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乡建路:从历史探索到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

千易乡村 2025-02-04 17:36:34

百年乡建路:从历史探索到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

乡村建设,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绕不开的关键议题,贯穿了中国近现代史的百年风云。从近代仁人志士的率先探索,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持续奋进,再到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无数先驱者与后继者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刻的足迹。在这一历程中,梁漱溟、晏阳初、卢作孚、温铁军等代表性人物,以其独特的理念和不懈的实践,为中国乡村建设贡献了智慧与力量。

一、近代乡建运动的先驱探索

(一)梁漱溟与邹平实验:文化复兴乡村的探索

梁漱溟,作为中国近代乡村建设的重要思想家与实践者,他深刻洞察到中国社会的“文化失调”是乡村衰败的根源。在他看来,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职业分立”的社会,乡村建设应从恢复儒家伦理入手,重建乡村秩序与文化。

1931年,梁漱溟在山东邹平创办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开启了他的乡村建设实验。他以“村学乡学”为载体,将教育与乡村治理相结合,试图通过教育唤醒农民的自觉,提升乡村社区的凝聚力。在邹平实验中,村学和乡学不仅是教育机构,更是乡村自治组织,承担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功能。农民们在村学中学习文化知识、农业技术,同时参与乡村事务的决策与管理。

梁漱溟还积极推动合作社的发展,组织农民开展生产、消费、信用等合作活动,以提高农民的经济地位和组织化程度。例如,在农业生产方面,合作社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和优良品种,帮助农民提高产量;在农产品销售方面,合作社统一收购、销售农产品,减少中间环节,增加农民收入。

然而,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实践最终未能取得预期的成效。尽管在教育、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缺乏对社会结构根本问题的认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同时,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乡村建设运动缺乏政府的有力支持,难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二)晏阳初与定县实验:平民教育救国的实践

晏阳初,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他将目光聚焦于中国农民的“愚、贫、弱、私”四大问题,主张通过教育手段来改造社会,提升农民素质,实现乡村的现代化。

1926年,晏阳初带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来到河北定县,开展了一场规模宏大的乡村建设实验。他以扫盲为切入点,推行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试图通过全方位的教育体系,培养具有知识、技能、健康和道德的新型农民。

在文艺教育方面,晏阳初编写了大量通俗易懂的教材,创办了平民学校,开展识字运动,帮助农民摆脱文盲状态;生计教育则注重发展农村经济,推广农业技术,改良农作物品种,组织农民开展副业生产,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卫生教育通过建立乡村卫生保健体系,开展卫生宣传和疾病防治工作,改善农民的健康状况;公民教育旨在培养农民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开展公民训练、组织自治团体等方式,提高农民的政治参与能力。

晏阳初还采用了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三种教育方式相结合的方法,使教育覆盖到乡村的各个角落。例如,在学校式教育中,除了普通的学校教育外,还设立了平民夜校、妇女学校等,满足不同人群的学习需求;社会式教育则通过开展演讲、展览、戏剧等活动,向广大农民传播知识和思想;家庭式教育注重家庭教育的作用,通过编写家庭教材、开展家庭活动等方式,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学习和交流。

晏阳初的定县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定县农民的生活状况,提高了农民的素质和组织化程度。然而,由于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问题错综复杂,仅靠教育手段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贫困和社会矛盾。

(三)卢作孚与北碚实验:乡村现代化的实践

卢作孚,以“乡村现代化”为理念,在重庆北碚开展了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乡村建设实验。他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基础在乡村,只有实现乡村的现代化,才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1927年,卢作孚担任嘉陵江三峡峡防团务局局长,开始了他在北碚的乡村建设实践。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交通运输为先行,以乡村建设为带动,以文化教育为重点,全面推进北碚的现代化进程。

在经济建设方面,卢作孚创办了民生公司,发展航运业,带动了北碚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民生公司从一艘小火轮起步,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航运企业之一,不仅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还促进了物资的流通和经济的繁荣。同时,卢作孚还积极发展工业、农业和商业,创办了一系列工厂、农场和商店,推动了北碚的产业多元化发展。

交通运输方面,卢作孚大力修建公路、铁路和港口,改善了北碚的交通条件。1934年,他修建的北川铁路全线通车,大大提升了煤的运输效率,降低了运输成本,促进了当地工业的发展。

乡村建设方面,卢作孚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美化。他在北碚修建了学校、图书馆、医院、公园等公共设施,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条件;清理城市垃圾,拓宽城市街道,种植树木,美化城市环境,使北碚成为一个宜居宜业的地方。

文化教育方面,卢作孚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和文化建设。他创办了中国西部科学院、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开展学术研究和科普活动,提高了居民的文化素质;每年邀请名流到此演出,邀请学者到此演讲,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卢作孚的北碚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使北碚从一个贫穷落后的乡村小镇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雏形。他的实践为中国乡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证明了通过科学规划和全面发展,可以实现乡村的繁荣和进步。

二、当代乡村建设的新探索

(一)温铁军与新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温铁军,当代“三农”问题的著名学者和实践者,长期致力于“三农”问题的研究与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理论观点和实践模式,为中国乡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温铁军强调乡村建设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传承和农民的主体地位。他提出了“生态文明”理念,认为乡村建设应摆脱传统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模式,走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他看来,乡村具有独特的生态、文化和社会价值,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在实践方面,温铁军积极推动新乡村建设实验。他带领团队在全国各地开展了多个乡村建设项目,探索了多种适合中国国情的乡村发展模式。例如,在河北翟城村,他创办了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开展农民培训、生态农业、合作经济等方面的实践;在广西恭城,他推动了“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实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温铁军还关注农村金融、土地制度等深层次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他主张建立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为农民和农村企业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推动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

三、百年乡建探索的时代启示

(一)乡村振兴战略:新时代乡村建设的总纲领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对中国百年乡村建设的继承和发展,为新时代乡村建设指明了方向。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旨在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

在产业兴旺方面,要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如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等,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据统计,截至2023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达32亿,营业收入超过1.2万亿元,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生态宜居方面,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目前,全国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已覆盖90%以上的自然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不断提高,乡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乡风文明方面,传承和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各地通过开展文明村镇创建、道德模范评选等活动,营造了文明和谐的乡村氛围。

治理有效方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国农村普遍建立了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实现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生活富裕方面,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2023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691元,比上年增长7.7%,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二)代表性人物探索对乡村振兴的借鉴意义

梁漱溟、晏阳初、卢作孚、温铁军等代表性人物的探索,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借鉴。他们的实践告诉我们,乡村振兴需要注重文化建设,传承和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乡村的文化自信;需要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需要推动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选择,让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在文化建设方面,梁漱溟的乡村文化复兴理念提醒我们,要深入挖掘乡村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保护和传承乡村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古村落、古建筑、传统手工艺等。同时,要创新乡村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将乡村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如举办民俗文化节、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等,让乡村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教育条件,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同时,要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民的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提高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此外,还应吸引城市人才下乡创业,鼓励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科技人员等投身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血液。

产业发展方面,卢作孚的乡村现代化实践表明,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各地应根据自身的自然条件、文化特色和市场需求,培育壮大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同时,要加强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附加值,实现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

农民主体作用方面,温铁军强调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选择。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农民参与到乡村规划、建设和管理中来。政府应加强引导和支持,为农民提供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服务,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让农民在乡村振兴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中国百年乡建探索历程,是一部充满艰辛与希望的奋斗史。从梁漱溟、晏阳初、卢作孚等近代先驱的开拓,到温铁军等当代学者的创新实践,再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中国乡村建设在不断探索中前进,在传承中创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应汲取百年乡建的智慧和力量,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引,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乡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梁漱溟. 《乡村建设理论》[M].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 晏阳初. 《晏阳初全集》[M].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3] 卢作孚. 《卢作孚文集》[M].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4] 温铁军. 《八次危机》[M]. 东方出版社,2013.

[5] 王晓莉. 中国百年乡村建设的历史沿革与有效性初探[J].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21(4).

0 阅读:3

千易乡村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