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拉族婚礼精华——祝婚辞解析

拓客说宗教 2025-02-07 19:06:46

马明良/文

撒拉族传统婚礼不仅仅是普通意义上的婚礼,其婚礼仪式很隆重,内涵很丰富,其中说乌如乎诉(祝婚辞)是精华,承载着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情感、追求、审美、伦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韩占祥先生是资深的民族文化工作者,优秀的老艺术家,他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撒拉族婚礼代表性传承人,当之无愧,做出了重大贡献。

如果仔细聆听韩占祥先生用他那绘声绘色的讲述、手舞足蹈地呈现的乌如乎诉(祝婚辞),深刻把握其内涵,慢慢品味其韵味,我们就会发现,乌如乎诉(祝婚辞)充分揭示了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秘密。

撒拉族先民撒鲁尔人的东迁是在蒙古旋风席卷半个世界,于十三世纪初征服中亚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其首领噶勒莽和阿赫莽审时度势,顺应潮流,率领族人带着故乡撒马尔罕的水土和一部世代珍藏的手抄本《古兰经》,一路向东,翻山越岭,转战南北,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结合部,位于黄河上游的循化定居下来。

在那个战马嘶鸣、刀光剑影的时代,好多族群因为举措失当,选择错误而万劫不复、遭灭顶之灾。而不到千人的撒鲁尔人则不图一时之快,不呈匹夫之勇,处变不惊,淡定从容,深谋远虑,审慎应对人地生疏、言语不通、文化隔膜、改朝换代、干旱少雨、耕地不足、资源匮乏等诸多挑战,外圆内方、能屈能伸、扬长避短、绝处逢生,与周边民族友好交往,互通有无,开放包容,认同中华,博采众长,兼容并蓄,不断发展壮大,走到今天,成为十几万人口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撒拉族歌舞

漫漫历史长河,大浪淘沙,曾几何时人多势众、攻城略地、威震四方的族群如匈奴、乌桓、鲜卑、党项等等都如过眼云烟般统统消失了,而撒拉尔这个人数极少的群体,何以在强手如林的环境中生存发展下来?靠的是强大的军事实力吗?不是,是雄厚的经济基础吗?也不是,而是一种独特的生存之道。撒拉族的生存之道不在某一部大部头的文献里,而在世代相传的渗透到人们骨髓和血液里的民间文化当中,其中乌如乎诉(祝婚辞)最为典型。

说乌如乎诉是人生的重要节点—撒拉族传统婚礼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由女方家族中德高望重、见多识广的长者向参加婚礼的所有人发表的带有祝福与嘱托性质的诗性言辞,主要是教导一对新人如何立身处世、待人接物,殷殷嘱托,溢于言表,恳切言辞,发自肺腑,实际上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族训和家规,虽然没有挂在墙上,却印在每个人的心里,它虽是一种教诲,但不是居高临下的干巴巴的说教,自谦中有自信,谦卑中有自尊,用了很多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偶、设问、比兴、对比等等,娓娓道来,侃侃而谈,声情并茂,妙语连珠,口吐莲花,听来韵味十足、感染力极强,正能量满满。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风光

祝婚辞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开门见山地指出:

人世间什么人首先应该受到尊重?

答曰阿訇学者,为什么?

他们是翻开一页纸能看见两个世界的人,知识、眼界、格局不同于一般人,能引领大众追寻光明,走向正道。方向正确,努力才有意义。

然后,是长者老人,因为他们为了大众福祉,起早贪黑,谋划村务,调解纠纷,维护团结。

其次,是娘亲舅舅,因为铁出炉家,人出外家,是家庭血统和文化基因的关键。

再次,是疼爱庄稼人和所有劳苦大众的人。

接下来是……。

为人父母的责任不光要生养孩子,还要培养子女知书达礼,坚定信仰,懂得人之为人的责任……。

汉文只能翻译其大意,不能生动形象地展现原话的韵味,更不能表达其深刻内涵,最好还是听撒拉语原话。

祝婚辞与其它民间文化(如民间传说、民间故事、谚语、歌谣、说唱、寓言、笑话、谜语等)结合在一起,使撒拉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体系和文明秩序。小时候,从老爷爷老奶奶们嘴里听到的故事、传说、谚语、笑话等等,至今记忆犹新,几十年来虽走南闯北经历各种文化洗礼,但这些最朴素的东西成为了生命的底色,抹之不去。

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出于尽快提升撒拉族文化水平,特别是汉语汉文水平的美好愿望和紧迫感,总是说撒拉族在历史上没有文化,其实,这是对文化和文明的误解。不错,历史上的撒拉族当中懂汉语识汉字的人的确凤毛麟角,但这不等于撒拉族没有文化,撒拉族有文化,而且文化底蕴很深厚,只是撒拉族的文化不是以汉语汉文为载体,而是以自己独特的民族语言和民族风范表达的,只有懂得撒拉语、撒拉族心理素质,准确把握其内心深处最隐秘不易觉察的东西,才能理解其文化的精粹和奥秘,其中包括做人的规矩和底线,他们平时不大喜欢讲大道理和高深莫测的理论,但如何举手投足、待人接物、立身处世,民族成员之间有高度默契,妇孺皆知,心照不宣。

比如合理合法地获得财富,不能见利忘义,损人利己,何为哈拉姆(不正当的),何为哈拉里(正当的),分得很清。比如民众要拥护头人,但前提是头人要有德行,要爱护民众,遵守规矩,不能破坏民族根基。比如,民众要尊重富人,但前提是富人要乐善好施,仗义疏财,造福人群。比如,要善待邻居,善待周边各民族,前提是互相尊重,平等相处,不能奴颜婢膝,丢掉尊严。比如要善用智慧(阿格里)和谋略,但不能阴险狡诈,两面三刀。

处事要灵活,但不能背信弃义,出尔反尔,撒拉族之所以能够赢得周边民族的信任,是因为自尊自爱、讲信誉重契约、说话算数,而不是摇尾乞怜的结果。要追求知识,掌握本领,但前提是不能把知识和本领作为欺压他人的工具。要追求利益,但也要兼顾正义,不能突破底线,为少数人的利益而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比如,看重荣誉,奋斗不息,但不能通过弄虚作假和不正当手段,骗得本不该属于自己的荣誉和位置。比如要广交朋友,多多益善,但不能拉帮结派,助纣为虐。

有了这样的做人底线和处世规矩,使得这个群体无论身处何种错综复杂环境,都没有迷茫,没有沉沦,有目标,有方向,有动力,面对艰难困苦和各种挑战,愈挫愈奋,永不言败,使这个群体的信用体系更加稳固,使这个群体赢得周边民族的信任和尊敬,使这个群体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优良传统,一代又一代阿訇们讲经论道,弘扬正道,引领大众而不是迎合大众,确保民族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历代的头人们心系民众,关爱百姓,威信很高,一呼百应,心悦诚服。富人慷慨解囊,扶危济困,不分民族和地域,穷人知恩感恩,祝福富人(好都哇)。有智慧和口才之人,伸张正义、主持公道,调节纠纷,消弭分歧,化解矛盾,强化团结。积极学习周边民族的长处,与他们友好相处,却不丢失自我。

总之,这个优秀民族做事有章法,做人有规矩,干啥都靠谱。这就是其生存发展壮大的最大秘密!也是面对一切挑战的制胜法宝,而绝不是雕虫小技、花拳绣腿。雕虫小技和花拳绣腿能迷惑一时,决不能成功一世,更不能让人心服口服,长长久久。

一个群体必须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步伐,但无论世界风云如何变幻、如何让人眼花缭乱,人工智能如何发达,人类历史发展的常道不变。狼有狼道,人有人道,大道至简,亘古不变。凡是自认为是噶勒莽和阿合莽后代的人,要牢记祝婚辞,牢记族训,守住民族生存发展之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由上可知,祝婚辞的重要性,怎么形容也不为过,它关系到民族文化特别是撒拉族传统婚礼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如何有效传承撒拉族传统婚礼呢?诚然,将传统婚礼整个过程做详细的文字记录,并录音录像,形成配套的影像资料,培养骨干等等,都是非常必要的;但光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传统婚礼的传承还要在代表性传承人的带领下,全民族积极参与,主动配合,成为全民族的事业。

在此,作为一名老的民族文化工作者,我强烈呼吁,今后在撒拉族的婚礼上,凡是条件允许的家庭,延续老传统,郑重邀请韩占祥先生和其他说祝婚辞说得好的同胞,安排好比较好的环境(如音响和话筒效果要好,让在场的人都能听得清),尽情地富于感情地说祝婚辞,使得婚礼展现民族风情,突出民族特色,丰富婚礼的内涵,增强婚礼的神圣感和趣味性(当然,给说祝婚辞的人适当馈赠一点哈迪耶也是好的)。

现代人由于工作节奏和生活节奏加快,婚礼已经普遍简化,这是必然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一个人的终身大事只邀请亲朋好友到餐厅吃一顿,未免太单调太无趣了,或者穿着婚纱,邀请婚庆公司司仪言不由衷地千篇一律地走一遍程序也太格式化了。如果把说祝婚辞这个环节加进去,无疑会达到别开生面、趣味盎然的效果,主家无形中也为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作了贡献。

(作者简介:马明良,撒拉族,西北民族大学资深教授,长期研究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著有《撒拉族简史修订本》《中国撒拉族》《撒拉尔赋》等)。

0 阅读:0

拓客说宗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