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在DeepSeek的带动下,游资爆炒云计算,基础设施的云厂商迎来了第二春。游资的话,一句都不能听,不如看财报。
营收不到50亿元的云计算小厂,真的赚钱吗?
接下来一段时间,我会对比营收相似的公司,本期对比首都在线和数据港。

首都在线是个典型年年投入、年年亏本的案例。连续亏了三年,再亏下去不怕退市啊?

数据港是不管每年增长多少,年年利润的绝对值就是1.3亿元左右,不管收入是9亿元还是17亿元。那么,钱都到哪里去了?
从这两个数据结合财报的判断是,两者都在不断扩大投入,除了基础设施费用年年上涨之外,管理费用、人员成本也在上涨。
不同在于:
首都在线盈利主要来自云计算、IDC相关产品的销售收入与成本费用之间的差额。是拼命扩张,押宝在智算云业务,搞了一堆的数据中心,业务同比增长184%,但是设备采购、技术研发和市场推广的成本大大增加。
数据港IDC 解决方案营业成本较上年同期减少38.87%、云销售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减少56.89%,但是不慌。年报中披露,公司来自某大型互联网公司的比例为98.01%。
不用猜,是阿里系。
但是呢,有这么一个大客户,数据港的2024 年销售费用不降反增,费用达到437.67万元,增长比例为68.55%,这就奇怪了。

从数据看,首都在线是拼命投入、拼命搞研发,拼命稳定住员工搞股权激励(1.6亿元啊),导致管理费用大幅增加。
数据港是“稳健”型,在服务好大客户的同时,研发费用、管理费用都与上年持平,销售费用稳步增长。

销售毛利率和净利率来看,首都在线只有8%,真是薄利多销、苦活累活。
而数据港在31%,绑定大客户的就是好啊。

营业周期看,首都在线是175天,几乎是半年一次。而数据港是68天,几乎是两个月一次,资金周转更快。
这也反映在库存周转率上,首都在线太高了,399.11次,数据港则只有10.11次。需要辩证看,要么是首都在线着急销售,不再采购;要么就是生产销售的速度越来越快。

从这两个数据值看,首都在线货币资金不多,固定资产也不多(小心翼翼的采购)。而数据港则是建了很多数据中心,服务阿里云增长快速的云业务。

从应收和应付款看,首都在线都比数据港高很多,还是归结于客户类型不一样。首都在线的话语权相比较要弱很多。

借款看,首都在线并不善于利用外部资金——换句话说,资金周转不足以说服银行借款,长期借款竟然是零。而数据港则是利用大客户“借鸡生蛋”。

最后看人效比。
首都在线497人,人均营收281万元,人均净利润-61万元。人均薪酬是50.6万元。数据港614人,人均营收280万,人均净利润21万元。人均薪酬是25.8万元。
这个数据看,首都在线以加大研发投入、加大人工绩效、加大成本来吸引人才,达到不断增长的目的。 数据港则是研发稳定、员工工资稳定来优化成本的。当然,数据港还有1000万外包费用。把这个算上,数据港的人效比更低了。可以说,数据港有一个优秀的财务总监啊,报表很好看。
综合结论:
首都在线:更像“算力服务商”,以技术驱动和业务灵活性见长,但需解决资源冗余、长期投入与盈利难题。不仅仅要留着核心员工,还要提高利润率。
数据港则是“算力基建商”,凭借政策与客户壁垒稳健发展,但需突破单一客户依赖,不能总为了盈利而大幅度砍人力成本。 否则,赚的钱都到哪里去了?
利用AI解读了财报,摘取了部分内容。

免责声明:本文所有数据来自官方财报,大数网制图。本文为研究企业增长的个人解读,不做价值判断和投资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