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界呼吁保持竞争力
最近,中央经济委员会(CCE)发布了一份初步报告,对比利时当前的工资状况作出评估,这一由工会与企业团体组成的机构指出:比利时的工资劣势已经缩小至1%。
在比利时,所谓工资劣势,指的是比利时企业的工资成本高于邻国(如德国、法国和荷兰)的情况,它衡量的是,比利时企业是否要承担比外国竞争者更高的工资支出,从而影响到出口导向型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近几年,乌克兰战争和能源危机带来的剧烈通胀,让工资自动指数化机制既保护了员工的购买力,也无形中增加了企业成本,对比利时的竞争力造成压力。
因此,围绕工资指数化的讨论在政治上也十分激烈,尤其是PS与MR政党之间的分歧,让人不禁思考这个机制是否还能长期维持。
2025年工资优势的可能性?
在2022-2023年间,比利时的工资劣势曾接近10%,受到当时大幅指数化调整的影响,不过现在,情况已经截然不同了。
“在未来的六个月内,”一位内部人士透露,“工资劣势很可能会逆转为大约0.5%的工资优势。” 这个消息引起了企业界的高度关注。
工资优势(wage advantage)是指一个国家的工资成本低于竞争国家,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劳动力成本更具竞争力。这意味着,与邻国相比,比利时的企业将不再承担较高的工资成本,反而享有一定的成本优势。这个概念与“工资劣势”相对,工资劣势则指工资成本高于竞争国家,使得本国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在价格上不占优,尤其影响出口导向型企业的竞争力。如果比利时企业的工资成本比邻国低0.5%,这将降低生产成本,使比利时企业在价格竞争中更具吸引力。
那么,工资劣势为何几乎消失了呢???
首先,法国和德国等邻国在多个行业进行了激烈的薪资谈判,导致了工资大幅上涨。
其次,在德国和荷兰,由于人才短缺严重,招聘工资和跳槽后的工资都大幅上涨,进一步拉近了两国与比利时的工资水平差距。
如今的这份初步报告是对2025年1月至2月即将发布的工资标准最终报告的提前预测,最终报告将为企业和工会之间的工资增长讨论打下基础,确定私营部门未来工资增长的上限, 注:所谓工资标准,指的是在一个特定时期(通常为两年)内允许的工资增长百分比,以保证企业竞争力的可持续性。
初步报告的争议
这份厚达50页的初步报告仅以“纸质”形式发布,预计会引发不少争议,原因何在?
首先,比利时企业联合会(FEB)刚发布的一份经济分析中指出,2024至2026年期间,比利时的绝对工资劣势将达12%-13%,这一预测包含了历史累积的工资劣势,而这种情况早在1996年《竞争力保护法》限制工资增长之前就已存在。
比利时企业联合会CEO彼得·蒂默曼斯(Pieter Timmermans)在本周的文章中再度强调了竞争力的必要性,特别是对支持创新和投资的需求,尤其在工业领域尤为关键。
亚利桑那计划的影响
预计这场讨论将更加激烈,因为工资指数化问题也被纳入了亚利桑那(筹备中的比利时新政府的昵称)计划。
在巴特·德威弗(Bart De Wever)上周日的“超级笔记”中,多项改革措施正在酝酿之中。
首先,社会伙伴(Partenaires sociaux)被要求在2026年12月31日前提交关于工资法和指数化制度改革的建议,与此同时,政府将保留调整通胀计算方式的权利,以使公共部门的指数化与私营部门同步,且在通胀超过4%时采取渐进指数化。
Partenaires sociaux -社会伙伴,通常包括雇主组织和工会。它们代表雇主和员工的利益,通过协商和谈判来解决涉及劳动和社会政策的问题,比如工资、劳动条件、福利和就业保护等。
在比利时和许多欧洲国家,社会伙伴在政策制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在确定工资标准、劳动法规和社会保障方面。通过与政府的三方对话机制(即政府、雇主组织和工会的协商),这些社会伙伴能够共同制定和调整政策,以确保各方利益的平衡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尽管一些数据仍存在不确定性——一位中央经济委员会联系人表示,“其他国家的数据和国民经济核算可能会有所变动”——但可以预见,工资议题将再次引发关于指数化的热烈讨论。”
指数化确实保护了购买力,但在通胀高企时也会让企业暂时面临压力,长远来看,这种影响会逐渐减弱甚至消失。因此,亚利桑那在此时推动法律改革,确实选对了时机。
企业方面则已将创新和投资提上日程,以应对复杂的欧洲经济局势,未来的争论势必会愈演愈烈。
比利时经济在全球市场竞争中所面临两难局面:既要保障劳动者的购买力,又要保持企业的竞争力,自动指数化机制虽然给了员工稳定的购买力,但也确实带来了企业成本压力。
而如今,邻国的工资上涨给了比利时一定的竞争机会——未来的工资优势或许能成为企业摆脱“成本高墙”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