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季节,春暖花开,鸟语花香,到处都是一片生机盎然。这个季节人们除了欣赏美景之外,最期待的就是各种时令野菜,大棚蔬菜吃多了,春季的野菜自然也就十分受欢迎,像是荠菜,苜蓿,香椿,蒲公英等等,都是人们隔三差五爱吃的应季野菜。

很多人闲暇之余就会去野外散心的时候挖上一点野菜,然而野菜虽好,但并不是每一种都安全,很多野菜其实暗藏风险,你以为的“天然无公害”,可能正在悄悄伤害你的身体。专家紧急提醒:这5类野菜千万别碰,轻则中毒,重则危及生命!

野菜的种类非常多,很多正常的野菜其实与有毒植物常如“双胞胎”般相似,普通人肉眼难辨。例如,可食用的水芹菜与剧毒的石龙芮,外形几乎一致;清香的香椿芽与漆树芽也难以区分。一旦误食,轻则引发呕吐、腹泻,重则导致肝肾衰竭甚至死亡。

在大自然中许多有毒植物含有生物碱、氰苷等毒素,误食后迅速破坏人体细胞功能。数据显示,春季因误食有毒野菜导致中毒的病例中,超60%为误认所致。所以野外挖野菜时,记住不认识的野菜坚决不采、不吃。采摘时携带专业图鉴或使用识别类App辅助确认。

虽然现在菜市场,路边摊的野菜售卖很多,但是一些城里人就喜欢体验一下挖野菜的快乐,但是他们往往不愿意去更远的地方,就在城市里的一些路边、工厂附近、绿化带附近采摘,这些野菜看似茂盛,实则暗藏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污染物。汽车尾气中的铅、镉会沉积在叶片表面;工业废水污染的土壤中生长的野菜,可能含有致癌物质。

有检测显示,公路旁野菜的铅含量超标的概率高达75%,所以如果想要自己挖野菜,那么一定要避开这些污染区域,去稍远的野外进行采摘。
三、久放的野菜前几天妈妈回老家,挖了一大塑料袋子的野菜,回家后吃了一部分,剩下的野菜也没及时处理,结果放在袋子2天的时间就开始变软变质,结果老人舍不得,把坏叶子摘掉后又做了一大盘,吃完后一会时间,肚子就开始不舒服。

其实这种现象非常多,很多人挖会的野菜一顿肯定吃不完,但是又没有正确处理,这样的野菜就很容易导致变质,另外正常室温超过24小时的野菜,亚硝酸盐会超3倍,对于健康危害很大。
如果挖回的野菜一顿吃不完,那么我们可以把它先焯水,然后挤干水分,抽真空之后放入冰箱,这样既能保存时间久,还能更新鲜。
四、过量食用的野菜野菜营养价值高这是毋庸置疑的,许多人迷信野菜“药食同源”,加上它的季节性强,有些人就一天三顿都吃,生怕再不吃就过季了。然而野菜虽好,过量食用也是危害健康的,例如,蒲公英虽清热解毒,长期大量食用会损伤脾胃;马齿苋含草酸,过量易引发肾结石。

除此之外野菜多属寒凉性质,且含草酸、生物碱等抗营养因子,影响钙、铁吸收,尤其是中老年人一定要管住嘴,切记别太贪野菜。关于野菜正确的饮食方式时,一周不超2-3次,每次摄入100克足矣。
五、光敏性野菜荠菜、香椿等野菜含光敏性物质(如呋喃香豆素),食用后若接触紫外线,可能诱发“植物性日光性皮炎。如果你的身体是光敏体质人群,那么吃这些野菜的时候一定要慎重,如果真的管不住嘴,那么建议晚上食用,减少紫外线接触。

野菜是大自然的馈赠,但绝非“无害美食”。从采摘到烹饪,每个环节都需科学防护。转发此文,提醒身边人:莫为一时口腹之欲,赌上健康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