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才女苏雪林:结婚36年,坚决不与丈夫同房,晚年开始后悔

田畴谈社会 2023-08-14 10:48:09

民国时期是中国的一个特殊动荡时期,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但新旧思想在这里碰撞,碰撞出腐朽与浪漫。进不去的“开放”与退不出的“封建”,与之形成尴尬的局面。

这也表现在人才方面,民国时期虽然动荡不安,但教育出许多大师与才女。这些才女们一方面接受新式教育,一方面由于观念传统因素不得不接受父母的包办婚姻,这就形成矛盾体,造就那个时代的悲剧。

民国才女苏雪林就是这样一个人,她“离经叛道”,她思想开放,却为有名无实的婚姻坚守一生。她结婚36年,却拒绝与丈夫同房,又不舍得离婚,两人形同陌路,各自安好。晚年的她“幡然醒悟”,后悔不已,弥留之际道出了实情。

苏雪林于1897年出生浙江瑞安的官宦之家,祖籍安徽太平县,从小衣食无忧,但祖母深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不让她读书上学。

所以在她小时候不能像哥哥们那样去私塾里上学,只能在家学习女红,学做个大家闺秀。可她对这些并不感兴趣,对读书很感兴趣,哥哥们读书回来,她会叫嚷着哥哥教她读书认字。看着妹妹撒娇的样子,哥哥们非常乐意教她。

她学得很认真也很快,认字多了后,试着去读一些《三字经》,看一些古典名著如《三国演义》、《西游记》等,随着识字量增多,非常渴望正常去读书。

但她的祖母却百般阻挠,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在家相夫教子就行,读那么多的书干嘛!苏雪林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她以绝食、甚至不惜以生命相逼,祖母无奈之下才答应她去自家私塾旁听。

她当旁听生比那些正式入读的哥哥们还厉害、还认真,以至于私塾老师感叹:此女子非同一般!

之后,她受祖父及留洋归来的叔叔的影响,在学业上一路高歌猛进。在1915年,她进入安庆省立初级女子学校读书,由于在校期间表现优秀,引人注目,毕业之后留校担任该校附属小学教员,在任教期间,结识庐隐女士,深受其影响,又不甘心一辈子当一名老师,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

可是她的祖母却以婚嫁为由,中断她的学业,将她许配给当地五金富商之子张宝龄。苏雪林心灰意冷,大病一场,与旧式家庭决裂,祖母只好满足她的愿望。

她来到北京求学,进入北京女子高等女子学校国文系就读,在这里增长了才干,拓展了视野。正值“新文化运动”的思潮,又师从胡适、李大钊、周作人、陈衡哲等知名教授,苏雪林的思想深受震动,发生大的变化,向往自由、追求妇女解放的心越来越强烈,对那个原生旧家庭极度厌恶。

为彻底逃离家庭的束缚,一声不吭、孤身一人来到法国留学,进入海外中法学院学习西方文学及绘画技术,同时她的文学才能逐渐显现出来。

留法期间,由于水土不服,经常生病,孤身在外难免孤独寂寞,她试着写信联系在美国留学的未婚夫张宝龄,试图得到慰藉,可奈何张宝龄是个“理工男、钢铁直男”,不解风情,不懂生活情趣,觉得两人性格不合。

于是,苏雪林写信回家请求父母解除婚约,气得父亲大病一场,然后病危,母亲也病倒了。

1924年,她不得不提前回国,回到家中父亲已病故,母亲躺在床上奄奄一息,母亲苦苦哀求她与张宝龄完婚,迫于无奈,在1925年,苏雪林与张宝龄结婚。

婚后那几年,两人过了一段幸福时光。张宝龄为了能和妻子在一起,不惜辞掉上海的高薪工作,与苏雪林一起到东吴大学任教。在她的母亲病重期间,张宝龄尽心尽力服侍丈母娘,也让苏雪林对他有些改观。

张宝龄为两人的爱巢设成船的造型,苏雪林在里边读书创作,创作出她第一篇小说《绿天》,记录了当时的幸福时光。

然而,两人在一起久了,性格不合这方面的矛盾更加明显。有一次,苏雪林与张宝龄晚饭过后一起去公园里散步,正值花好月圆之夜,苏雪林指着天空中的月亮对他说:“你看,今天的月亮好圆啊!”你猜,张宝龄怎么说?

“那月亮还没有我用圆规画圆画得圆啊!”张宝龄理智地说道。

苏雪林听到这话,瞬间没了兴趣,气冲冲独自跑回家,而张宝龄愣在原地不知所措。还有一次,两人一起去赏花,苏雪林感性应景说了句:这花好漂亮啊!他却说:“花是植物的生殖器官!”

真是扫兴,苏雪林与这个“钢铁直男”生活在一起简直是度日如年。她感性喜欢浪漫,张宝龄理性木讷,两种性格截然不同的人在一起注定是不幸福的,他们的婚姻貌合神离。

以至于两人的分歧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本就没有同房的两人开始分床睡,两人的心越走越远,后来甚至老死不相往来。

有一次张宝龄生病躺在床上,叫妻子苏雪林熬点粥给他喝,过于执拗、强势的妻子怒斥道:“我又不是你们张家的老妈子,凭什么给你熬粥喝!”说完头也不回地走进书房去创作。

张宝龄见妻子这样,感到心灰意冷,几天后干脆搬出去住,眼不见心不烦,然而这一转身却永不相见。

苏雪林比较强势,自然也不会主动找张宝龄。她无法忍受越来越空旷的家,独自走出安徽,之后辗转武汉、台北等地的大学教书,边教书边创作,创作出许多知名的文学作品。

尽管他们的婚姻名存实亡,但苏雪林没有选择离婚,她追求浪漫自由,但骨子里是个传统的女人,并且当时已是知名的作家、才女,如果选择离婚,名声不好。她守着这个好“名声”,过了一辈子,也误了两人的一生。

新中国成立后,苏雪林去了台湾,在台湾成功大学任教,两人长期分居两地,各自安好。张宝龄在1961年,因病去世。

他们结婚36载,拒绝同房,一生未育,无儿无女,晚年时期开始后悔。

当苏雪林再次听到张宝龄的消息时,他已去世几年,她开始后悔。苏雪林曾说过:“是自己因为某些原因一直拖着不肯离婚,让张宝龄一世孤独,没有享受到理想中的幸福婚姻,是自己对不住他。不应该把他一个人留在大陆!”

对于婚姻,张宝龄也选择坚守,他也不是对妻子苏雪林没有感情。据他的侄子写信给苏雪林回忆说:“张宝龄始终保存着妻子给他织的毛衣,有次我们想拆开它,二叔极力劝阻,说是这是你二婶给我唯一的礼物,你们要就去街上买!”

晚年的苏雪林专注于文学创作,研究屈原的歌赋,还有就是“反鲁”事业。由于各种原因,苏雪林在鲁迅死后,对他的作品进行批判,反对鲁迅的作品进入中学教科书中。

在问到“为什么不与丈夫同房”,苏雪林回答道:“我以酷爱的文学作伴,还要丈夫干什么?”她另类大胆说出心声,却又摆脱不了传统的束缚,为了所谓的“虚名”舍不得放手,孤独终老。

1999年,苏雪林在台湾病逝,享年102岁。

苏雪林历经一个世纪,历经沧桑,历经传奇。她与张宝龄的婚姻,是他们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两个俊男靓女,为了维系所谓家族及个人的声誉,牺牲自己的幸福,可悲可叹!

0 阅读:0

田畴谈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