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眼不通被沙碍,道眼不通被什么碍?眼被眼碍,道被道碍!

青云塾点墨人 2025-02-15 05:20:20

因开井被沙塞却泉眼。师曰:“泉眼不通被沙碍,道眼不通被甚么碍?”僧无对。师代曰:“被眼碍。”

——《五灯会元》第十卷 清凉文益禅师

白话直译:

在打井的时候,泉眼被泥沙堵住了,水出不来。

清凉文益就问旁边的僧人:“泉眼不通畅是被沙子堵塞了,那修道之人无法证悟大道,又是被什么堵住了呢?”

被问的僧人无言以对。

清凉文益自言自语道:“被自己的认知所遮蔽。”

鉴赏评说:

参禅悟道就如打井,泉水本来就在的,只不过暂时被堵塞而已。

打井,不是要找水来装满它,而只需要疏通堵塞之处就可以了。

同样,悟道也不是要从自己以外去找个什么道理来填补空缺,而只需要除却遮蔽即可。

是什么遮蔽了眼睛呢?正是眼睛所见之物。所见,犹如泉眼里面的沙子,它填满了眼睛。

为何不能明心呢?因为心生之物遮蔽。

为何不能悟道呢?因为对道的执取。

为何无法除却愚昧呢?因为自己无法战胜自己。

一切问题的根源皆在于自身,所有外因皆仅为“缘”,不过是条件罢了,主“因”皆存于自身之处。自身实乃自身最大的障碍。

自身眼中盈满之时,方会对这心生不满,对那亦觉不顺。自身内心充斥之际,才会认定此为不妥,彼亦不佳。但凡不合自身心意的,皆被视作不对。

无法明心悟道,恰恰在于将自身的认知执作真理,它们阻塞了真理流通的泉眼。倘若能够“无所住”,将自己的自以为是搁置一旁,大道自然会通透无碍。

但这不是领悟一句话的事,而是终身的行履。

人的成长历程,恰似自儿时的一张无瑕白纸,至心智成熟之际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

成年,乃是被自我意识“沾染”的进程。成年之人,不再纯净无垢,内心充塞着各类自认为“正确”的知识、认知、习惯以及伦理。

正是这林林总总的各种“有”,构筑成了独立的自我,它遮掩住了那个原本纯粹的本真模样。

那张写满文字的纸张怎样才能够回归原本清净无染的状态呢?在人生的这张白纸上,起初书写得越是奋力,现今想要抹去便越是艰难。修行与成长实乃逆行之过程。

然而,只要明晰了当下所呈现的一切皆为自心的投射,找准了此般方向,事情便好办了。修行实则是一步步与自身达成和解,莫将自己的自以为是当真!

诚然,那张纸上的字亦可不作擦除,您也能够与外在的所有事物执拗下去,皆是他们的过错,我向来都是正确的。

为何往往总是在年岁渐长之时,才萌生出除却烦恼而参禅悟道的念想呢?缘由在于在与外界的抗衡之中,早已被撞击得头破血流,心力俱疲了。

是时候转身回望了,人生漫长,何苦如此锱铢必较呢?我,又何来的非凡之处。往往在这个时候,才开始正视那个自以为是的自己了。

认识自身乃是一切问题的根源所在,此即为明心。使自身与外界达成和解,此即为见性。

明心往往就在转瞬之间,言下即刻顿悟。而见性则是一生的践行之旅,体现在所有待人接物之事当中。

如何与外界达成和解呢?唯见自身之过错,勿论他人之是非。既然所有的呈现皆为自身心意识的投射,那又与他人有何关联?

如意抑或不如意皆归属于自身,快乐与否皆与他人无涉,好与不好皆非由他人所致,一切的始作俑者正是自己。

见自己则见众生。众生并非他人,恰是自身心意识投射而出的自我。度众生亦非度他人,而是消弭自身成长进程中形成的习气。

习气除尽则众生度尽,终至成佛。何为佛?眼眸澄澈,内心空灵,观诸事皆顺意,行诸事皆畅心。只因彼时已无自我挡在前面了,坦坦荡荡。

《道德经》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自知者明,此乃明心;自胜者强,此为见性。认清自身且战胜自我之人,即为佛。人之一生,所须战胜者,唯己而已。

1 阅读:41

青云塾点墨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