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有真情”这句老话,在咱们这个山村里得到了最好的印证。当年那个雨季,村里人现在提起来还是感慨万分。
我叫李大山,今年58岁,是青山村的老支书。这么多年在村里当干部,见识过的人和事数不清,但郑家的事情,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那是1995年的夏天,天气闷热得很,蝉鸣声震耳欲聋。我正在村委会写材料,外头突然响起一阵吵闹声。抬头一看,郑家的债主带着两个打手,拿着棍子往郑家院子里冲。那阵势,把路过的几个村民都吓坏了。
郑家的二哥郑根生,平时就爱赌,这次大概是输得太狠了。他老婆王翠英在村里是出了名的能干,年纪轻轻就挑起了照顾瘫痪婆婆的重担。
我赶紧放下笔,三步并作两步跑过去。郑家院子里,王翠英护在婆婆床前,眼睛红红的,但腰杆挺得笔直。她轻轻拍着婆婆的后背:“妈,您别害怕。”
债主叫张老三,在镇上开赌场。他举着欠条,嗓门大得像打雷:“四十万!郑根生欠我四十万!你们要是不还钱,这房子就归我了!”
四十万?这数目可不小。我们这山村里,种地一年到头也攒不下几个钱。郑根生这是疯了,竟然敢赌这么多。更要命的是,这家伙躲起来了,连个人影都找不着。
王翠英咬着嘴唇,声音很轻:“能不能给我们一点时间?”
张老三冷笑一声:“时间?行啊,我给你三年。三年之内,要是还不上,这房子就归我了。”说完,一挥手,带着人走了。
这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村子。晚上,几个老人在村口的老槐树下摇着蒲扇,叹气连连。
“这日子可怎么过啊?”
“四十万啊,咱们种地的,这辈子也攒不下这么多钱。”
“可怜那翠英了,嫁给这么个败家玩意。”
第二天一早,我去田里转悠,远远就看见王翠英在那儿干活。她把头发高高扎起来,弯着腰在田里插秧。汗水顺着她的脸颊往下淌,但她像是感觉不到累似的,一个劲地干。
“翠英啊,歇会儿吧。”我走过去劝她。
她直起腰,抹了把汗,笑得勉强:“支书叔,不能歇。这日子总得过下去。”
从那天起,村里人经常能看见王翠英的身影。天不亮就下地干活,晚上还要去镇上的饭店洗碗。等忙完这些,她还要去照顾婆婆,给婆婆翻身、擦洗、喂药。
“这女人,是铁打的不成?”村里人都这么说。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王翠英开始养猪,还在自家地里种上了蔬菜。她省吃俭用,把能卖的东西都卖了。村里人都说她傻,可她就是不听。 一年过去了,王翠英种的地比别人多一倍,养的猪也比别人多。她的手磨出了厚厚的茧子,脸晒得黝黑,但从不叫苦。
有天晚上,她在田里收工,突然晕倒了。村里的周大婶看见了,赶紧喊人把她送到镇医院。
医生说她是劳累过度,还查出了严重的贫血。周大婶抹着眼泪对我说:“这孩子,命太苦了。”
消息传开后,村里人你三百我五百,没几天就凑了两万多块钱。可王翠英死活不肯要,说这是她家的事,不能连累大家。
她躺在病床上,还惦记着家里的活计。护士拦都拦不住,输着液就要走。最后是我拍着胸脯保证,说一定帮她照看好猪和地,她才安心住下来。
第二年,日子更难了。老天爷不作美,闹了场旱灾。地里的庄稼蔫了吧唧的,猪食也贵得离谱。王翠英咬咬牙,把自家地里种的菜全送到镇上卖,就为多赚几个钱。
婆婆的身体也不如从前了。每次我去郑家,都能看见王翠英一边干活,一边留心婆婆的动静。她把婆婆的床搬到了堂屋,这样干活的时候也能照应到。
债主张老三隔三差五就来催债。每次来,王翠英都点头哈腰地把他请进屋,把账本摊开,一笔一笔地算给他看。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熬着,王翠英的儿子渐渐长大了。孩子争气,在镇中学读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看到儿子的成绩单,是王翠英最开心的时候。
转眼五年过去了。王翠英的变化很大,头发白了不少,但人更精神了。她养的猪卖出了好价钱,地里的收成也不错。村里人都说她是个有本事的。
有天傍晚,我在村口遇到张老三。他手里拿着账本,脸色有点不自然。
“李支书,”他支支吾吾地说,“那个,我想跟你说个事。其实……其实翠英的债早就还清了。”
“啥?”我一下没反应过来。
张老三摊开账本给我看:“你看,三年前她就把四十万都还清了。后面她还的钱,我都给存起来了,准备等她儿子上大学用。”
我盯着账本,一时说不出话来。
那时候的黄昏特别美,晚霞把整个天空都染红了。我站在村口,看着不远处田间忙碌的身影,突然觉得鼻子有点酸。
第二天,郑根生回来了。这些年,他在外面干工程,也算挣了些钱。一进村,他就打听王翠英的消息。
当他知道这些年发生的事情,整个人都愣在那里。等他从账房里出来,眼睛都红了。
王翠英正在地里干活。她远远看见郑根生,扛着锄头就要走。郑根生跪在地里,哽咽着喊:“翠英,对不起……”
村里人都围过来看热闹。我站在人群里,看着这一幕,心里五味杂陈。
那天晚上,月亮特别亮。我在村委会写完材料,看见王翠英站在自家门口,正望着天空发呆。
“翠英,”我走过去,“这些年,你是怎么熬过来的?”
她笑了笑:“没啥,就是不能倒。”顿了顿,又说:“人这辈子,总得为点啥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