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周总理逝世后,工作人员在其内衣口袋里发现了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背面写着“劳山遇险,仅存四人”,这张照片揭示了周总理曾经历的生死危机。当年,周总理在劳山遭遇刺杀,三十二人中仅四人幸存,而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副官陈友才的英勇奉献。陈友才原是周总理的警卫员,他在多个生死关头保护总理,最终在劳山为周总理献出了生命。那么,陈友才究竟是怎样的一位人物?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陈友才湖南郴州人,年仅14岁便投身革命。他从小就目睹了国民党对百姓的压迫和暴行,陈友才的爷爷曾是农民自卫军的领导者,在大革命时期因遭国民党迫害而英勇牺牲。爷爷的牺牲深深触动了年轻的陈友才,激发了他心中对抗压迫、为民请命的斗志。
随着家族革命的深入,陈友才跟随爷爷的兄弟们投身革命。叶挺将军领导下的北伐战争、武汉战役和广州战役都印刻在他家族的历史里,而他的亲人也在这场战斗中纷纷献出了生命。小小年纪的陈友才,早已心系革命事业,体会到了身边的一切变故给自己带来的巨大动力。年仅13岁的他加入了儿童革命团,并被选为团长,开始在自己家乡投入革命活动。这股年轻的热血,燃烧在他的心中,驱使着他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
合照
陈友才在十五岁时便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时尽管年纪尚小,但他已经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胆略,成为了红军队伍中的重要一员。最初陈友才负责红军队伍中的通讯工作,准确无误地传递每一条重要信息。随着经验的积累,他很快转入了更加关键的岗位——情报部门,成为了侦察队的队长。
作为侦察队队长,陈友才的表现可谓是无可挑剔。他几乎每次执行任务都能准确捕捉到敌人的动向,及时传回至关重要的情报,为红军的战略部署提供了巨大帮助。有一次他通过截获敌人通讯情报,得知一支敌军运输队将经过附近。
陈友才凭借丰富的战斗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提前组织队员埋伏在关键位置。待到敌人运输队进入包围圈,他立刻指挥部队展开袭击,敌人措手不及,战斗结束时,陈友才成功缴获了大量敌方物资,还顺利完成了任务。这次战斗的成功让毛主席对陈友才的能力给予了高度赞扬。随后他就留在了毛主席身边担任警卫员。
毛主席和周总理
尽管年纪轻轻,陈友才一直勤勤恳恳地工作,迅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战士。在红军艰苦的岁月里,陈友才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第五次反围剿时期,红军的物资极度匮乏,每个战士每天仅能分到半斤粮食。然而周总理深知这些年轻红军的身体需要养分,便将自己省下的粮食分给这些孩子们。他看到陈友才年纪小,便亲自为他盛饭,确保他能得到足够的食物。
1934年9月,红军行进至腊子口时,意外遭遇了敌机的轰炸。在那片险峻的丘陵地带,敌机如同苍鹰盘旋在头顶,随时准备发起攻击。周恩来等领导人正在前进,整个队伍的安全成了最大的关注焦点。
在敌机的威胁下,队伍中出现了不同的应对方案。有人建议集中火力,试图击落敌机;也有人提议继续行军,尽量避免成为敌机的目标。但陈友才迅速意识到,直接与敌机对抗或急速行进都无法保障周总理的安全。他提出了一个独特的方案:让大家迅速伪装起来。
大合照
陈友才指挥队员们利用周围的树枝和叶子制作简易的伪装,将自己的身影完全隐藏在丛林中。他提出大家戴上树枝编成的头环,肩披树叶,手持树枝,紧紧围绕在周恩来担架周围,尽量模仿自然的灌木丛,减少暴露的机会。
陈友才考虑得非常周到。为了保护病重的周恩来,他决定牺牲自己和其他人的隐蔽,而不是冒险将总理暴露在敌机的视线中。他清楚快速行军或冒然开枪,都会让周总理更加痛苦,甚至加大被敌机锁定的危险。通过巧妙的伪装,他们能够暂时摆脱敌机的注意,为后续的转移争取时间。
敌机再次飞过时,他们的伪装几乎完美无缺,飞机完全没有察觉到隐藏在灌木丛中的红军队伍。趁敌机转身的间隙,陈友才果断指挥将周恩来转移到一条隐蔽的沟壑中。随着飞机的远去,他们迅速调整队形,并且尽可能静音,避免任何声响引起敌人怀疑。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就在他们完成隐蔽,敌机再次返回时,敌人毫不犹豫地投下几枚炸弹,并进行了疯狂的扫射。周围的一切都被炸成了废墟,之前放置担架的位置,也在瞬间被炸得面目全非,深深的弹坑替代了原本的草地。然而得益于陈友才的决策与及时的转移,周恩来与随行人员幸运地躲过了一次生死劫。
在长征的艰难岁月中,陈友才紧随红军总部负责通信联络,还亲自参与战斗,时常承担保护领导的重任。1935年6月,红军抵达四川懋功时,陈友才被调到周恩来身边,担任警卫任务。周恩来因长征的劳累身体虚弱,陈友才竭尽全力确保周总理的安全,一路守护直到他们成功抵达陕北。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36年2月,红军渡黄河东征。周恩来留在河西主持后方工作。不久敌军发起进攻,围困了周恩来的指挥部。陈友才迅速指挥战士反击,将敌人压制。正当战斗胶着时,一名敌兵突袭周恩来。陈友才毫不犹豫冲上前,将敌人按倒并开枪击毙。然而敌人反击中,陈友才腿部中弹,依然坚持指挥队伍掩护领导撤离。直到黄昏,敌人被击退,周恩来等人得以安全。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周恩来受张学良、杨虎城的邀请前往西安谈判,陈友才随行。在这场错综复杂的政治局势中,陈友才冷静应对敌特威胁,保障周恩来安全顺利完成谈判。
1937年为推动国共合作,党中央派周恩来前往杭州与国民党谈判。通过他的努力,谈判成功达成协议,推动了两党的合作。4月24日,党中央决定再派周恩来带队赴南京,与张治中等人商议红军改编事宜。
大合照
然而出发前夕,周恩来决定调整计划。原定全员同赴南京,突然改为一部分代表团先行,周恩来和部分成员稍后出发。此时陈友才提出与周恩来交换身份的建议,以迷惑潜在敌人。周恩来同意了这个方案,于是两人迅速交换服装,周恩来穿上警卫队军装,陈友才则穿上便装。
这一变换巧妙地掩饰了周恩来的行踪,并确保了周围的安全。周恩来与部分代表团成员乘坐卡车前往南京,而警卫队则保持高度戒备,确保一切顺利进行。整个行程的保密工作做得极为严密,确保敌人难以察觉。
陈友才
红军代表团行进至劳山地区时,突遭200余名武装土匪的袭击。这些土匪受何应钦的支持,装备精良,目标直指周恩来。当时的情形极为危急,司机中弹身亡,其他警卫员伤亡惨重,连陈友才的腿也被打断。然而陈友才毫不慌乱,凭借着多年的战斗经验,他迅速做出决定,命令两名战士全力护卫周恩来撤离,并尽全力掩护队伍脱险。
在无掩体的开阔地带,周围的火力愈发猛烈。面对土匪的疯狂进攻,陈友才决定用自己的肉身作为盾牌,他紧紧抓住卡车的护板,站立起来,用身体吸引敌人的注意力。尽管胸部中弹,血流如注,他依然坚定不移地指挥战士们反击,用尽全力保护周恩来。
土匪们并不认识周恩来,但他们看见陈友才穿着西装、长靴,打着领带,立刻认定他就是目标人物。敌人的子弹如暴雨般飞来,陈友才依旧冷静应对,不仅模仿周恩来的语气大声指挥,还故意暴露自己位置,引导土匪的火力集中在自己身上。这一举动让周恩来和其他同志获得了宝贵的撤退时间。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尽管敌人的数量庞大,火力猛烈,陈友才凭借着过人的冷静和果敢,不断带领队员进行反击。土匪一次次被打退,几十个敌人倒在血泊中。在陈友才和其他警卫员的掩护下,周恩来终于成功脱险。然而由于敌人数量众多,且弹药告罄,陈友才在激烈的战斗中身负六枪,身上血流不止,最终英勇牺牲。
土匪们冲上前去,高喊着"活捉周恩来"。他们从陈友才的西装口袋里发现了一张印有"周恩来"名字的名片,才确认自己完成了任务。愤怒的土匪随即对已倒地的陈友才进行残忍的连捅二十多刀,才停止了对他的攻击。虽然陈友才英勇牺牲,但他的举动为周恩来的逃脱赢得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图片来源于网络
陈友才牺牲后的第二天,红军战友们带着一条沾满鲜血的毛毯来到周恩来面前。这条毛毯曾是陈友才生前的常用物品,布满了弹痕和刀痕,显然历经了激烈的战斗。周恩来接过毛毯,沉默了许久。目光定定地看着那条布满血迹的毛毯,周总理眼中闪烁着泪光。所有在场的同志都默然无声,大家从周恩来的神情中感受到了那份沉甸甸的痛惜与哀伤。
1938年春,延安举行了一次追悼会。周恩来在会上深情地说:“陈友才同志是我的替身,更是我们党最忠诚的战士。他用年轻的生命,生动诠释了对党至死不渝的忠诚。”追悼会结束后周恩来特意亲自去看望了陈友才的家人,并将那条弹痕斑斑的毛毯交给了他们,作为他对陈友才无限怀念和敬意的象征。
陈友才
到了1952年,陈友才的妹妹陈桂英作为一位特殊的客人,踏入了中南海的大门。周恩来热情地接待了她,并深情地回忆起那段往事:“你哥哥是一位真正的英雄,他为我挡住了6颗子弹,20多刀,他的英勇我永远铭记在心。”在温馨的谈话中,周恩来详细询问了陈家的近况,并亲自安排相关部门妥善关照陈友才的家人。
如今那条见证历史的毛毯被珍藏在延安革命纪念馆中。每一个弹孔、每一道刀痕都仿佛在讲述着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每当参观者驻足观看、询问其背后的故事时,工作人员都会深情地讲述起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1956年,周恩来重返延安视察工作。在繁忙的行程中,他特意抽出时间前往陈友才的墓前进行祭奠。凝视着墓碑上的照片,他感慨地说:“19年过去了,但每当我回想起小陈,心中依然充满悲痛。”在他的倡议下,当地政府对陈友才的墓地进行了整修,并在墓前立起了崭新的碑文,以缅怀这位英勇的战士。
合照
1973年6月,越南总理范文同访华,周恩来总理陪同他参观延安。当两人来到宝塔山下时,周总理突然停下脚步,问工作人员是否了解陈友才烈士。他深情地提到,陈友才就是埋葬在此的英勇烈士。
周总理清楚地记得,正是在那个生死关头,陈友才替他挡下了致命的子弹,周总理要求将陈友才的事迹公之于众,并将他的遗骸迁至烈士陵园,以表彰他为国家献出的生命。
直到1976年病重之际,周恩来仍然念念不忘陈友才的英勇事迹,他嘱咐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一定要将陈友才的事迹详细整理并记录下来,让后人了解并铭记我们党的江山是如何通过无数英勇战士的奋斗和牺牲而打下来的。”
周恩来
周总理去世后亲人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一张泛黄的合影,背面写着:“劳山遇险,仅存四人”。这张照片提醒周总理,那场险恶的劳山事件,始终是他一生中最危险的时刻。周总理曾亲口说过:“劳山事件是我一生中最危险的一次”,而陈友才的英勇牺牲,是他永远无法忘记的。
如今在延安革命纪念馆的展览室里,那条血迹斑斑、充满历史沧桑感的毛毯依然被完好地保存着;而每一个走进展览室的参观者都会在这件珍贵的历史文物前驻足观看、深思良久。
周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