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目的和内部目的所面临的限制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外部目的的限制是客观性的,其大致包括一个人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等等所造成的限制;人也属于客观世界的一部分,其生命、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这是所有人都要面对的共性限制,而不同个体外在、内在的个性特征与外部环境相结合又会产生各种个性化限制。
内部目的的限制则是主观性的。一般来说,人们未见过或经历过某种事物之前,是一种无知造成的限制;人们简单了解了该事物之后,是一种模糊认识造成的限制。而当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愈发清晰,精神在其间的运动逐渐变得自由,但此时又可能会演变为一种因循和固化所造成的限制。
除了事物本身复杂的结构对于认识该事物所造成的困难外,内部目的还要面对种种额外干扰。在人的本真自性开始觉醒并能够发挥作用之前,欲望和情感是人们各种行为主要的动力来源(所以合理健康的欲望和情感是有益的),而对人精神的正常活动造成最大限制的恰恰也正是这二者。因为欲望和情感来自于人的物性精神,而物性精神和本真自性对于人的要求和需求往往是不同甚至是相冲突的(比如人的本真自性和人性精神要求不断求知、探索、改变,人的物性精神却有贪图安逸,喜爱简单,排斥变化的一面),从而便会造成对于内部目的的种种限制。
这种限制主要分为目的性干扰和无目的性干扰。目的性干扰是指人因为欲望和情感而产生的种种目的有时会使得人们无法保持客观理性,从而影响人们对于各种事物包括对于欲望和情感本身的认识。比如当人们饥饿或疲惫时,饮食和休息的需求便会影响人们正常的思考和认识工作。无目的性干扰是指人们有时候会沉浸于某种情感或情绪中无法自拔(欢喜、悲伤、愤怒、忧愁、恐惧等情感一般能找到相关原因,情绪则是在欲望和情感影响下的各种潜意识的交织,所以有时是混乱而莫名其妙的,比如痴、慢、疑)而忘却或拒绝去做任何有意义的思考和改变。
注:本文根据大愚观点整理
【书画中的旷达】旷达是对于目的一种选择性抵达
「美学标准二十四品之旷达」由纷乱障蔽而至于豁朗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