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又立新法案!中国出口的货物,10%必须得用“美籍船”运?

零度有法谈 2025-01-01 01:57:34

美国最近推出了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法案:未来15年内,从中国进口的货物中,必须有10%由挂着美国国旗的船只运输。要是不照做,进口商就得面临罚款。

而所谓的“美籍船”,不仅需要在美国建造,还得配备美国船员。

也就是说,你想来我这卖东西,就要用我的船和我的人,你吃肉我必须喝汤,虽说本意是为了保护美国的航运产业,但总有些强买强卖的意思。

中国和美国的航运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中国目前有5500多艘商船,几乎覆盖了全球每一条重要的航线,光总吨位就已经是全球第一。

而美国呢?区区80艘商船,连中国的一个零头都不到。

更不要提中国的集装箱船队,那可是全球航运中的“定海神针”。美国的船队不仅数量少,效率低,而且运输费用贵得离谱。如果一艘中国商船运输的价格是1,那么美国的可能是3甚至更多。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的《船舶法案》几乎可以说是“另辟蹊径”:强行在市场里给自己的船队分一杯羹。但问题是,这一“强行分羹”的逻辑真的行得通吗?

这个法案的条款很具体,从中国进口的货物中,10%必须由“美籍船”运输,而且这些船必须是100%“美国制造”。意思是,船舶的设计、材料采购、组装,甚至连船员都必须是美国的。

听起来很美国式的“自给自足”,但细想之下问题就来了:美国现在有足够的造船产能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过去几十年,美国的造船业因为高昂的成本和全球化的浪潮,几乎已经被“掏空”了。

数据显示,美国大型造船厂过去几十年基本接不到民用船的订单,唯一还在运转的几家造船厂,也主要依赖政府的军舰订单。民用市场呢?几乎是一片空白。

再看看数据就知道,美国的造船业发展可以用“停滞”来形容。

2012年,美国造船工业的总营收是98亿美元,到了2019年,这个数字也仅仅增加到了99亿美元,这种增长速度跟中国完全是两个世界。中国的造船完工量在2023年达到了3800万载重吨,同比增加12%。

中国不仅是在造船数量上遥遥领先,更重要的是技术上的突破。绿色动力船舶、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大型邮轮等高端领域,中国已经实现了从“追赶者”到“引领者”的角色转变。

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怎么能靠一个法案就逆转整个行业呢?

更有趣的是,这项法案的罚款规则。美国不仅强制要求10%的货物由美籍船运输,还规定如果进口商不达标,就要支付“高额罚款”。

罚款金额怎么计算?居然是使用外国船与使用美籍船运输成本之间的差额。这么一算,如果进口商选择继续用便宜的外国船运输,最终不仅要支付运费,还要额外掏一笔钱给美国政府。

这种“刀架在脖子上的选择”,表面上看是给了美国船队一个机会,实际上却很可能把进口商推向其他国家的供应商。

为什么还要进口中国的货呢?干脆转向越南、印度等地的供应商,既规避了高昂的罚款,也绕开了这个让人头疼的法案。

从国家安全的角度看,这项法案倒是有一定的合理性。

控制海上运输,特别是对战略物资的运输能力,对任何国家来说都至关重要。

中国如今是全球第一的航运大国,占据了大部分的海运市场份额。如果未来某一天,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化,美国的进口商确实可能面临“运输受制于人”的风险。

正因为如此,这个法案的背后更像是美国政府的一次“亡羊补牢”的尝试。他们试图通过法律手段,让美国的航运业在全球供应链中重新占据一席之地。

但问题是,这种方式看似简单粗暴,却忽略了市场的现实规律。

美国船舶数量少,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硬伤。

80艘船就算满负荷运转,也不可能在15年内满足法案的要求。而更现实的问题是,哪怕美国真的开始全力造船,他们的成本能降下来吗?造一艘船需要多少资源?船用钢材从哪来?设计人才在哪?熟练工人从哪找?

这些问题不是一纸法案就能解决的。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美国的造船业很可能只是“开局热闹”,最后又回到低迷的老路上。

对于中国来说,这项法案的短期影响可能更多是“象征性”的,中国的航运和造船业早已走向全球化。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不仅在全球范围内扩大了航运网络,还形成了从造船到运营的完整产业链。

即便美国限制中国船舶在其市场上的份额,中国企业依然可以通过与其他国家合作,继续扩大市场份额。而且,这种限制很可能会让中国企业更快地加速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在高端船舶制造领域,尤其是绿色动力船舶的研发上,中国已经展现出了极强的竞争力。未来,中国很可能通过技术上的领先,进一步巩固在全球航运市场的主导地位。

再回到美国的《船舶法案》,它最大的难题不仅仅是造船的问题,而是政策本身的可持续性。

强制规定10%的运输份额,看似保护了美国本土产业,实际上却是用行政手段强行干预市场行为。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不可能完全依赖本土产业链。

美国的这项法案,很可能在短期内引发更多的国际贸易争端,甚至导致供应链的进一步分裂。而对于美国国内来说,进口商品价格上涨最终将由消费者买单。

这种结果,是美国消费者愿意接受的吗?

这项法案的最终成效,可能并不像美国政府想象的那样乐观。

从目前的局势来看,美国想要通过《船舶法案》改变航运格局,不仅需要解决内部的制造业空心化问题,还需要面对外部市场的激烈竞争。

而中国,作为全球航运业的领跑者,很可能将这一挑战转化为继续前进的动力。从长远来看,航运市场的竞争不仅仅是船舶数量的较量,更是技术、效率和成本的博弈。

在这一场新的全球航运竞争中,美国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资料:

第一财经:《美国国会酝酿新立法:中国10%输美货物须有美籍船只运输,会否成真?》

0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