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历史的朋友肯定都读过这么一段记载,那就是西汉初年评定功臣的时候,众人争执不下,最终高祖刘邦拍板定萧何食邑最多,引发许多部下不满。根据《史记》中的描述,功臣纷纷说我们在战场上披坚执锐、攻城略地,萧何只是“持文墨议论”,凭什么拿的最多?
对此刘邦的解释是:你们就像猎狗,而萧何是发号施令之人,当然比不了;此外,你们大多是孤身追随我,最多两三个人,萧何是宗族数十人都为我效力,所以“功不可忘也”!
在这之后,刘邦又继续坚持己见、将萧何评为功臣第一,由此而确立了后者在西汉初期的显赫地位,留下了一段君臣佳话。
后世往往将这个故事奉为圭臬,将“文治”的作用无限夸大,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仔细分析的话就会发现:第一,刘邦的逻辑本身就有问题;第二,别人的解读也出现了偏差。
首先就有个疑问:萧何真是西汉的开国第一功臣吗?
这里既不是否认萧何在西汉开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不是贬低“文治”对于刘邦集团的意义;恰恰相反,笔者也认为萧何在内政方面的功劳是足以参选第一功臣这个位置的。但问题在于,就算是在刘邦的论功行赏过程中,他也不是排第一的。
有人说,萧何确实被列为西汉开国功臣之首,而且职位也最高(相国),怎能不算第一呢?原因很简单,有人比他位置更高!谁?当然是——韩信。
众所周知,韩信在自己的巅峰时期做到了齐王、楚王的位置:相国与诸侯王孰高孰低,大家心里没数吗?
那么韩信是通过“文治”达到的这个位置吗?显然不是,而是从头到尾凭借军功打出来的,只是因为被封王,所以才不被大家默认为功臣行列,但事实上韩信投靠刘邦的时候几乎是一穷二白,完全是依附于刘邦才发展起来的,怎么不算功臣?结果他达到了称孤道寡的地步,萧何能比吗?
创业时期任何集团要做大,业务能力永远是排第一位的。
萧何的功劳大不大?当然大。没有萧何的帮助,刘邦集团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确立起高效的内政制度,这也是他能战胜项羽的重要保证。但问题在于,乱世终究是比拼拳头的时代,内政的目的是为军事服务的,仗打不好的话,一切都白搭。
典型的例子就是东汉末年的刘虞和公孙瓒,前者在幽州乃至全国都有着很高的威望,内政能力拉满,但打仗不行,结果被公孙瓒生擒并最终处决。
不可否认,公孙瓒的内政能力非常糟糕,这也是导致他败亡的根本原因。但问题在于,公孙瓒或许终究要灭亡,但至少比刘虞晚,而且是他干掉了刘虞。
同理,对于所有创业集团来说,业务永远是排第一位的,维持自己的生存、打败竞争对手是首要目标,谁能做到这些,别说出将入相了,甚至可以直接封王!
通过其他西汉功臣的态度,我们也能看到萧何与韩信的差距。
早在在评定功臣的过程中,萧何就遭到了诸多非议,《史记》说刚开始讨论了一年多时间都确定不下来(“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最后刘邦决定萧何食邑最多,但之后仍然服众,连刘邦自己都差点改变心意,最终是因为关内侯鄂千秋的劝说才终于坚持将其排名第一。
然而此事结束后,萧何依旧不被许多同僚所接纳,其中武将派(注:此处不讨论韩信)之首曹参就一直和他不对付,而且无论刘邦还是萧何,二人在去世的时候都明确表示只有曹参能接替萧何担任第二任相国,曹参本人更是在听说萧何去世后就扬言“我要当相国了”,显然是稳操胜券。
反观韩信在被刘邦撸掉楚王、降为淮阴侯后,武将派依旧对其无比尊重——韩信去见樊哙,樊哙跪拜送迎、自称臣子;找陈豨谈话,陈豨表示“一切听将军吩咐”:什么是威望?这就是威望!
而且连司马迁都直言曹参的战功之所以如此之多,就是因为和韩信共事的缘故;等到韩信被消灭,曹参“擅其名”,这意思还不明确?没有韩信,哪有他曹参?
刘邦的坚持,其实也是一种政治上的制衡。
如前所说,萧何对于刘邦当然是有大功的,但这是理性分析,而人类在大部分时候是感性的动物——稳定后方固然重要,但前线的以命相搏更是弥足珍贵,战友之间的生死情是在后方工作的人们所难以感受到的,所以萧何在西汉初年的地位确实比较尴尬。
但对于刘邦来说,刻意抬高萧何是作为帝王的必要手段:一个功劳大、资历深、且在军方势力一般的臣子,不正是他所喜闻乐见的吗?不仅如此,他还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加深萧何与曹参等人的矛盾,以此来达到制衡的目的。
对此,萧何自己其实也心知肚明,所以后来才会积极配合吕后消灭军方大佬韩信,去世前也预料到再也无人可以制衡军方功臣,于是主动推荐曹参接替自己担任相国之位。
之后,刘、吕、军功贵族之间的矛盾便开始相互交织并逐渐被激发,最终引起了一系列的动荡,不过这些都是后话,此处就不展开讨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