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博弈:马尔萨斯陷阱下的全球竞争

白刃行式 2024-12-12 11:32:53

今天,看到了一篇文章,勾起了我对存量竞争这个事情的兴趣。

熟悉我的粉丝应该知道,我曾经多次在多篇文章里面提到一个观点:现在一切经济与政治问题的根源之一,在于科技进步停滞导致全球从增量竞争进入存量竞争之中。而中美之间竞争的主要外部大环境,就是科技进步放缓导致蛋糕增加的速度变小,可分配的资源不足,竞争从你好我好的合作共赢阶段,进入你死我亡的存量博弈阶段。

不过,我一直没有详细解释这个观点,今天刚好借用那篇文章里面的一些数据来详细阐述这个问题。

1,马尔萨斯陷阱

200多年前,一位名叫马尔萨斯的英国牧师出版了一本小册子《人口原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是指人口增长是按照几何级数增长的,而生存资源仅仅是按照算术级数增长的,人口的增速要远远大于生存资源的增速。而多增加的人口总是要通过各种方式消灭掉,人口不能超出相应的农业发展水平。这个理论就被人称为马尔萨斯陷阱:社会生产力上限与人口承载力上限之间的陷阱矛盾。

马尔萨斯陷阱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尽管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但人口的迅速增长总会使得这些进步变得微不足道。它就像是一个无法逃脱的诅咒,使人类社会始终面临着贫困和饥饿的威胁。

其实,这件事在国内,也有过讨论。1945年,黄炎培向M主席提出一个问题:一个朝代总是历经300年左右就结束了,未来如何跳出这个历史周期率?M当时说,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但是,如果我们用马尔萨斯的理论来分析,就会发现,王朝周期率似乎是一件注定要发生的事情。历史上所谓的明君,几乎全部都得掉一层颜色,所有的败军之君也多了一层无奈。

在王朝初期,人口因战争大量减少,人均资源量少。同时,由于战争进行了重新分配,每一个人都能分配到比较充裕的土地,统治者只需要维护社会稳定,经济自然而然就会复苏。

等到人口变多了之后,就可以开荒,同时,人口增多带来规模效应,社会成本下降、分工效率上升,生产力提高,这一切会导致在王朝的头100年,经济会比较不错。

随着人口进一步增加,人均资源量减少,很多底层人的土地就不够了,抗风险能力大幅下降。一遇到天气不好的时候,底层人就得卖地救命,成为佃户,大户趁机低价买地,周而复始,完成了土地兼并。土地不停地向少数人集中,底层人的财富越来越少,农民存粮越来越少。

突然来了一次大灾之后,农民大规模饥荒,如果政府赈灾不及时,饿极了的灾民就会闹事儿,为了口吃的什么都能干的出来,有心之人就会用粮食笼络这些灾民,形成自己的势力。

大灾之年,就有很多有识之士/枭雄崛起,这个时候,就会引发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通常会爆发惨烈的战争。因为既得利益者,那些大地主们,不会好心把土地捐出来分一分。李自成打进北京城的时候,搜刮出来天量财富,而崇祯一毛钱都搞不出来。

所以,大规模战争和疾病,又会导致农作物减产,又会进一步扩大供需矛盾,然后以大规模的人口死亡表现出来。如果这段时间,再有一些气候问题、民族问题,人口下降的速度可能会更快。比如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开始,至公元220年三国鼎立形成,这个期间,60%的人口消亡。据说在五胡乱华之前,中国人口超过3000万,而在乱华之后,北方人口减少至不足1000万。

但是,如果我们看一下下面这张图,我们就能发现,这个问题似乎解决了。从17世纪开始,中国的人口开始了指数级别的增长,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的其他时期。清朝初期才1亿人,而清朝末期,却达到了4亿。

‌同时期,全球人口也是如此。16世纪,欧洲人口也不到1亿,而如今人口却达到了7亿。全球同时出现了这种现象,一定是发生了什么?

2,技术扩散理论:跳跃马尔萨斯陷阱

欧洲人绕过这个这个陷阱的第一个方法,就是对外扩张,通过殖民的方式,获取外部资源来填补自身的不足。同时,通过外部交流,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作物与技术交流,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比如,在很早之前,水稻、小麦之类的农作物是人类的主要食物,但是这类农作物的产量有限,后来引入了土豆、红薯、玉米等高产作物。

又比如,现在大家广泛使用的棉花品种,其实是经过了漫长的选种之后,才最终确定下来。粮食和衣服的价格下降,才是人口增长最为基础的条件。

不过,选种和农作为的传播,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最为核心的因素,还是工业革命,带动了劳动效率的指数级增长。生产效率的提升使得资源产出上限突破了古典历史极值,从而跳出了马尔萨斯陷阱。

而近代以来的周期,技术的扩散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出现了足以大幅提升生产力的技术。

✓第一个周期:从1787年到1842年(55年),以蒸汽机的使用、纺纱机的发明及使用和纺织工业为标志;

✓第二个周期:从1842年到1896年(54年),以钢铁技术及铁路运输工业为标志;

✓第三个周期:从1896年到1946年(50年),以电力、内燃机、石化技术的应用以及汽车工业为标志;

✓第四个周期:从1946年到2008年(62年),以航空航天、核能、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及信息产业为标志。

如果我们仔细去梳理,就能发现,每一次技术进入停滞之后,就很容易导致战争。比如,1848年,欧洲大陆革命风暴达到高潮,1851年中国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持续到1864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39年,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不过,人口的增加并不完全是坏事,人口增加会产生规模效应,同时,也可以加深分工的深度和广度,因为人是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

但是,有人口并不一定就会分工深化,能不能真正产生效果,还需要实践的检验,其结果就是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的作用,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特别是粮食产量,降低社会运营成本,包括能源、信息等等。

一旦大家通过技术进步,提高了生产效率,资源就多了,人均资源量也就多了,矛盾也就相对比较少,不容易产生大规模的厮杀,也就跳出了马尔萨斯陷阱。现在问题来了:

“如果技术发展停滞,人口增长之后,人均资源量减少,会不会重新再次陷入马尔萨斯陷阱?”

有一种观点认为不会,他们认为经济发展会限制人口,这一点在发达国家的确没有问题,但从整个人类社会来看,这一点似乎并没有被验证。过去100年,人口的增长没有停止过(1900年全球人口16亿,如今已经达到80亿),联合国预测2100年,全球人口会达到100亿以上。

即便技术发展停滞,人口也能不会停止增长,因为不管社会怎么发展,二八定律都不会改变,世界上80%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而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人口是原始积累阶段,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想翻盘,就得生!越穷越要生,人多力量大,可以发挥规模效应,抢夺别人的产业。

所以,如果技术发展停滞,人类遭遇发展的资源瓶颈之后,人口也不会停止增长,但增速肯定会放缓。而且在放缓的过程中,会形成比较激烈的存量竞争,很容易爆发冲突,经济逐渐衰退甚至萧条。

3,科技停滞了吗?

目前来看,我并不认为整个人类的技术发展已经停滞。

就目前来看,整个信息产业的发展空间还很大,比如目前非常红火的人工智能,显然可以在未来产生巨大的作用。

就拿无人驾驶来说,一旦实现,就能大幅度提高人类的效率。全国机动车保有量4.35亿,就算每天工作 2个小时,也就是说,每天可以生在8.7亿个小时,如果按照上海的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为24元‌‌来算,每天就得节约209亿。全年就能节约7.6万亿元。

从目前来看,实现无人驾驶,只是时间问题罢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问题。移动互联网带来的红利,基本上已经消耗殆尽。借用周金涛的一句话,“当技术在追赶国已经无孔不入的时候,一定到达了它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参考《万物皆周期:人生发财靠康波》)

技术停滞的效果其实已经开始显现,中国进了全球最大规模的5G投资,5G基站400万,全球占比60%,但如今真正的5G产业还是相对有限。类似的,在人工智能、无人驾驶、基因工程、生物科技、量子计算等等前沿领域,没有大规模应用之前,存量竞争正在变得越快越严重,且正在深刻影响世界格局。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摩尔定律的失效标志着本次技术革命的技术红利全面衰退,经济低增长的阵痛愈发明显。美国以席卷欧洲、日本等传统盟友市场的方式,攫取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红利,把欧洲日本全都搞在原地不动。

同样,中国也在利用自己超大规模的人口与市场优势,疯狂挤压传统发达国家的市场。就拿今年来说,欧洲、日本的汽车产业,在物美价廉、智能化水平领先的电车面前,正在大溃败!其他比如机械、机床、半导体等等产业,正在面临来自中国的全面冲击。(《变革中的中国:摧枯拉朽的成本优势席卷全球》)

我们正在面临一个新的马尔萨斯时代,具体表现为贸易战、科技战、金融战、民粹主义的兴起、政治运动、货币超发以及经济危机等。

贸易战、科技战、金融战、货币超发,我们都看到了,老美的印钞机正在咔咔咔印冒烟了,甚至也发生了过去40年以来,规模最大的战争,俄乌战争、巴以冲突、叙利亚战争。如果把这些战争简单解释为双方之间的矛盾,就太没有格局了。

在新科技没有大规模应用之前,存量竞争将是当前全球经济的最大现实矛盾,也是一切政治事件的根源之一,也将在未来成为主导全球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此期间,各种摩擦可能会引发局部战争,就像70年代的越战一样,也有可能会导致滞胀格局,因为大家为了抢夺科技制高点,拼命印钞加杠杆,同时由于同质化竞争,利润又比较少。

所以,未来短期的经济前景并不乐观,中国内部房地产大周期的阴云还没有驱散,整个全球大格局下存量竞争愈加惨烈,明年关税战的力度可能会超出大多数人的想象。别看美国经济这么好,都是美债撑起来的虚架子,中产阶级大量丧失、贫富差距历史最大,美国迫切需要改变这种情况,反正不会坐以待毙,因为中国如此庞大的统一大市场,外加如此巨量的廉价大学生,时间是站在我们这一边的。你是美国人,你会怎么做?

1 阅读:89

白刃行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