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皇五帝之传说,看中华文明起源的种种细节

历史读书页 2024-08-02 04:33:13

理性、科学之精神,人皆可有。

这里是曳尾龟《简明中国通史讲义》第一章:三皇五帝。

摘要:任何国家与民族的历史,都是以口头相传的神话故事为源头,然后逐渐为文字所确定记载,中华民族亦不例外。在我们祖先的早期传说中,三皇、五帝的分量尤为重要。那么这八个人物及其行为事迹代表了怎样的一段过去?其中又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细节?此即为本文所要探讨、阐述的内容。

关键词:中华民族、神话传说、三皇五帝、文明。

一、综述

三皇五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几位重要领袖角色,由于民间与学术界均未能完全确定其所指代的是哪八人,所以本文以相对比较接近历史、而非神话的8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他们分别是——

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尚书大传》)。五帝:黄帝、颛顼(音“砖虚”)、喾(音“裤”)、尧、舜(《史记》)。

为什么要选择这八人呢?

因为燧人、伏羲、神农三人的事迹,正好能对应人类学会用火、使用文字、采用农耕的历史,而黄帝、颛顼、喾、尧、舜的传说,则符合人类社会制度一步步成型的规律。

原始社会假想图

简而言之,前三人属于前文明时代的英雄伟人,主要讲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斗争的故事;后五人则是早期文明中的领袖人物,此时的他们不但还要肩负改造自然的责任,而且还要开始着手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社会关系。

只有这样去读三皇五帝的历史,才能与事实(已发掘的人类遗址)和逻辑(理性推理人类文明演变的过程)相符合——历史学研究和其他学科一样,也是一要重事实、二要重逻辑的。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研究方法,一起来具体探究三皇五帝的历史。

二、三皇与其他早期英雄人物

历史上对于三皇的概念是相对比较模糊的,因为毕竟年代更加久远,故而传说也难以统一。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所记录或流传的其他英雄人物亦不在少数,形象亦有正有负。

比如“构木为巢以避群害”(《韩非子》)的有巢氏,很明显地代表了人类摆脱野蛮居住习惯、搭建巢穴住所的那段历史。比如让屈原等人发出“有体,孰制匠之”(《楚辞》)、后来又因为各种造人与补天传说而名声大噪的女娲氏,颇有东方地母盖亚(古希腊传说中的大地之母,孕育万物)之感,令人对可能存在的母系氏族公社浮想联翩。比如“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列子》)的共工氏,似为中国早期洞悉水流自然规律的人物。比如被人“祀为灶神”(《周礼》)的祝融氏,或同样教会人类用火的一位领袖。

伏羲女娲图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这些传说人物与前面所提到的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之间的联系不尽相同。比如有巢氏就明显遗然独立,而女娲氏与伏羲则有传为夫妻兼兄妹关系,而祝融、共工或为华夏大宗的旁支,或为周边的其他民族部落领袖,今难考证。

显然,中华民族的发展必定是一个漫长、且不断融合壮大的过程,一开始各部落都存在着各自的英雄人物,汇合到一起后必然发生冲突,这大概也是祝融、燧人的传说存在一定重叠之处的原因。

而假如这些部落一直各自为政,且将传说抽象化为超人之神,则我们也未必不会像古中东、希腊、印度一样出现多神崇拜,由每座城邦祭祀一位主神。但很显然,这个情况并没有在中国历史上出现,原因就在于后来五帝等人的努力。

三、五帝与华夏民族雏形的奠定

两千多年前,西汉史学家兼文学家司马迁将黄帝、颛顼、喾、尧、舜五人的传记列为其伟大著作《史记》的第一章,但他也坦言当时的人们对五帝的故事已比较模糊,于是自己走南闯北,“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於海,南浮江淮矣”,与当地的长者交流、再回过头来读《春秋》、《国语》等著作,最后得出结论:

那段历史不是虚妄的(“其所表见皆不虚”)!

虽然现在尚无出土文物能明确证明五帝的确切存在,但结合其他民族的历史做理性推测的话,中华文明早期肯定是需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才能确定成型的。黄帝可能不叫黄帝,颛顼也可能有别的名字,但他们的原型一定存在,这是难以被推翻的。

黄帝画像

五帝时期的历史大致是这样的:

黄帝对外连续击败东亚大陆的另外两大势力——炎帝、蚩尤,与周边部落“打成共识”,确立了自己在本地区的部落联盟,炎黄部落开始成型;对内“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制定了最早的行政机构,同时部落内也开始出现分化,一百个左右的姓成为上层,征服蚩尤等九黎部落的人民成为下层,这便是“黎民百姓”一词的由来。

颛顼(黄帝之孙)时部落领袖的地位受到挑战,精通水利工程的共工部落战败,随后可能拆毁大型人造堤坝以泄愤,这可能是“怒触不周山”传说的由来,此举随即导致整个东亚地区水患加剧,为人祸扩大天灾之典范。

而颛顼虽然获胜,但威望大降,随即儿子失去领袖地位,黄帝另一支血脉的代表人物——喾上台,此时部落内或已开始选举产生领袖人物。

共工怒触不周山

喾死后,其二子争权,先立之挚倒台、尧成功上位。此时部落内的阶级分化更加明显,各新势力在攫取、积累私有财产的过程中不断壮大,都想上位但又暂时无法打破相互间的力量对比平衡,于是只得做出妥协,转而逼迫领袖进行分权。

最终尧不得不在生前便同意挑选舜来接班、死后传位于他,此即为禅让制之由来,今人称之为军事民主制。

舜本是黄帝血脉中早已衰败的一个家族成员,平时尚要从事体力劳动养活自己,故孟子著文章称“舜发于畎亩之中”。但或许也正因为他来自底层,所以处理实事的能力较强,因此而获得了上层的青睐,故而推选其成为新领袖。

舜即位后面临了两个大难题,一是继续治理水患,二是协调新贵族之间的矛盾。前者需要专业人才,但舜却不具备此技能;后者呼唤超强政治势力来主导改革,而舜亦无能为力。

最终这两大难题汇聚到了一个人的身上,而他即将成为旧时代的最后一人,同时为后世开启一个新时代!

连载未完待续。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