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婚育对乳房的好处~
想必生活中很多单身的女性朋友,都会遇到/面临被父母催婚催育的困扰。我们不否认,很多时候催婚确实令人心累。
但事实是,很多父母催婚的时候,出发点都是善意的。已有资料表明,适龄婚育是可以预防乳腺增生的!
乳腺增生是一种良性的乳房疾病,它既不是肿瘤,也不是炎症。
据相关资料显示,中国女性乳腺增生的发病率高达80%,占所有乳腺疾病的75%,约有40%左右的育龄女性患有此病。
它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乳房肿块、胀痛和乳头溢液,其发病目前呈逐年上升和趋于低龄化趋势。
从女性年龄段来看,30~45岁是女性出现乳腺增生的高发时间,专业人员分析可能与女性性成熟有关,这一年龄段的女性刚经历性成熟阶段,雌激素分泌处于较高水平,体内激素水平与其他年龄段相比存在明显差异。
你知道吗?婚育因素与乳腺增生的发病密切相关:不结婚、结婚后又离婚、结了婚不要孩子、生完孩子不哺乳、哺乳时间太短等等都是乳腺增生的高危因素。
而严重的乳腺增生可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会造成很大的损害。不仅如此,乳腺增生,特别是病理性乳腺增生,还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
今天,就让小编跟你一起聊一聊,婚育因素与乳腺增生的那些事儿~
一 性生活与乳腺增生
和谐的家庭环境和良好的夫妻生活,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调节卵巢的内分泌功能,使雌、孕激素分泌水平正常,促进乳腺的血液循环,有效预防乳腺增生的发生或降低乳腺增生的程度。
研究还发现,离婚妇女比未离婚妇女的乳腺增生发生率高。这一方面是因为离婚后没有了和谐的性生活;另一方面是因为面对离婚这种严重的家庭问题,女性心理压力巨大,导致内分泌失调,容易发生乳腺增生。
二 孕产与乳腺增生
孕产次数越多,患乳腺增生的几率越小;生育越晚,越易患乳腺增生。
这是因为妊娠可以让乳腺得到二次发育,使发育不良的乳腺细胞发育完善,从而增强了乳腺细胞抵抗有害因素的能力。同时,妊娠使孕激素分泌增多,有效保护、修复乳腺,不易出现增生。
三 哺乳与乳腺增生
哺乳是乳腺的保护因素,亲自哺乳且持续时间较长的女性,普遍表现出较低的乳腺增生发病率。母乳喂养超过6个月,即使有乳腺增生的家族史,也可降低5%的发生概率。
而产后不哺乳或哺乳期较短的女性患乳腺增生的风险相对更高。这是因为多次的哺乳可以使乳汁不断冲洗乳腺管,使乳腺分泌物及时排出,有效保护乳腺。另外,哺乳能使孕激素分泌充足,对乳腺起到保护作用,从而降低乳腺增生的发病率。
所以,为了更好地预防乳腺增生,建议女性朋友们要适龄婚育哦,该恋爱时恋爱,该结婚时结婚,该生育时生育,该哺乳时哺乳,而且要哺乳得尽量久一些。
参考资料:
[1] 王宝菊.乳腺增生发病机制相关研究进展[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1,36(11):50-52.
[2] 李燕茹,谢春姣,丘丛玺,汤永翔,林秋月,刘移民.广州市3107名女职工乳腺疾病超声检查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21,32(05):342-344,351.
[3] 马薇,金泉秀,吴云飞,金锋.乳腺增生症诊治专家共识[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6,36(07):759-762.
[4] 金洁,章小飞,金艾香,张露飞.青壮年女性流动人口乳腺增生健康风险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20,35(09):1722-1726.
[5] 李梅花.女性乳腺增生的相关因素与保健措施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84):72.
[6] 丁南萍,赵霞.体检发现女性乳腺增生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6,32(03):422-423.
[7] 全国《中成药治疗乳腺增生症临床应用指南》课题组 ,裴晓华,康骅,樊英怡.中成药治疗乳腺增生症临床应用指南(2021年版)[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22,28(02):149-157.
[8] 于慧会,朱博,关磊,孙建民,蔡丽娟,郑扬,聂慧芳,肖伟,毕雪,刘运泳.城市健康体检人群乳腺增生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9,47(04):439-442.
[9] 罗虎,胡丽,王姿欢,孙立庚,沈壮,叶研,刘芬.北京市女性医务人员乳腺增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职业与健康,2018,34(07):942-945.
[10] 王景诗,李彦国,梁罟.秦皇岛地区乳腺增生症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J].武警医学,2017,28(09):897-901.
[11] 刘兰,王笑喆,刘瑞丽,罗欢,张郁,张朝锋,夏秀林,侯林都.性心理干预对乳腺增生患者报告结局(PRO)的影响[J].中国性科学,2017,26(05):158-160.
[12] 栗源鸿.育龄期已婚女性乳腺增生症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02):283-284.
[13] 李斌,廖秋月,王兆芬,刘寿,杜文琪,汪海静,张发斌,梁军.中国女性乳腺增生危险因素Meta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6,32(05):443-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