秦、楚,算是稍微占了点便宜。
此后,被秦国打服了,韩国与魏国一起跟秦国混,对抗楚齐同盟。
只是,在张仪的操纵下,楚国与秦国结盟了。
这下,韩国、魏国,知道自己会遭到秦楚夹击,只好跟齐国结盟。
这个时期的齐国,还是比较靠谱的。
在齐国的领导下,齐、魏、韩联军,先击败了南边的楚国,又伐秦,攻破函谷关。
秦国被迫求和,将一些土地归还了韩国、魏国。
如此,韩国总算在外交中占了一点便宜。
然而,棋子,终归是棋子,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
很快,更大的打击来了!
4、被齐国抛弃,遭到秦国猛烈攻击,一蹶不振。
齐、韩、魏这个联盟,棋手是齐国,棋子是韩、魏。
很快,棋手齐国改主意了。
齐国决心:灭宋!
而当时,宋国与秦结盟,是秦国的棋子。
于是,秦齐达成一致:各丢掉棋子。
秦齐交好,秦国承诺不干涉齐国攻打自己的棋子宋国;齐国也不管秦国去攻打韩、魏。
这下,棋子要倒霉了!
很快,秦国迅速发起了攻韩伐魏。
秦将向寿攻韩,夺取了武始;次年,韩魏及东周进行反击,在伊阙与秦军对抗,结果,白起雄起,联军大败,被斩杀24万,韩将公孙喜背负,丢失五城!
两年后,秦国再次发起对韩、魏的进攻。韩国丢掉了安邑以东至干河的土地;次年,韩国的手工业区宛也被攻陷;又次年,韩国邓也被攻陷;再次年,韩国被迫割让武遂以南附近200里地给秦国···
宛、邓,是韩国的冶炼手工业重镇,算是韩国的“一线城市”,丢失这两地,韩国的经济遭到了灾难性打击!
韩国,已经到了一蹶不振的地步!
图强是不可能了,能图存就不错了!
图存之法:玩弄阴谋最后,韩国的方略越玩越奇葩。
1、祸水东引,拉赵国入局。
此后,秦国继续夺取韩国的地盘,韩国不断丧师失地。
前262年,秦国攻占了韩国的野王,如此,韩国上党被打成了飞地。
韩王遂亲自去秦国谢罪,并主动献出上党之地。
然而,韩上党郡守不肯降秦,企图拉赵国入局。
赵若受我,秦怒,必攻赵。赵被兵,必亲韩。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史记.白起王翦连传》
当年想要把祸水引去楚国,如今又企图把祸水引去赵国,韩国人的权术,实在一言难尽···
不过,这一次的结果似乎还不错。
大家都知道,韩国将上党郡转给赵国,触发了秦赵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赵国惨败。
但是,随后,赵、魏、楚联盟形成,在邯郸之战击败了秦国,并恢复了一些土地。
而在这波变化中,韩国居然暂时保住了上党郡(直到前247年,上党郡才再次被秦国攻占)。
所以,从韩国人的角度看:这场秦国对韩国的入侵,经过韩国人的操作,变成了秦赵大战,然后又演变成了赵魏楚对秦的大战,韩国拉来了能拉来的几乎所有帮手,而且还一度保住了上党。
看起来,韩国这波操作还真实“赚到了”。
然而,从长期来看,经此一波,秦国进一步一枝独秀,韩国的危险比以前更大了!
2、奇葩的“弱秦”之法。
最后时刻的韩国,将图存的希望,完全寄托于权术。
而这些权术,已经到了奇葩的程度。
韩国,先是企图以水利工程来“疲秦”。
具体做法是,派出水工郑国去秦国,献策修水利工程。
韩国认为,这样的水利工程,可以把秦国耗垮。
然而,几年后,郑国渠修好了,秦国不但没有疲惫、垮掉,反而更加强大了。
随即,韩国又推出“弱秦存韩”之策。
具体做法是,派出嬴政的偶像韩非去秦国,发挥韩非的影响力,一则离间秦国名臣,二则将秦国进攻的矛头转移到韩国以外的地方。
结果···不说了。
当年,韩开国之初,确定灭郑之策,数代人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如今,到了这个时候,韩国的权谋可谓是天马行空,匪夷所思。
直到···灭亡。
为了振兴起来,为了生存下去,韩国确实不可谓不努力。
然而,韩国的弱者地位,却始终没有改变。
处于四战之地的不利地缘条件,先天不足的实力基础,都是韩国疲弱的重要因素。
然而,处四战之地而能成大业者,实力由弱而强者,史不绝书。
因此,这些都是不利条件,不是韩国不能振兴的关键因素。
韩国不能振兴,其关键因素在于沉迷于“术”。
韩国人的“术”,十分灵活,已经到了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出的地步。
然而,对内沉迷于“术”,则始终没有进行深刻的,效果可持久的变法,不但不能富国强兵,反而使国内上下一起玩弄权术,政治混乱、人心涣散。
对外沉迷于“术”,则企图以弱者的姿态,在大国强邻之间玩弄权术,结果···棋子终究只是棋子,每一次跳舞的代价都是国力再受严重折损,直至把自己玩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