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为什么停滞不前了?

鸿志康康 2025-01-31 19:18:39

中医,这个曾经在中国大地上根深蒂固的古老医学体系,经历了千年的发展与传承,如今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千百年来,中医在每个时代都出现了杰出的人才。

春秋战国,秦国名医医和明确提出了六气致病学说;战国时期的扁鹊首倡四诊合参法;汉代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奠定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与治疗原则;魏晋名医王叔和著成《脉经》;唐代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宋代钱乙,被誉为儿科医学的一代宗师;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丹溪,各立新说,极大地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

明代神医李时珍完成了震古烁今的巨著——《本草纲目》;清代叶天士创立温病学说和卫、气、营、血辨证;清代御医黄元御著《四圣心源》,发明“一气周流”理论;清末民初时期著名中医张锡纯,成为中西汇通第一人。

每一种新学派或理论的出炉、新思潮的诞生,都引领了每一次的中医大发展和热潮。

人们不仅要问,当今中医有什么大的成就,为什么停滞不前了?中医的现状又是如何?

中医疗效下降

中医疗效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

疗效是中医存在的基础。如果没有卓著的疗效,中医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而中医的疗效取决于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即“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这是中医的根本与灵魂之所在。

而所谓的中西医结合,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中医的思维方式,使中医的观念逐渐僵化,从而导致了最为致命的后果——中医疗效下降!

由于西医观念的渗透和影响,使得许多中医师在临证之际,不知不觉陷入了西医僵化的思维模式。

受西医诊断之所囿,遇到炎症就清热解毒,遇到高血压就平肝息风;如根据药理实验得知:葛根、丹参有“扩冠”作用,黄精、地骨皮有“降糖”作用,五味子有降低“转氨酶”作用,于是,遇到相关疾病则必定选用。这种“以方套病、废医存药”的做法,完全脱离中医辩证论治的原则,使中医在学术上的精髓及特色丧失殆尽,变得名存而实亡!

医生不在中医的原则指导下用药,一旦治疗无效,往往就借助于西医的手段进行治疗,因为按照医疗故障鉴定标准,如果中医治疗效果不佳,而不用西医手段的,一旦出现纠纷,中医师就违反了条例。

中医被边缘化

尽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大力扶持中医学院建设和人才培养,但中医的经费远远不及西医的一半,职称评定待遇也低于西医,甚至诊费、针灸费等都远低于西医的检查费和手术费。这种现状导致中医在治病的同时却难以获得应有的经济回报,中医医院甚至需要依赖西医的检查和手术来维持运营。

今天的中医,除了那些顶级的医院和中医药研究机构,大部分的中医传承早已无力应对现代社会的挑战。现代人追求快速、便捷,西药成为了许多人首选的治疗方式。对于急性病症,一颗药丸下肚,便能看到效果;而中医的疗效则更为缓慢,需要耐心和时间。这种生活节奏的巨大差异,直接导致了中医被边缘化的现状。

虽然很多人仍然怀念传统中医的疗效,但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经济压力,让更多的人选择了快捷的西医治疗。即便是那些热衷保护传统文化的人,也开始意识到,单纯依靠传承的方式已经无法改变中医的现状。

中医子弟不学中医

中医传承举步维艰,从当年八十万民间中医,到如今的不到三十万,数字上的急剧下降反映了中医传承的日益困顿。

在过去,村村都有自己的老中医,现在呢,几十万人口的大县城都找不到一个水平不错的中医了,很多人为了找个靠谱的中医看病,要坐飞机赶火车到其他城市去。

过去,国人包括我们中医界喜欢推崇祖传中医,世代相传确有中医学术和临床经验的传承优势,但近些年这种家传现象越来越少!

据有关部门抽样统计中医院的医生中高中毕业的子弟,很少有人报考中医院校,有的中医院甚至几年没有一个高中毕业的子弟报考中医院校,有的中医院个别家长想让子女学中医,但因子女坚持不同意只好作罢。

中医教学质量堪忧

中医教育质量低下导致中医“后继乏人、后继乏术”中医现在的教学模式,既没有突出特色,也没有抓住重点。教学内容的设置很不合理:学生在学习中医的同时,还要学习许多西医的内容。西医科目设置过多、内容取舍不当,无疑大大消耗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

特别是在中医基础还远远没有打牢的情况下就同步学习西医,只会造成观点上的冲突和思维上的混乱!以致许多该掌握的内容没有学深学透。医者,技艺精纯则能救人,技艺不精则会杀人!

“所学不专、华而不实”,说起来中西医样样都懂,实际上样样都不精通,此等平庸之辈,何堪大用?所以,这个时代绝不缺乏医生,但却非常缺乏技术精良的好医生!此外,基础理论重复太多,重理论而轻实践、脱离临床的倾向十分严重。

学员高分低能、所学难以致用的现象亦较为突出。中医教学质量低下直接导致了中医“后继乏人、后继乏术”!

如同企业应该生产合格的产品,医学院校亦当培养合格的医生。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许多中医学员毕业之后,其业务能力十分有限,理论上满腹经纶,实践中束手无策者不胜枚举。近来有报道,中医博士生自己感冒全靠西药治疗,看个感冒也看不好。

“一将功成万骨枯”,医生的业务素质普遍低下,不但大大降低了中医的声誉,而且还将会使多少患者付出额外的代价!诚然,任何一位名医的成长,都注定要经历许多失误、遭受许多挫折,但是,一些人为的消极因素亦当尽可能避免。

改革中医教学模式,提高中医教学质量,缩短人才培养周期,对于振兴中医及中医的可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医管理机制僵化

中医管理机制僵化导致中医举步维艰。

中医之衰落,与其僵化的管理机制有莫大的关系。

民间中医在逐渐失去市场份额,甚至面临着被遗弃的困境。

中医医疗机构严重不足,加之业务萧条,又无法申请行医执照,以致大批具有中医执业资格的人,长期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的状态;另一方面,许多无医疗技术的江湖骗子长期挂靠医院门诊非法行医,虽经整治,屡禁不止。

多年来,中医之管理松紧失度:该严格把关的地方不严格,该放宽限制的地方不放宽。许多酷爱中医之士欲以一技之长服务于社会,竟然所学无用武之地,实在令人沮丧!

中医的前景如何,政策将是决定性的因素,不合理的政策如同无形的绞索,足以对任何产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中医急需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

中医对自身缺乏正确的认识

中医对自身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部分人学术信念动摇。

有人说中医不科学,甚至还有人说中医是最大的伪科学——因为中医所说的“气”是虚无的;中医所说的经络在解剖学中是找不到实体的;中医的五行学说牵强附会;中医历千载而不变是僵化的;中医只不过是历史经验积累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到了应该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了!

更有人说:现代医学如此发达,有没有中医已经是无关紧要了!

这朵凝聚着无数先哲智慧和民族精神的东方奇葩,还会在新的世纪再一次放射出光芒吗?

0 阅读:49
评论列表
  • 2025-01-31 22:31

    都扯淡,原因很简单,1,中医讲究一人一药,而且见效慢,根本不适合现在快节奏。2,现在很多中药是假的,药都假了,你指望中医能治好病?后面留着懂行的网友补充。[呲牙笑]

  • 2025-02-05 15:23

    医学世家,以前只有中医,学医只能学中医,现在与时俱进,中医世家的后代要学医,只要分数够,都学现代医学了,学西医了,学了西医不耽误学中医,秀才学医笼中捉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