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氢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加快脚步赶进度,这对产业链企业来说,是否意味着订单相对来说好拿了?现实是,对于多数企业而言,市场竞争反而更激烈了:盈利模式不清晰,定价权缺失,又面临同行的“低价”内卷。氢能企业现在考虑的是,如何活下去?
“活下去就是胜利”对企业来说是误导,没有进展的活下去与死掉没有本质差别,因为技术和产品被别人拉开差距后就很难追赶!——该观点在2024高工氢电年会上引发与会观众共鸣。
12月18日,为期3天的【鸿基创能、美锦能源联合冠名】2024高工氢电年会精彩继续。年会第三天,燃料电池应用专场、【氢晨科技冠名】闭幕式专场、CEO年度对话专场共25位氢能与燃料电池企业高层发表精彩演讲及展开重磅对话,分享企业发展经验,为氢能商业发展路径“献言献策”。
燃料电池、电解槽领先企业
从工艺进阶到产品迭代,瞄准多元商业化应用
今年以来,以氢能重卡为代表的氢能商用车辆进入推广应用的快车道。然而,当前燃料电池成本、耐久性和加氢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挑战依然存在。绿氢领域,在年初经历高速扩张后,实际投建情况不及预期。下游需求未起,企业产能持续扩张,碱性电解槽、PEM电解槽企业在有限订单和无尽内卷中挣扎前行。
氢能行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仍然较多,企业下一步该怎么走?此时,头部企业无疑在行业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引领角色!在年会现场,多位行业头部企业高层分享了如何探索氢能产品的多场景、多领域商业化示范应用。
氢璞创能董事长欧阳洵博士
氢璞创能董事长欧阳洵博士发表了“锻造韧性,穿越周期”的主题演讲。梳理燃料电池行业重要进展可以发现,氢能重卡方面,长续航(≥500km)、大功率系统(150-200kW)成为主流,整车价格普遍100万以内。氢车免高速费政策是一重大助力,销量主要由于经济大环境及氢气供给匹配问题未能爆发;氢能两轮车批量爆发,带动低功率风冷堆+固态储氢示范效果显著;氢能船舶、轨道交通蓄势待发;企业出海,各显神通。
电堆技术指标有显著的进步,如性能指标从1.3W/cm²提升到1.8W/cm²(@0.65V),批量产品铂载量从0.27g/kW 降到0.2g/kW(@0.65V平均单片电压);电堆的功率及功率密度显著提升,批量应用上200kW的单堆已经开始出货。氢璞正在加紧推进下一代产品的研发,如一代重载车辆用400kW电堆,新一代船舶/发电用600kW电堆和新一代两轮车/无人机用风冷石墨板电堆。
在演讲的最后,欧阳洵表示,企业要有百年老店的心态,心态要平稳一些,能够去经一些风雨,要做正确的事走正确的路。
氢晨科技董事长兼总经理易培云教授
氢晨科技董事长兼总经理易培云教授发表了“氢-电协同战略的实践与思考”的主题演讲。政策环境在越来越“暖和”,未来的“氢、氨、醇”将成为新的能源三件套。氢晨科技定位于提供世界一流氢-电转换装备,燃料电池方面聚焦100kW以上的大功率电堆,电堆累计运营里程数已超过1亿公里。同时不断锻造燃料电池批量化制造能力,希望像制造锂电池一样制造燃料电池。
电解槽方面,PEM系统是ALK系统购置成本的1.5倍时,两者全生命周期TCO相当,但目前PEM电解槽面临买不起、用不起、装不大、验证少等问题,需要从催化剂开发与膜电极工艺提升利用率、扩散层传质效率大幅提升性能、大面积密封一体化技术耐高压、化工标准HAZ0P安全评估及远程监控等方面去努力突破。氢晨科技成立了专注电解槽研发应用的氢盛能源,目前1标方、10标方、20标方、50标方、250标方都已交付客户,明年千方级单槽系统也将交付。
氢能产业发展进入深水区,需政府和行业坚定信心,未来是明确的。他建议行业:1、在经济和行业双重压力下,现金为王,穿越经济和行业周期,做有质量的、有商业实质的订单;2、燃料电池发展进入第二阶段,不是比大小、拼价格,更重要的是比可靠性、耐久性和售后履约能力;3、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合作,不做大而全,做小而美,把自己的环节做好、作精、做强。
新研氢能首席技术官齐志刚博士
新研氢能首席技术官齐志刚博士发表了“行业发展开启新阶段”的主题演讲。《能源法》明确把氢能纳入能源管理体系,进一步彰显了氢能在能源结构中的重要性,有利于氢能的推广和应用,近年来燃料电池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市场在被逐步打开,但市场占有率还非常低,仍处于小规模示范运营阶段,且短期内不会有大的改观。多数企业资金紧张,即使有订单也无力承接或不想承接,需修订战略规划。行业过早进行了产能的布局,过早进入了内卷的博弈,而对产品品质的打磨用功不够,尤其是可靠性和寿命。
行业开始洗牌,真正的头部企业还在培育中,在阵痛中开启了新的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活下来的将是创新能力强、资金雄厚的企业,会成为投资人追逐的对象,阵痛几年后行业将迎来爆发点,发展速度会大幅提升。
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的应对策略是要面对现实,量力而行,丢掉幻想,修订战略;尽量争取点十万亿化债所释放出的海量资金;练好基本功,把资金和精力放在提升产品品质上,做减法,看能否在某一细分点上做到出类拔萃;寻找合并重组或战略合作的机会,最好与综合实力强的企业捆绑在一起;充分利用好股东和投资人能力和智慧,统一三观;用真正好的可靠产品有针对性地尝试技术相对落后的海外市场。
明天氢能品牌总经理张健
明天氢能品牌总经理张健发表“新征程,新明天”的主题演讲。氢能被纳入能源法鼓舞行业士气,氢能高速网络的建设让大家看到氢车规模化运营的希望。
明天氢能在多个场景推进氢能应用,围绕氢能重卡推出MTSYS-150 氢能重卡专用系统,电堆体积比≥940 W/kg,具有更高效、更节能、更耐久的特点;另外公司也推出了MTSYS-200 氢能船舶专用系统。公司还搭建了AI云平台,实现燃料电池全生命周期数据“上云”。
在制氢端,公司正式发布两款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制氢装备产品——MTDQ-200P和MTDQ-1000A,这意味公司已经可以提供制加氢一体站整体解决方案和氢能综合利用解决方案。明天氢能成立是2017年成立的全国领先的氢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电堆、系统与制氢装备研发制造企业,现在还在苦练发展内功。他还指出,当前行业存在20大痛点,针对这些痛点,明天氢能提出“氢电战略路线”、“专项研发计划”、“根据地生态圈”的方案。明天氢能自称是产业愚公,并致敬更多产业“愚公”。
飞驰科技副总经理王光圣
飞驰科技副总经理王光圣结合飞驰与用户、合作伙伴的深度合作体会,在本届年会上发表了“氢能重卡运行经验总结与建议”的主题演讲。从运行成效来看,现阶段氢能重卡在车辆续航能力、补能效率、动力性能、经济可行性、环境效益方面均已表现不错,正在迈向规模商业化。国内各个地区还在不断陆续加大对氢能的投入,释放出利于行业发展的积极信号。
当然目前氢能重卡运行也遇到一些阻碍,包括基础设施不足、氢气价格偏高、地方政策不一等。对此,王光圣给出了五点建议: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加氢站;2、提升关键部件技术研发水平,降低氢气获取成本及售价;3、调整现有政策享用范围,强化区域政策协同;4、出台激励氢能重卡发展的政策;5、加大推广力度,拓宽氢能重卡应用场景。
杭叉集团副总工程师李元松
杭叉集团副总工程师李元松发表了“燃料电池工业车辆应用推广与前景分析”的主题演讲。根据数据统计,中国工业车辆(平衡重式叉车)销量从2021年的117962辆上升到2023年的178298辆,2023年锂电池电动平衡重乘驾式叉车销量为108790辆,同比增涨了31338辆。电动叉车持续增长,也给氢能叉车提供了机会。目前,美国的雷蒙德、日本丰田、德国凯奥等企业都在加快推动氢能叉车的发展。
当前氢能叉车面临的挑战包括:1、采购成本高。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燃料电池系统成本高,整车价格远高于锂电车型;2、使用成本高。氢气价格高、配套设施投入大,运维人员专业要求高;3、推广成本高。上牌难度大、推广周期长、市场认知度低。
他认为破局的途径有:1、降本增效。通过本土化开发降低零部件成本、通过正向开发降低整体成本、通过租赁模式降低用户初始投入;2、优化运营通。过组合拳降低氢气成本,通过技术创新降低配套要求,通过专业团队保障运营质量;3、完善生态,通过标准体系解决上牌难题,通过示范工程提高市场认知,通过产业联盟加快推广速度。
纽威莱技术经理饶政权
纽威莱技术经理饶政权发表“燃料电池全球应用‘瞭望’”的主题演讲。纽威莱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波士顿的燃料电池公司,可提供高效、安全且可靠的燃料电池电源解决方案。其核心产品E-60(60kW发动机)已在全球多个市场广泛应用,以其高效能、耐用性和优化的低燃料消耗运营成本著称。公司目前在开发第九代大功率燃料电池电堆技术,单电池面积比第八代增加20%,功率密度提到2倍以上,相应系统是125kW,量产产品将在2025年投放市场。纽威莱也在进行场景的多元化探索与应用,包括非道路专用车、港口设备、水上设备、移动电源、固定式电源等,并已经做出一定成绩。
隆基氢能副总裁张文印
隆基氢能副总裁张文印发表了“绿电+绿氢,ALK电解制氢商用新征途”的主题演讲。电解槽行业面对的非共识是“感到寒冷”的2024,充满希望的未来。2024年全球新增订单较去年同期下降,市场“感到寒冷”;中国为全球市场增加了一份确定性,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单一绿氢市场;海外大型绿氢项目进展缓慢,部分海外项目取消、延迟。但长期共识:面向未来绿氢的根本逻辑没有发生变化。
电解制氢技术现状:碱性电解水制氢技术成熟度高、成本更低,其在产气量、直流电耗、寿命上有一定优势,目前电解水制氢存在多种技术路线,需要思考的是,各技术路线最适合的场景是什么?这需要从需求侧逐渐建立共识。对于电解槽企业来说,则需要围绕客户需求提升产品力,帮助客户实现提质增效,从绿电+绿氢综合考虑系统级优化,端到端协同降低LCOH。隆基氢能通过自动化提升小室间流速均一性,通过隔膜优化提升效率、降低单位电耗,从而实现高能效降低运行成本(OPEX)。
目前,隆基氢能的电解槽业务在国内已经覆盖全行业项目业绩,在氢炼化、氢冶金、氢化工、多晶硅、氢交通等多个领域应用,全球首发的3000标方电解槽在氢冶金领域投用创造历史。海外市场正在加速开拓中,未来,隆基氢能将携手生态伙伴,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构建新质生产力。
国氢科技先进制氢BG 区域市场总监张伟佳
国氢科技先进制氢BG 区域市场总监张伟佳发表了“氢能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的主题演讲。她表示,氢能是战略性能源,是实现双碳目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绿氢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拐点到来时动能爆炸,产业前景广阔。现阶段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是产业螺旋增长过程中的暂时性困境。十四五是绿氢产业的起步期,十五五将迎来产业爆发式增长的拐点。
国氢科技作为第一家专业从事氢能的央企二级单位,以“自主化、高性能、低成本”为产品研发目标,聚焦氢燃料电池和先进制氢装备核心技术自主化,形成了“氢腾”、“氢涌”两大品牌系列产品,应用领域涵盖:零碳交通、绿色氢基能源、氢进万家等综合示范场景。其中,“氢涌智氢岛”一体化解决方案涵盖“氢涌”数智化平台和“氢涌”高性能装备,通过集成设计、集成控制,解决电氢匹配问题、氢储匹配问题、PEM/ALK匹配问题,兼具“更经济、更高效、更安全、更可靠”多项优势,打通绿电到绿氢的关键环节,可实现绿色氢基能源项目的先进性、安全性及经济性提升,助力绿色氢基能源项目落地及绿氢产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氢涌”制氢装备已在可再生能源制加氢一体站、绿色氢基化工等多场景实现商业示范应用。“氢涌”兆瓦级PEM电解槽已累计运行时间逾万小时,运行时长行业领先。2024年国氢科技顺利完成国内最大规模10000Nm³/hPEM制氢装备的交付,实现了规模化、批量化供货,打通了PEM电解水制氢技术从自主研发走向大规模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燃料电池供应链领先企业
从全产业链环节降本增效,努力提升氢能应用经济性
发展燃料电池汽车,降本增效是关键。随着国内燃料电池产业链企业进一步加强自主攻关,催化剂、质子交换膜、BOP、车载储氢系统、氢能涂布设备等国产化技术、质量大幅提升,市场占有率持续上升,燃料电池应用经济性逐步显现。
中材科技(苏州)首席技术专家朱金春博士
中材科技(苏州)首席技术专家朱金春博士发表了“车载氢储运的技术现状与展望”的主题演讲。未来氢气的制备运输储存将更加多元化,而车载储氢运氢将采用更高储氢密度、更高安全性的多技术协调。车载气氢运输方面,在当前规模的供给与需求的情况下,车载输氢占据主流,进一步向轻量化/高压力方向发展;燃料电池车载储氢方面,国际上车载储氢IV型瓶已广泛应用,而国内目前III型为主,IV型瓶刚刚产业化起步,随着批量化和国产化的推进,其综合成本也更加具有市场吸引力。
他分享了IV型储氢瓶关键技术,塑料内胆是阻隔氢气的核心部件,其选材、设计和成型是IV气瓶一体化开发的第一步;材料、结构分析、工艺参数等耦合关联对缠绕技术不断迭代优化,也是储氢气瓶的核心技术壁垒。中材科技(苏州)氢能业务覆盖储氢气瓶、供氢系统及零部件、储氢运氢容器,具备年产10万只III型储氢气瓶制造能力;产品规格涵盖1.5L-410L,国内目前批量应用的最大容积储氢气瓶为385L;具备70MPa IV型氢气瓶制造许可及批量生产能力,年产能3万只。
天海氢能总经理张增营
天海氢能总经理张增营发表了“从研发到商用,四型储氢瓶市场‘突围之路’”的主题演讲。他表示,与Ⅲ型瓶相比,IV型瓶具有内胆无腐蚀、疲劳寿命更高、重量更轻、经济性更好等优点,且储氢密度更高,可为氢燃料电池汽车提供轻量化车载供氢系统新选择。国内政策支持、应用场景适配和目前的市场推广情况都表明IV型瓶未来的市场机会更多在重卡领域。
作为国内较早布局氢能储运装备制造与服务的企业之一,天海氢能具备1.5L-450L多种容积储氢气瓶的量产能力,形成35MPa-70MPa各类型车载高压储氢气瓶、轻量化车载高压供氢系统、瓶组式运氢集装箱及加氢站等氢能储运加全系列产品解决方案。公司自2017年申报并承接科技部IV型瓶关键技术研究课题以来,取得从产品研发到市场应用的多项突破,获得了国内认证和多项国际认证。2024年6月,天海氢能IV型储氢瓶首次登录工信部氢能车型公告。目前公司的 IV型35MPa-390L 1瓶组、4瓶组、6瓶组、7瓶组、8瓶组已经在福田汽车、飞驰汽车、徐工汽车等多家主机厂取得整车公告,并开始批量投放市场。
东岳未来氢能应用开发部主任丁涵博士
东岳未来氢能应用开发部主任丁涵博士发表了“国产质子膜创新与产业化进展”的主题演讲。氢能产业在上游制氢端,绿氢占比较少,成本仍是制约PEM制氢规模化应用最大因素;在下游应用端,整个融资倾向于车用端或道路交通领域,随着风光电的耦合发展,固定式发电可能会有较大的潜力。应对当前行业形势,需要材料端和需求端共同协同,实现高性能、高耐久、低成本的目标。
东岳未来氢能作为国内最早布局质子交换膜的企业,在推动质子交换膜的国产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满足重卡等重型汽车对高功率电堆的需要,东岳未来氢能开发了10μm的DM2276质子交换膜产品,能够实现高功率输出,适合长途重载领域;为满足固定式发电领域的需求,东岳未来氢能开发了18μm的DM2136电站燃料电池质子膜,在全湿度范围内,东岳质子膜要优于客户的基准膜(最高约10mV);针对PEM电解水制氢的应用需求,公司开发出复合通用型增强电解水质子膜。其80μm的DM6525复合通用型增强质子膜,可适用于低功耗高电密下的PEM工业电解水制氢。
海德韦尔董事长顾茸蕾博士
海德韦尔董事长顾茸蕾博士发表“效率110%的电动膨胀空压机,还可以再膨胀一点”的主题演讲。海德韦尔是国内燃料电池空压机供应商,2019年由一批原世界500强高管在太仓创立,经过5年发展已经成为有影响力的空压机制造商之一。
公司率先开发出带能量回收的气悬浮膨胀电动空压机系列产品,技术领先(目前已升级到第三代)。公司该产品可将空压机效率从70%提高到110%(中汽研测试报告数据),解决了大功率燃料电池系统下空压机寄生功率过高的难题。
顾茸蕾指出,燃料电池未来方向是更大、更重、更长,如果氢车通过能量回收方案降低氢耗,对氢车的商业推广将起积极作用。目前越来越多的重卡正在采用电动膨胀空压机技术,轨交、航空等领域也开始采用电动膨胀空压机技术,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是市场化的必要条件。
铂源催化研究院院长楼宇博士
铂源催化研究院院长楼宇博士发表了“构建更高效的催化剂解决方案”的主题演讲。他表示,近期氢能财政补贴、企业上市、产业建设等方面消息层出不穷,从整个大的方向来说,氢能未来非常光明。当前燃料电池行业有两大痛点:1、燃料电池成本高、性能差、耐久低;2、燃料电池汽车的市场占有率偏低,导致企业生产规模难以扩大,市场内卷导致研发投入积极性降低。从研发角度来看,提升催化剂性能的技术难点包括:贵金属催化剂降本空间有限;催化剂稳定性差,催化剂层的碳载体易被腐蚀,导致脱落,影响电池性能。
如何解决催化剂问题?关键在于Pt颗粒和碳载体设计。首先,介孔碳载体的使用和合理设计,能够在保证催化剂活性的同时,提高催化剂的传质效率。其次,高效纳米颗粒合成技术,串联釜的设计可以实现连续生产,提高生产效率,而独特的纳米颗粒合成技术能够保证催化剂的一致性;通过有效地洗涤过滤技术,去除在催化剂制备过程中引入的一些离子杂质,可以最大程度的暴露活性位点,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
铂源1号60%燃料电池阴极催化剂,自主研发燃料电池专用介孔碳载体MC23,平均孔径5nm,比表面积1000㎡/g,高石墨化确保稳定性和低杂质;催化剂具备超高活性和耐久性,燃料电池国标测试,较普通碳材料载体催化剂,整体性能提升20%;30000圈方波扫描后,催化剂性能保有率高达99%@0.8A/c㎡(美国DOE测试标准)。
南氢科技销售副总王庆澳
南氢科技销售副总王庆澳发表了“氢能关键材料涂布智能装备的应用”的主题演讲。他表示,涂布领域内,想要生产优质的产品,基材、浆料配方、产品工艺和高精密的涂布设备四大要素缺一不可,其中高精密涂布设备的作用尤为关键。现阶段,氢能领域的涂布受制于产品工艺的不够成熟,速度和效率难以得到有效发挥,距离其它成熟行业涂布状态有较大距离。
南氢(广东)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佛山格锐特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的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公司,主营氢电、光伏等新能源材料的装备制造、测试仪器及科学研究。公司在氢能领域的主要产品有氢燃料电池GDL、PEM、CCM阳极、CCM阴极等精密涂布复合装备、转印装备,结晶装备、石墨化装备,测试装备;电解水膜电极喷涂机、碱性电解水隔离膜涂布机等,目前南氢科技已建立了打样实验室,可以为客户提供试样、验证服务,公司的氢能涂布机产品已经向国内多家客户出货。