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尹兰捧着杨开慧遗物找到报社:我不能对不起贺妈妈的托付

品味文化韵味 2025-03-19 23:51:09

1984年春天快结束时,已经七十多岁的贺子珍因为持续高烧、大便带血等不舒服住进了上海的一家医院,医生尝试了许多办法,但她的体温还是降不下来。四月中旬,孔令华在北京正忙着照顾老婆李敏和孩子呢,突然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里的人说,贺子珍的情况好像很严重,有关部门已经买好去上海的机票了,让李敏他们赶紧过去。

那时候,李敏已经因为心脏病和淋巴结肿大等问题在医院住了好久,身体特别差。孔令华心里着急,也没敢瞒着她,赶紧打包好东西,陪着李敏一起登上了飞机。可能是因为心里害怕,李敏的脸色白得吓人,全身直冒冷汗,手一直捂着胸口,想让自己别那么慌张。孔令华赶紧拿出药片,给李敏服下,告诉她贺子珍的情况肯定会慢慢好起来的。抵达上海后,李敏他们直接在机场就上了专车,直奔贺子珍所住的医院。她没顾得上问医生妈妈的情况,直接就冲到病床旁边,弯下腰来,仔细看着妈妈那泛着红晕、又瘦又弱的脸庞。就在这个时候,贺子珍慢慢睁开了眼睛,费力地弯了弯嘴角,好像在跟女儿点头示意。李敏一看到这情景,眼泪立马就涌了出来,她凑近母亲的耳朵,轻声细语地说:“妈,我们来瞧您了,您感觉咋样啊?”

贺子珍轻轻地点了下头,嘴唇微微动了动,可就是一点声音也没发出来。看到情况后,李敏心有灵犀地转身对医生说了声“感激”,接着又关心地问贺子珍有没有哪里不对劲?虽然神智还很清楚,但贺子珍说话不太清楚,只是说肚子有点疼。没等李敏开口,贺子珍的哥哥贺敏学带着一家人也匆匆来到了病房。过了两天,烧退了的贺子珍瞧着女儿和家里的亲人,乐呵呵地问他们,是不是觉得她快好利索了,所以都聚到一块儿来看她呀?大伙儿都觉得,贺子珍正一点点地好起来呢。没想到,就在那天晚上,贺子珍的体温又升了上来,不省人事。到了4月19日的下午,75岁的贺子珍在亲人的环绕中,安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01,一份证书诉过往:她也曾是战场上英勇无比的女将士】贺子珍去世后,怎么安排后事成了上海政府人员手里的烫手山芋。他们不敢随便做决定,就把这事儿往中央上报了。中央的相关部门也挺犯愁,于是又把问题转到了邓小平那里。邓小平说:“把贺子珍的骨灰安放在一间屋子里吧,我们中央的领导都得送花圈来表达我们的哀思。”那个一室啊,其实就是八宝山烈士公墓里专门放中央领导骨灰的地方。他的话,算是给贺子珍的葬礼定了个正式的档次。那年4月25号,上海革命公墓为贺子珍举办了告别仪式。好多中央和地方的大领导都发了吊唁的信,还送了花圈来表示哀悼。几位大领导,包括中央候补书记和上海市委书记,都亲自到了现场参加送别会。到了下午,贺敏学和李敏他们一起把贺子珍的骨灰护送回了北京,最后由李敏亲手把骨灰安置在了一个房间里。

后来,华东医院里负责照顾贺子珍晚年生活的领导,整理了她的个人物品,并把所有东西都送到了上海市委。市委的负责人经过商量,觉得应该把这些遗物交给贺子珍现在唯一的女儿李敏。贺子珍留下的东西很少,就只有三个旧箱子。其中两个皮箱子,是她从苏联回来时一直带着的,让李敏惊讶的是,这么多年过去了,都三十多年了,妈妈竟然还保存着它们。心里想着妈妈,李敏轻轻地掀开了箱子盖,从里面取出妈妈以前用过的日常用品、衣服、书本、信件还有账本这些,一样样地慢慢整理好。贺子珍走的时候,没留下啥值钱的东西。她在病得厉害的时候,就已经把自费买的彩电和收音机都送给了医院。翻开书页,里头夹着贺子珍写的笔记,还有几张和家人的合照。就在李敏沉浸在往事里的时候,眼角不经意间瞥到了一张陌生的证书。她放下手头的东西,轻轻地抽出那张证书,眼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滑过她的脸庞。

那是一张1951年由华东医院出具的证明,讲的是贺子珍的情况。证明里说她右肺和右腋胸壁里有金属东西没取出来,被评定为3级甲等伤残。按照规矩,贺子珍只要拿着这个证明去找相关部门,每半年就能领到一份伤残补助金。但贺子珍却把那份伤残证明悄悄藏在箱底,三十多年来,从拿到证明直到去世,她都默默地把本该属于自己的补贴全部贡献给了国家。一份伤残证书,揭开了一段深埋岁月长河中的陈年旧事。大家往往只记得贺子珍的脾气倔强和固执,只关注她与毛主席之间的情感波折,却忽略了她作为一位勇敢的女性战士,曾随革命队伍翻山越岭、历尽艰辛的过往。话说在1925年,16岁的贺子珍就成了江西老家第一个女共产党员,她跟着永新的革命队伍上了井冈山,还在那儿和毛主席相识相知了。

1934年,红军踏上了长征的路途,那时候,贺子珍也在队伍里,她是休养连的一员,肚子里还怀着宝宝,就这样开始了艰苦的旅程。她没有接受特别的优待,硬是要跟大家一起,冲在最忙的工作岗位上。不光要照看两三副担架,到了营地后,还得忙着给战士们烧水泡脚、安排睡觉吃饭的地方,还要帮忙医护人员给伤员换药等等,忙得不可开交。1935年2月的时候,红军打下了遵义,打了个大胜仗。就在这时,贺子珍突然要生孩子了。那天,天上飞机扔炸弹,地上敌人紧追不舍,情况十分危急。董必武急着想给贺子珍找个安全地方,但情况太紧急,贺子珍自己决定,就在一个简单的小棚子里生孩子。医生护士迅速到达,围着贺子珍进了小屋帮她生孩子。每个从战场上回来、经过小屋的士兵都会焦急地说一句“快点,敌人快到了”。

可生孩子这事儿哪由得了人定时间呢?偏偏就在一架战斗机轰隆隆从草棚顶上飞过,紧接着在不远处扔下一颗炸弹的那一刻,贺子珍迎来了一个女宝宝的诞生。兴奋的人群赶紧把贺子珍和孩子抬上担架,意识还清楚的贺子珍赶忙从口袋里摸出4块银元,递给钱希均,拜托她把闺女送到老乡家里照顾。到了住的地方,毛主席听说后急忙赶来,可惜没见到女儿,只看到累得不行的贺子珍。他悄悄拿出9块银元,让警卫员给贺子珍买点好吃的补补身子。贺子珍知道后,硬要把银元还回去,说这些钱应该给毛主席买点营养品。两人商量了一番,最后贺子珍买了一条鲤鱼,两人一起吃了。之后,贺子珍带着那些银元,每到一处地方就让别人帮忙带点补品给毛主席。毛主席对物价心里有数,好几次问起贺子珍,贺子珍都说是用银元换来的。

直到有一天,毛主席当着贺子珍的面,自己动手算起账来,贺子珍这才说出真相:“我把娘给我的金镯子给卖了。”听完之后,毛主席心里很感慨,他向贺子珍许下承诺:“你别担心,咱们一定给她带来一个新生活的新中国。”贺子珍咧开嘴乐了。一个多月后,红军走到盘县边上时,突然遭到敌人攻打,子弹嗖嗖地飞过来,炸弹也不断爆炸,休养连一下子陷入了非常危险的境地。眼瞅着钟赤兵动弹不得,眼看就要在敌人的炮火中没了命,贺子珍不顾一切地从隐蔽处冲了出来,跑到他的担架旁,赶紧给他包上伤口,拽起担架就往安全地方跑。可惜啊,贺子珍还没跑到安全地方呢,敌机就发现了他们,又开始疯狂扫射。贺子珍二话不说,一下扑到钟赤兵身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他。

敌人逃跑了,钟赤兵差不多没事,但贺子珍却重伤倒地,怎么也叫不醒。卫生员见状,赶紧冲上前,把贺子珍背起放到担架上。医生很快赶到,忙着给贺子珍包扎伤口。没有麻醉药,只能咬着牙强行按住她再次动手术。贺子珍的头部和上半身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弹片,医生只能把露在外面的弹片取出来,但那些深藏在身体里的弹片,就成了战争留给贺子珍永远也抹不去的痛苦印记。过了几天,贺子珍醒过来后,第一句话就问钟赤兵怎么样了,还特地嘱咐战友们,千万别把她受伤的事告诉毛主席。在接下来的路上,贺子珍靠着坚强的意志和不肯放弃的精神,硬是把这段艰难的路程给走完了。李敏知道妈妈以前的事情,但没想到妈妈会那么坚决地不要本该属于自己的好处,从生到死,心里想的都是祖国和人民。这样的妈妈,让李敏更加佩服,心里满是感动。

【02,一只木箱记情深:她一生最遗憾的事莫过于彼时任性】肯定还有好多关于妈妈的事情,李敏以前都不知道。直到贺子珍去世后,那些“不为人知的往事”才一点点展现在李敏的眼前。尹兰以前是给贺子珍帮忙的女仆之一,她原来的名字叫尹淑兰。1948年,贺子珍从国外回来,组织上安排她和几个伙伴去照顾贺子珍。贺子珍第一次见到尹兰,就被她那爱笑、乐观的性格给吸引住了。和尹兰相处了一段时间后,贺子珍跟她慢慢熟络起来,有一天开玩笑地对她说:“你的名字真好听,挺配你的,但我们作为革命的后代,不能太娇气,‘淑’这个字显得有点柔弱了。”尹兰一听这话,立马就把“淑”字给去了,直接改名成了“尹兰”。她对贺子珍特别有好感,心里也很佩服她。

那时候,贺子珍老是因为想念在北京的女儿而变得不爱说话,尹兰就常常喊喊她,温柔地开导几句,让她心里好受点。时间一长,贺子珍对尹兰也越来越有好感,便对她说:“以后别叫我首长了,咱俩年纪差得有点儿多,你就叫我贺妈吧。”尹兰爽快地一口答应了,心里别提多高兴了。1950年的时候,贺子珍把尹兰拉到身边,问她以后有什么想法。尹兰说她想一直待在贺妈妈身边。贺子珍认真地摆了摆手,说:“你还小呢,跟着我没啥大出息。得多学点实在本事,以后才能挑得起建设国家的担子。”

贺子珍特地帮尹兰张罗了去沈阳财经学院深造的事儿。在送尹兰走的时候,她还把自己用了好久的旧木箱送给了尹兰。尹兰挺意外的,赶紧让贺子珍把木箱拿回去,因为她心里明白,这木箱对贺子珍有多重要。这个木箱子是杨开慧以前用过的东西,后来她送给了毛主席。杨开慧去世后,这个箱子就成了她的遗物。毛主席特别珍视这个木箱,不管去哪儿都会随身带着它。贺子珍在给毛主席当秘书那会儿,经过毛主席同意,就拿这个木箱子来装重要的文件,并且随身带着它很长时间。当红军抵达陕北后,因为一些原因,贺子珍和毛主席之间有了隔阂,她一气之下跑到西安,打算到上海去看病。在这个过程中,毛主席特地让人捎去一个木箱子,里面装着些日常用的东西,还有一封信,劝贺子珍能够回心转意。

贺子珍没理会主席的劝说,拎起木箱就去了苏联。从那以后,她不管遇到多少困难,都一直带着那个木箱,从没放下过。可以说,这个木箱子意义重大,它记录着杨开慧和贺子珍两位女英雄与毛主席的过去,特别是贺子珍那些年少轻狂的日子。里面既有深深的怀念,也有终生的遗憾。现在,贺子珍把这么重要的木箱送给了尹兰,尹兰心里怎么能不七上八下呢?但是贺子珍就是不肯要回那个木箱,她对尹兰说:“这个箱子,只有放在你那儿,我心里才踏实。以后啊,等主席老了,还得麻烦你把箱子交还给他呢。”听完之后,尹兰认真地点了点头,决定把这个木箱看作是自己这辈子最重要的东西。

【03,生前身后多遗憾:她走了,她的遗愿也未能如她所愿】不过,就像1959年贺子珍在庐山匆匆见过毛主席一面,之后再无机会重逢,成了她一辈子的遗憾那样,尹兰也没能满足贺妈妈的心愿,把那只木箱亲手交给毛主席。尹兰离开学校后,通过朋友介绍,和当兵的张文忠成了家。可没多久,她就得了尿毒症,这让她特别难受,好几次都想不开,想要放弃生命。就在这时,她老公无意间发现了那个小木箱,这一下子点燃了尹兰活下去的希望。她不想对不起贺妈妈的信任,也不愿违背贺妈妈的交代,所以拼尽全力与病魔抗争,硬逼着自己鼓起勇气接受治疗,后来终于一点点好了起来。

但幸福时光短暂,大概在1974年,尹兰的老公张文忠生病走了。她还没缓过神来,两个孩子又接二连三地得了重病。尹兰的生活再次陷入了黑暗。是贺子珍的交代一直在给尹兰打气,让她慢慢在困境和失败里看到了“希望”的曙光。1993年,毛主席诞辰一百周年的时候,七十多岁的尹兰老人带着那个木箱,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位报社的记者,跟记者讲述了关于这个箱子的往事。这事儿传开后,相关部门的人好几次上门找尹兰确认细节。他们好奇为啥尹兰到现在才说,尹兰眼里泛着泪光回答:“我年纪大了,这箱子再留我这儿,我就没法向贺妈妈交代了,我不能辜负了贺妈妈对我的信任。”李敏收到工作人员专门写给她的一封信后,拿着信高兴地说:“没错,我想起来了,以前她教过我读书认字呢。”就这样,尹兰保管了四十多年的杨开慧遗物,后来被相关人员送到了革命历史博物馆里保存起来。虽然那个木箱没能亲手交还给毛主席,但也显现出了尹兰守信用、一直坚持到底的精神。

1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