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五月初一日,监国福王朱由崧从龙江关御舟中登岸,骑着马自三山门环城向东,首先拜谒太祖孝陵和懿文太子陵,随后经朝阳门入东华门,谒奉先殿,出西华门,以南京内守备府为行宫。
五月十五日,朱由崧在南京皇宫武英殿登基称帝,即弘光帝。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五月初八日,清军自瓜洲渡江。初十日,弘光帝由通济门出逃。十五日,清军进入南京。自此之后,尽管抗清斗争仍然延续了十多年,但明军再也没有克复南京。
明孝陵
作为明廷在南京城内的唯一一座皇陵:孝陵,历史上有多少大明皇帝去过这里呢?算下来总共有四位,但严格来说只有两位才符合标准。
明孝陵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的时候,中军都督府佥事李新奉旨督修陵寝。陵寝所在地位于“钟山之阳”,即今南京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由于修建陵寝有功,李新这位老资格的从龙功臣,还得以进封崇山侯。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八月初十日,皇后马氏崩逝。十天后,朱元璋为老妻上谥号曰“孝慈”。从册文来看,彼时的朱元璋已经有传位于太子朱标,自己做太上皇的念头。然而马皇后的死,或许成为了改变明朝历史的第一只蝴蝶。
朕意数年之后吾儿为帝,当与后归老寿宫。抚诸孙于膝下,以享天下养。何期一疾弗瘳,遽然崩逝。使朕哀号,不胜痛悼。—《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七》
马皇后剧照
九月二十四日,孝慈皇后梓宫入葬陵寝,朱元璋随即将其命名为“孝陵”。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月二十五日,皇太子朱标去世,谥曰“懿文”。当年八月,祔葬懿文皇太子于孝陵之东。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五月初十日,一代雄主朱元璋驾崩,遗诏皇太孙朱允炆继位。这位新天子即懿文皇太子之子,但他不顾礼法,将皇祖父“当日即殓,七日即葬”,引发天下舆论大哗。当时宗室之中年纪最长、地位最高的燕王朱棣愤而向朝廷上书,发出了连珠炮似的质问。
父皇五月初十日亥时崩,寅时即殓,不知何为如此之速也?《礼》曰:三日而殓,候复生也。今父皇不一日而殓,礼乎?自天子至于庶人焉,有父死而不报子者,焉有父死而不得奔丧者也?何故父皇宾天一月,才发诏令亲王天下百姓知之?如此则我亲子与庶民同也,礼乎?《礼》曰:天子七月而葬。今父皇七日即葬,不知何为如此之速也?臣以此礼不知出于何典?—《姜氏秘史·卷二》
朱元璋剧照
从这个角度看,忙着登基称帝的朱允炆,恐怕是既没时间,也不敢去孝陵拜谒他的祖父和祖母。
成祖文皇帝朱棣明初奉行的是亲王戍边的国策,比如燕王朱棣,手下不但有精锐的燕山三护卫,还可以节制北平都司军事。所以早在还是皇太孙的时候,朱允炆和他的幕僚们最心心念念的一件事,就是怎么“削藩”。
故而随着太祖第五子周王朱橚、第七子齐王朱榑、第十二子湘王朱柏、第十三子代王朱桂、第十八子岷王朱楩相继或死或废之后,燕王朱棣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起兵造反,称“奉天靖难”。
经过三年残酷的靖难战争,燕军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十三日攻破南京金川门,朱允炆则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于皇宫奉天殿内自焚而死。在京诸王以及文武大臣随即连番劝进,朱棣则在三推三让之后,志得意满地准备进宫登基称帝。此时翰林编修杨荣及时拦住朱棣,提醒他先去拜谒孝陵。
成祖初入京,荣迎谒马首曰: “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成祖遽趣驾谒陵。《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
杨荣剧照
不过此时朱棣的身份还不是,甚至都不算亲王,因为朝廷早就“削燕属籍”,他现在准确的称呼应该是“燕庶人”。那么在做了皇帝以后,朱棣去没去过孝陵呢?你别说,还真去过。
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五月初十日,是太祖朱元璋的忌辰。对于朱棣来说,他在即位之初,就废除了建文年号,就是为了表明自己的皇统是来自于太祖皇帝。现在自己即位不足一年,碰上了老爹的忌辰,自然是一个表现的大好机会。
当天早上,朱棣率领在京诸王前往宫中奉先殿举行祭祀典礼。由于靖难战争的关系,永乐初年京中尚有不少亲王,分别为:韩王朱松、沈王朱模、安王朱楹、唐王朱桱、郢王朱栋、伊王朱㰘、鲁王朱肇煇。结束宫中的典礼之后,朱棣又率领文武百官,浩浩荡荡前往孝陵致祭。
明孝陵
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五月初十日,朱棣再次前往孝陵致祭。和上次大队人马不同,这一次朱棣连天子车驾都没有用,仅仅派了少数骑兵在道前开路。
己酉,锦衣卫奏: “明日上诣孝陵,请具法驾。”上曰: “不用,但以骑士数人前导。”已而顾侍臣曰: “明日皇考升遐之日,正属感慕之时,何用法驾?非为辟除道路,则前导骑士亦可不用。”—《明太宗实录卷三十一》
此后每次巡狩北京,及返回南京之时,朱棣都会去孝陵拜谒。从次数上来说,朱棣是去孝陵次数最多的大明皇帝。为了标榜自己的正统身份,朱老四也是拼了。
太子与太孙
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四月,朱棣册立嫡长子朱高炽为皇太子。永乐九年(公元1413年)十一月,又册封嫡长孙朱瞻基为皇太孙。在正式迁都北京之前,太子和太孙长期留镇南京。从史书的记载来看,二人都曾前往孝陵拜谒。
成祖尝命同仁宗谒孝陵。仁宗体肥重,且足疾,两中使掖之行,恒失足。高煦从后言曰: “前人蹉跌,后人知警。”时宣宗为皇太孙,在后应声曰: “更有后人知警也。”高煦回顾失色。—《明史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六》
皇太孙朱瞻基(左)剧照
这里略作解释,成祖即朱棣的庙号,仁宗即朱高炽的庙号,宣宗即朱瞻基的庙号,高煦则是朱棣嫡次子汉王朱高煦。永乐朝的夺嫡之争无处不在,去拜谒一次孝陵也能生出无数事端。
朱棣驾崩后朱高炽继位,这位仁宗皇帝虽然有意还都南京,但他在位不足一年便突然驾崩,尚未来得及实施此事。而朱瞻基在登基之后,立刻放弃了父皇的还都计划,因此他仅仅让弟弟郑王朱瞻埈代替自己,回南京拜谒孝陵。
武宗毅皇帝朱厚照自仁宗、宣宗,再到英宗朱祁镇、景皇帝朱祁钰、宪宗朱见深、孝宗朱祐樘,历代大明天子都没有再回过南京,自然也谈不上拜谒孝陵。然而等到武宗朱厚照继位后,情势又为之一变。
武宗抱负很大,一心想恢复皇帝手上的兵权,故而和整个文官集团产生了巨大的矛盾。借着弹压刘六、刘七起义,武宗将边军的调动从特例变成了常态,此后更是将其控制权牢牢地抓在了自己手中。
武宗朱厚照剧照
自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起,武宗游历于山西的各大边关要塞,拒不回京。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三月,武宗又给内阁首辅杨廷和递出揭帖,让他立刻起草皇帝拜谒凤阳祖陵、皇陵,南京孝陵的行礼祝文仪注,表达了自己将要南巡的意愿。
文官们拼命反对,武宗大开杀戒,在午门廷杖了包括郎中孙凤在内的一百零七人。文官们为什么坚决反对?除了口中的大道理,更多地应该是怕皇帝发现文官大地主集团,是如何在江南疯狂敛财的。
然而爆发于当年六月的宁王朱宸濠之乱,让文官们的努力化为东流。八月二十二日,武宗率领大军御驾亲征。其实早在大军启程之时,宁王之乱便已经被平定。但武宗怎么可能放弃这次南巡的机会,依然坚持率军南下。
内阁首辅杨廷和剧照
其实这也可以理解,宁王在叛乱之初声势极其浩大,他在江南之地还有多少同党没有被挖出来?皇帝本人不得去查一下吗?十二月二十五日,武宗抵达南京,成为近百年之后第一个重返此地的大明皇帝。
庚寅朔,上在南京,诣孝陵谒见。是日文武群臣于奉天门行遥贺礼,皇太后、皇后受命妇朝贺于宫中。—《明武宗实录卷一百八十二》
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正月初一日元旦,武宗亲自前往钟山拜谒孝陵,成为第二位亲临太祖陵寝的大明皇帝。皇帝在南京一待就是八个月,直到当年闰八月才准备返回北京。
明孝陵
闰八月初七日,武宗再次来到孝陵,向太祖皇帝辞别。次日,皇帝举行了正式的受俘仪式,随后带着宁王等人,沿着大运河一路北返。当年九月重阳节的时候,武宗来到淮安。然而怪异的事情发生了,皇帝在清江浦泛舟钓鱼的时候,却突然落水,并且就此落下病根,并于次年三月在豹房中驾崩。
丙寅,上至清江浦,复幸太监张阳第。踰三日,上自泛小舟渔于积水池,舟覆溺焉。左右大恐,争入水掖之而出,自是遂不豫。—《明武宗实录卷一百九十一》
结语:武宗驾崩后,因其无嗣,明廷以“兄终弟及”的名义,让他的堂弟朱厚熜由湖广安陆赴京继位,即明世宗。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二月,朱厚熜起驾南巡。但他的目的地并非南京,而是自己的出生地安陆,当然不可能去孝陵。
自世宗之后,穆宗、神宗、光宗、熹宗乃至崇祯帝,都没有离开过北京城,更遑论前往南京拜谒孝陵。南京是明朝的留都,但是皇帝长期不来,权力自然被江南大地主们瓜分一空。这些人吃相难看,为了自己的利益,更加不会允许皇帝南巡来和自己作对。武宗为什么落水,是不是他在南京发现了什么?门前冷落的孝陵,也见证了文官们由建国之初的受气包,成长为操纵朝政乃至皇帝生命的庞然大物。
朱棣乱臣贼子
朱允文在南京当皇帝没去祭拜朱元璋?太不孝了吧!
泱泱大明、毁于东林
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厚照都去过
去干嘛,闲的没事干,是朱家祖宗,又不是我祖宗[抠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