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乌克兰武装部队消息,其陆军特种部队在别尔哥罗德方向,完成了一次堪比战争电影的出击——前出至俄罗斯直升机驻地附近,放飞无人机传回坐标信息,引导“海马斯”火箭炮摧毁两架卡-52和两架米-8,最终还全身而退。

无人机传回的现场视频
按照乌克兰方面的说法,这次是情报总局、陆军特种部队和火箭炮兵部队联手,为策应别尔哥罗德方向防御的大胆出击。最终能一举摧毁四架直升机,关键原因有三个:一、俄罗斯陆航的大意。这段时间俄军在别尔哥罗德进展顺利,自2月初以来先后拿下多个定居点,陆航卡-52和米-8前出部署,确实有利于支援前方部队,但前进基地缺乏坚固掩体、防空系统,也使得机队处于危险当中。二、“海马斯”的敏捷和精准。从无人机拍摄的现场视频来看,火箭弹打击精度非常高,两轮开火就摧毁了四架直升机,没给俄军留下反应时间。

前进部署对卡-52来说是常态
三、美国提供的后勤和作战系统支持。之前美国断绝对乌克兰的情报和后勤援助后,“海马斯”活动强度顿时锐减,而在美国恢复援助后又变得活跃。卡-52前进基地再靠近前线,也会控制在大口径火炮典型射程之外,乌克兰无人机飞行这么远的距离侦察,还要引导火箭炮精准打击,没有一个强悍的作战系统支持是不可能的。国内之前传言舰载版卡-52K采购单价2000万美元,实际上埃及早年采购更便宜的陆基版卡-52,就已经超过2200万美元。

国内采购卡-52K已无可能
俄罗斯陆航采购成本更低,并且这次损失的也是裸机,代价要低一些,但四架直升机加起来也不会低于6000万美元。而乌克兰付出的代价,是加起来不超过100万美元的制导火箭弹,1:60的战损比尽显精准打击效率。俄军在鏖战三年后,不可能还对“海马斯”不够重视,这次损失这么大,与其说是防备不足,不如说是确实没有办法。在交手这么长时间后,应对“海马斯”这类精确制导火箭炮的方法其实很清晰——远攻近防。

远程制导火箭炮消灭高价值目标的效率非常夸张
所谓“远攻”,是指建立远程、大纵深监视打击体系,通过查打无人机对所有可疑区域进行全天候监视,并由预警机引导,实现发现即摧毁。“近防”则是建立起近距防御系统,对来袭火箭弹进行拦截或干扰。察打无人机和预警机都是俄罗斯弱项,之前其实是凭借“伊斯坎德尔-M”等,高价值战略装备的定点打击,消耗乌军手中的有限库存,才遏制了“海马斯”的活动频率。一旦美国恢复援助,“海马斯”自然会卷土重来。

俄罗斯察打无人机的性能和数量都存在严重问题
俄制S-350之前曾有“一口气拦截12枚火箭弹”的壮举,算是目前俄军手中最适合防御“海马斯”的装备。但这款中近程防空系统在研发时和韩国渊源很深,应用了不少欧美电子元件,现在国产化进程很慢,生产速度极低,根本无法满足前线需求。事实上,现在应对远程制导火箭炮是个世界性难题,谁也没办法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完全消灭对手在这方面的威胁。不过,要是一方能掌握战场制空权,又拥有完善的预警、指挥和空地打击体系,那么“海马斯”这种装备其实也很难发挥多大效果。

S-350拦截制导火箭弹的效率很不错,可惜数量太少
说白了,远程制导火箭炮属于锦上添花类武器,只能在战线基本稳固的情况下建功立业,不具备逆转生死的能力。因此,乌克兰战场上“海马斯”的成功经验,并不能适用于所有战场,特别是平原面积有限,不利于高速机动的特殊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