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下,升级的地缘政治、环境、社会和技术挑战,使得全球格局面临多维度、碎片化风险。如何有效应对多重风险挑战,考验着各国的变局驾驭及风险控制能力。
在此过程中,与风险同行的保险显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作为保险的保险,身处保险产业链上游的再保险,更是在分散社会风险、维护经济社会稳定、减少灾害损失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尤其对于正在进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我国来说,再保险不仅是分散风险的重要机制、防灾减损的重要力量,更是加深我国保险市场与国际保险市场联系的重要桥梁,加速我国保险业国际化进程的重要推手。
作为我国唯一一家国有再保险集团公司,中国再保无疑是中国再保险市场的领航者。在全球再保险行业周期波动加剧、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再保如何立足主责主业,服务国家战略;如何聚焦内外融通,推动高水平双向开放;如何改革创新,优化再保险服务供给,备受瞩目,引人关注。
三年前,中国再保首次提出“到2035年建设成为中国特色鲜明、战略作用突出、专业优势明显、市场地位凸显的世界一流综合性再保险集团”的宏伟目标。彼时,恰逢全球再保险业深度调整期:新冠疫情反复、地缘冲突加剧、极端气候频发,传统业务模式面临严峻挑战。
面对多重挑战,中国再保以“三步走”战略为锚点,将国家战略需求与行业变革机遇深度融合,推动转型创新、重构发展逻辑,在波谲云诡的全球保险市场中,书写了中国再保险业的改革样本。
那么三年来,中国再保走过了哪些创新突围之路?随着中国再保2024年业绩发布会的召开,这支再保险国家队的行进路程、突出成果也正浮出水面。
1 三年砥砺结硕果:主责主业稳中有进,服务能力稳步提升,保障功能日益突出2022年,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就在此时,中国再保锚定“建设世界一流综合性再保险集团”这一新航标,劈波斩浪、奋楫笃行,驶入了一段使命责任更重、转型挑战更大的新航程。
对于一家企业来说,身处经济、行业和自身多维叠加的转型期,只有基本盘足够稳固,才能有序从容地调整新战略、探索新技术、转换新模式。
中国再保走过的突围攻坚路、三年成绩单验证了上述逻辑——主责主业稳中有进,资负两端基盘稳固,为其迈向“世界一流”筑牢了根基。
2022-2024年,中国再保分别实现保费收入1697.65亿元、1768.49亿元、1784.83亿元,复合增长率超同期再保险市场平均水平,财寿险市场份额稳居行业第一。
中国再保2024年业绩报告显示,集团合并总保费收入和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均创“十三五”以来新高。其中,归母净利润达105.57亿元,同比增长86.8%;承保效益同比增长超过170%,也创新高。
除了国内业务以外,国际业务也蒸蒸日上:
桥社保费规模从收购首年2019年的96.14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24年的222.69亿元人民币,2019-2024年年均综合成本率93.35%,年均经济资本回报率12.6%,经营效益优于劳合社市场整体水平。
与负债端比翼齐飞,资产端投资收益稳健提升。秉承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稳健投资的理念,2024年,总投资收益173.89亿元,同比增长86.9%;总投资收益率4.83%,同比增加2.06个百分点。基于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口径计算,境内股票综合收益率超越沪深300基准600个基点以上,境外股票综合收益率超越恒生指数基准500个基点以上,取得良好的超额收益。
主责主业之所以能够三年做强做优,源于中国再保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战略、民生需求当中,使得其核心发展力与金融服务力双双稳步提升,作为央企的责任担当进一步彰显。
三年来,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做实金融“五篇大文章”,中国再保持续发力,为重点领域提供风险保额123万亿元,助力健康中国覆盖5.3亿人次,服务中小微企业超过1600万家,支持惠民保扩容提质,覆盖2.8亿人群,助力年减碳量超3亿吨。
与此同时,中国再保发挥上游产业优势,凭借70多年积累的数据技术优势和风险研究能力,发布国内首条财产险风险曲线和首条水险风险曲线,积极参与国内生命表、重疾发生率表和意外伤害发生率表编制工作,在稳定承保能力、保险产品创新、风险减量管理等方面为直保公司提供后援式、基础性支撑,推动了直保行业产品创新。
作为保险的保险,中国再保坚持立企之本,持续打磨风险控制、保障功能,支持国家高水平安全。在保障社会稳定方面,深度参与全国21个省市巨灾保险试点,在近八成的项目中担任首席再保人;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推动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在全国1105个产粮大县再保险全覆盖;在保障国家海外利益安全方面,中国“一带一路”再保险共同体承保重点项目135个,保障境外资产规模超1365亿元。
2 战略破局,经营重塑,数字赋能,蓄势发力夯实基本盘三年磨一剑,夯实基本盘。这不仅是一个目标落地,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过程,更是一个以科学的方法论拆解量化落实目标、知行合一的过程。
“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综合性再保险集团”——这一目标正是中国再保对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响应与落实。
迈向“世界一流”,这是一份长久基业,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做好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基础性工作,才能筑牢发展根基,走得更稳更好。
透过2024年业绩报告可以看到,通过以战略破局、以经营重塑、以数字赋能,中国再保进一步夯实了基本盘。
以战略破局——“到2035年把中国再保建设成为中国特色鲜明、战略 作用突出、专业优势明显、市场地位凸显的世界一流综合性再保险集团”,围绕这一目标,中国再保系统谋划,从顶层设计入手制定“三步走”战略,构建发展坐标,拆解实施路径,2023-2024年为蓄势发力期,2025-2027年为发展突破,2028-2035年为跃升赶超期,每一步都目标任务清晰、方向措施明确,一步一个台阶地向总目标迈进。
以经营重塑——2023年,中国再保险首次提出“发展有规模、承保有效益、投资要稳健”的经营理念;2024年进一步聚焦效益提升,将经营理念升级为“发展有规模、承保增效益、投资要稳健”。围绕效益焦点,中国再保险资负两端入手,重塑经营理念,突出价值创造。
负债端,中再产险加大产品创新力度,规模和效益屡创新高,国内市场份额稳中有增,国际业务各平台承保全面盈利;中再寿险推进组织变革和流程再造,以业务结构优化带动效益提升,短险承保利润创历史最佳;中国大地保险持续推进“价值大地”新蓝图落地,保费规模稳中有进,盈利水平持续改善,综合成本率显著优化,承保利润稳步增长。
资产端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念,深入推进资产负债管理协同互动,审慎优化资产配置结构,净投资收益率、总投资收益率稳健提升,综合收益率创三年来新高。
以数字赋能——三年来持续迭代“数字中再”战略,从“工具应用”到“生态重构”,以数字科技推动经营模式与服务模式转型升级,发布“1234”数字化转型框架,升级技术底座,统一数据标准、中台架构与生态融合路径,核心业务线上化率超90%;推进场景化创新,巨灾风险管理平台实现风险量化与快速响应,2022年研发洪涝巨灾模型2.0,在河北和湖北两省落地全灾种、广覆盖、长周期的综合巨灾保险项目,构建“数科+巨灾”双翼模式,持续打造发展新引擎。
3 深化经营体制改革、全球化发展,人才与科技双高地建设,全力激活发展盘夯实发展基础、提升发展质效,蓄势发力期在夯实基本盘的同时,也为第二步的发展突破期锻造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那么站在新起点,中国再保如何不断突破,迈上新台阶?
透过中国再保2025年工作会议可以看到,通过深化改革,稳中快进,在业绩、创新、布局、管控等方面实现突破,推动公司全面转型升级,经营能力与发展绩效迈上新台阶。
其具体的实施路径可以概括为三个深化,即深化经营体制改革、深化全球化发展、深化人才与科技双高地建设。
深化经营机制改革,旨在破解高质量发展的堵点和难题。下一步,中国再保险将着力推动集团战略管控机制、统筹机制改革。进一步明确集团总部职能定位,清晰各子公司在集团产业链上的功能定位,强化集团在重大事项、重要领域的穿透管理及统筹作用,进一步压实子公司经营主体责任,形成“权责明确、职能清晰、管控有序”的组织形态。
推动经营协同机制改革。强化“中再一盘棋”理念,打破系统内部各种隐形壁垒和障碍,搭建集团内部协同平台,丰富业务协同、区域协同、境内外协同的方式和内涵,建立促进协同的考核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
推动资负管理机制改革。深化资负管理与经营管理的有机融合,强化资本规划和资本评价,积极应对偿二代二期过渡期后规则变化,推动内生性资本造血能力提升。
深化全球化发展,增强国际市场影响力。当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一轮改革开放,为再保险带来重大机遇。发挥好再保险具有国际化属性,能够实现全球化分散风险的优势,在护航国家战略的同时,提升再保险的能级,打造再保险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窗口,不仅是国家队再保险的责任与使命,更是其赢得新时代新发展的不二之路。
为此,中国再保持续提升国际化经营管理能力。优化国际化布局方案和全球化经营思路,着力将伦敦、新加坡、香港打造成集团国际化的战略支点,稳步推进在国际重点区域和新兴市场新设机构,持续优化境外网络布局。
深化人才与科技双高地建设,赋能高质量发展。发展突破离不开人才队伍、科技力量的支撑,尤其在政治经济环境日益复杂、人工智能飞速崛起的当下,更需要一支强有力的人才队伍,与时俱进的科技赋能。
下一步,中国再保在原有人才高地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坚强有力的各级机构领导班子,加强人才培训,持续推进复合型、领军型、数字化、国际化“四支队伍”建设,为集团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助力。
同时,加速推动数字化转型。前瞻性谋划“数字中再3.0”,加快外部数据引流和内部数据整合,推动集团系统数据要素和数据治理建设取得新进展。全面启动集团人工智能中台建设,赋能业务流程再造和场景融合创新。
后记:三重逻辑协同铸就转型成功中国再保的三年转型之路,本质上是一次“在全球变局中重塑竞争力”的自我突破。其成功源于三重逻辑的协同:
国家使命与企业能力的共振:将服务国家战略转化为业务增长极,实现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高度统一。
科技赋能与风险定价的融合:通过数字化与巨灾模型的深度应用,重新定义再保险的风险管理本质,从“被动承接”转向“主动定价”。
全球化视野与本土化实践的平衡:以桥社并购为支点,既吸收国际经验,又输出中国标准,在开放中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当下,中国再保正以“发展突破期”为跳板,向2035年全球第一梯队目标迈进。其历程印证:金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在于资本规模或市场占有率,更在于能否以战略定力穿越周期、以创新胆识重构规则、以治理能力夯实根基。
对于中国金融业而言,中国再保的实践既是一次自我革新的宣言,也为全球保险业提供了“东方智慧”的转型范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